两岸|Observe

“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客串讲解员

我是来自台湾的青年,今年跟随“台青黄河游记”活动沿黄河一路溯源,在六月底抵达河南省三门峡市,参加视频节目《两岸新发现》关于仰韶文化的录制拍摄,我在节目里客串讲解员。

 

“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客串讲解员

 

作者谢建鋐在“两岸新发现”节目里客串讲解员

 

当年在台湾读初中学习中国史时,记得教科书讲到史前文明的起源论证有这样一句话:“黄河流域发现带有彩纹陶片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发现带有黑色陶片的河姆渡文化”。为了帮助学生们考试记忆,老师用生硬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口诀:“仰韶彩陶在黄河,河姆渡黑陶在长江”。我记住了这句口诀,但是一直不明其中深意。那时的我想不到将来有一天我会沿黄河溯源,近距离接近仰韶文化。

 

1921年10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受聘为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探勘泥质地层,发现土层横切面中夹杂着带有花纹的陶片。经过对陶片所属时期的深入研究,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新石器时代遗存文化——仰韶文化横空出世。根据碳14法测定的年代,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5000年,经历了大约2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这在史学界堪称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因为在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之前,国际学术界都持“中国文化西来说”,仰韶文化的发现改变了学术界这一错误认识,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在中国考古史上,仰韶文化成为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仰韶文化的发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客串讲解员

 

仰韶文化博物馆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时期向前推进了大约两千年。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总结说,仰韶文化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我最喜欢的作家余秋雨先生到三门峡市举办文化讲座时曾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在参加此次拍摄活动之前,我研读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对仰韶文化做了功课。节目组拜会了仰韶文化博物馆的张馆长,征得同意之后,决定将拍摄场景放在仰韶文化博物馆的主展厅。我作为节目的客串讲解员,主要是向观众介绍两个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和月牙纹彩陶罐。小口尖底瓶,口小底尖、瓶身修长。据学者推断,它主要有四个作用:汲水、酿酒、祭祀、储存。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该瓶底部发现了酒曲残留物,所以,它的酿酒功能之说最被人们认可。我向观众介绍的另一个器物是月牙纹彩陶罐,它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器物。该罐口径14.2厘米,腹径15.1厘米,底径7厘米,高11.5厘米。侈口、宽沿,圆唇,束径,折腹,平底,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说明在仰韶文化中期,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磨光工艺。这个彩陶的圆形罐身有14个正反月相的阴晴圆缺图案,说明仰韶先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月亮的周期运动,并把他们的认识想象成形象的图案绘制到使用的陶器上,反映出原始人类已有对于四季变化、天文地理的关注,萌发了将自己与周围自然现象联系的意识。

 

“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客串讲解员

 

仰韶文化博物馆陈列的文物

 

作为客串讲解员,我还向观众详细介绍了仰韶文化特殊的祭祀习俗——瓮棺葬。这是七千年前的先民们在葬殓夭折的孩子时采用了与葬殓成年人不同的方法。当时,若有孩子不幸离世,人们会将其装在大瓮中,再盖上留有孔洞的盆或钵。瓮中的孩子呈蜷曲姿势,好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据说,古人相信孩子的灵魂会从预留的孔洞游离出来与母亲相会。这种墓葬方式说明七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对身后事有了初步的思考,对于死亡也有了朴素的哲学思考。我以为,这种来自思想深处的朴素的哲学思辨,恰恰成为了中华文化得以代代延续的光辉火种。在讲解的过程中,望着眼前那长长延伸的灰土墙,我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仰韶古人的背影汇入了沧桑的时间洪流,我的耳边隐约听到了先祖们原始的呢喃声音……

 

台湾的考古文化与仰韶文化其实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台湾屏东的恒春古城附近,考古人员曾经挖掘出大量带有连续菱形花纹的彩陶片。经过系统性比对,确认了这些彩陶片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个分支。这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充分论证了在七千年前,台湾岛与祖国大陆是相连在一起的。那时,先民们在这片相连的陆地上可以自由迁徙。后来因为地壳变动生成了海峡,台湾岛才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

 

“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客串讲解员

 

台湾青年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参观

 

仰韶文化遗址丰硕的科研成果推进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时间点及厚度的认知。仰韶文化的发现在精神层面上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对中国历史的连接与中国人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让我们循着先祖传唱的渺渺之音,深入到古老中国的历史时间轴中,在文明的传递和继承里寻找自身的精神站位。我始终认定,文化的延续就是将内核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外在的长久习惯;我始终认定,看中国精神要看千家炊烟、万家灯火,更要看根植于每位国民心中强大而又令人自豪的文化自信。(作者:谢建鋐   摄影:张阳、霍建阳、王毅)

“九二共识”30周年:历史事实不容歪曲否认

2022-07-28

“九二共识”30周年:历史事实不容歪曲否认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今年是“九二共识”30周年。在昨天举行的“九二共识”3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发表讲话,再次回顾和阐释“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和重大意义。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对岛内一些质疑、否认“九二共识”的杂音,对美西方势力打“台湾牌”、企图干预中国内政的行为是一次坚决的回击;更对我们清楚认识当前台海和国际形势,牢牢把握历史大势,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月18日至25日,国台办连续8天在媒体发布《“九二共识”系列微讲座》影片,马晓光、朱凤莲两位国台办发言人,从历史和事实层面将“九二共识”如何达成、核心要义、以及对于两岸关系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取得的成果讲得很清楚,起到了澄清事实、正本清源的作用。

 

“九二共识”的存在不容否认。无论是存档的历史文件,还是亲历谈判的参与者,均能证明“九二共识”存在的客观性,不是岛内某些人和势力想否认就能否认得了的。它的达成过程、重要意义和在两岸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证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然而,民进党当局昨天晚间却再次发布新闻稿,妄称“过去以来,两岸在政治主张上从未达成任何共识”。可见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为了一党一己之私,不惜颠倒黑白、歪曲真相,一直在污名化和否认“九二共识”。他们罔顾大陆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勾连外部势力、挟洋自重,妄图把台湾同胞裹挟到“谋独”的绝路上,不仅是破坏两岸关系的罪魁祸首,更是破坏台湾民众福祉的历史罪人。民进党当局的所作所为,必将遭到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唾弃和反对,也注定会遭到失败的命运。

展开全文

台湾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6个月下滑

2022-07-28

台湾地区27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为63.05点,较上个月下降1.09点,连续六个月下降。

 

台“中央大学”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发现,CCI的六项分项指标中,五项指标走跌。“未来半年台湾物价水准”指标上扬0.25点至26.9点,中心执行长吴大任指出,调查中发现,多数人仍然认为未来半年台湾物价会继续上涨。

 

分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未来半年购买持久性财货时机”,7月份调查结果为109点,月减2.9点,为去年7月以来新低。其次是“未来半年台湾经济景气”,调查结果为79.55点,月减1.4点,为2020年6月以来新低。

 

下降幅度第三的指标是“未来半年家庭经济状况”,月减1.05点至74.35点,是2014年1月以来新低。吴大任指出,近期股市表现震荡,加上通胀、升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家庭支出。

 

7月“未来半年台湾就业机会”调查结果为63.7点,月减0.75点,是去年2月以来新低;下降幅度最小的指标是“未来半年投资股票时机”,月减0.7点至24.8点,但整体水平创2001年调查以来新低。

 

据了解,CCI分项指标大于100代表偏向乐观,低于100则为偏向悲观,7月CCI中有五项指标偏向悲观。新华社台北7月27日电(记者岳夕彤、齐湘辉)

展开全文

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成立 促两岸青年交流合作

2022-07-28

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系列活动23-26日在山东聊城举办。该活动标志着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正式成立。驿站将为台湾青年在聊城发展搭建新载体、构建新机制、注入新活力,建立专属聊城的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品牌。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邱毅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大陆为台湾青年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的成立,将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便利、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希望更多海峡两岸(台湾)有志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

 

聊城市委常委柳庆发在致辞中号召台湾青年多来聊城参访交流,多向岛内同学和亲朋好友介绍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多分享在大陆成长打拼的故事和生活中的点滴。“做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在两岸之间发出更多好声音、传递更多正能量。”

 

活动中,两岸青年在阳谷县郭屯镇梨园村、狮子楼等地,围绕当地特色产业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文旅产业发展开展调研,探寻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此外,还前往傅斯年陈列馆、山陕会馆考察参观,加深对聊城人文底蕴、风土人情、城市发展以及聊台渊源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两岸青年共同身着汉服游览古城,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台湾青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赖彦君说。

 

据了解,本次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系列活动以“激扬青春,携手逐梦”为主题,活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两岸青年人才培养与引进”“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三大板块。活动中还举办了海峡两岸(聊城)青年梦想家驿站揭牌仪式暨两岸青年人才座谈会。(中新网聊城7月27日电  李明芮 王新娟)

展开全文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2022-07-28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北京是千年古都,从1153年金朝正式建都于燕京,称为中都,已经快900年的建都史。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条胡同、一个地名都藏着故事。除了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北京还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和一流的文艺团体。怎样更好地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呢?首届北京文化论坛7月25日在京开幕,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广邀各方嘉宾,集思广益,建言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创新。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这是你所知道的北京吗?恢弘而精微,沧桑而丰盈,开放而包容,这里古老与现代交汇,本土和国际交融。有谁印象中的北京不与文化相关呢?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为切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7月25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拉开帷幕。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这些年,北京立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城市文明风尚日益浓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条文化带”建设成绩斐然,文艺精品力作迭出,文化产业提质升级,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在此背景下,北京力争把北京文化论坛打造成文化领域的全国性品牌论坛。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北京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说:“我们国家已经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现在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就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推动文化创新,创作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标杆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个年度主题确定为‘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是论坛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论坛上的很多交流与讨论都是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展开。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是今年北京文化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环节。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大红楼成为首都红色新地标等十件大事入选。这十件大事的评选由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相结合产生。在网络投票中,琉璃河遗址考古有着很高的呼声。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当热闹的论坛会场里人们正为琉璃河遗址考古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倾力鼓掌时,这里的挖掘工作仍在安静有序地继续。1962年以来,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已经过了整整一个甲子。不断探索的岁月中,它向人们回答了北京最早的城市源头在哪里这一关键问题,也因此获得“北京城之源”的称誉。虽然近些年有所沉寂,但人们相信琉璃河遗址对历史的回答还不止于此。2019年,随着最新理念和技术的就位,大遗址考古工作再次重启,并在2021年取得重要收获:新出土的青铜卣等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召公建燕的历史,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礼乐制的见证。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为北京地区三千年建城史提供最早的文物证据,夯实“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遗址考古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北京悠久历史的自豪感。考古离人们的生活很远也很近,一次次揭开神秘面纱,让普通大众穿透历史的迷雾,寻根文化也找寻自己。通过考古了解到的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不断滋养着城市的历史根基,丰富着人们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除了精神的滋养,如何让文化遗产回归大众,为大众的美好生活服务,项目负责人已经有了构想。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与碰撞,让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在审美鉴赏力方面有着很好的历史积淀,同时他们又有着宽阔的国际视野,从而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高的需求。

 

本次论坛期间除了主论坛,还设置了主题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艺精品与传播、文化交流与合作四个分论坛的交流与讨论。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这三条文化带的建设是北京近几年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也是分论坛北京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重点讨论交流的内容之一。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三条文化带”建设亮点频现。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西海湿地公园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从元代开始这里就叫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点,有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遗存。可在2018年之前,西海湿地公园周边不少违章建筑圈占河岸,水质恶化。为了让这片水域重焕生机,打造有历史温度的景观,2018年5月,北京市西城区对这里的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把环湖道路全部打通,修建1300米的环湖观景栈道。

 

这些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力。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这个游客正在欣赏国家一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虽然他在屏幕前一步未动,一声没出,但屏幕上文物的图案却一直在变化,这些变化其实是由参观者的意念来控制的,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脑波文物交互系统让这变成了现实。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除了让文物变换位置,骆驼载乐俑中多个手持各种乐器的乐舞俑在交互中也可以实现分离,让观众以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完成和文物的亲密互动,这在博物馆里参观时是无法实现的。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目前,园区已经成为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承载地。这家文化科技公司所在的E9区创新工场内超过88%的企业都是文化科技类企业,这里呈现出产业发展的聚集效益。

 

文化让生活更美好,科技则能让文化插上翅膀。在分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会场里,嘉宾们围绕“创新·赋能·发展”的主题展开交流。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在这次北京文化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演艺人士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这些成果将为北京更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独树一帜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融入到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就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魅力,也让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有了扎实的根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既需要保护和传承,也需要活化和创新。就像北京文化论坛的永久主题“传承·创新·互鉴”,其中,传承是根脉、创新是路径、互鉴是方法,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发展,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才能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焕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光彩。

展开全文

“九二共识”三十周年 “两岸一中”坚如磐石

2022-07-27

7月26日,“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30年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积极作用。当前,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妄称“1992年两岸会谈最终未达成任何共识”,并大肆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导致台海形势紧张动荡;就连国民党高层也附和称“‘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我们正本清源、隆重纪念“九二共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回望30年前,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获得两岸双方授权后,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了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一共识后来被称为“九二共识”,其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双方函电往来中都清晰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的立场和态度,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任何曲解、否定和污蔑“九二共识”及其核心要义的言行,都是昧于事实、法理且不负责任的。

 

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宋朝政府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清政府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1885年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至1893年,大陆赴台开拓者已达254万余人。这充分显示,“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根据。

 

从法理角度看,“一中”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应将窃取的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行使主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完全享有和行使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主权。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目前,181个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雄辩地证明,“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法理基础。

 

由此可见,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因此,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台海和平稳定的基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能改善和发展,台湾同胞就能受益。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就会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损害台湾同胞切身利益。

 

“九二共识”体现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是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2008年,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两岸同胞创造了巨大福祉。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为一党之私大搞政治操弄,制造两岸对立对抗,日益把台湾推向危险的深渊,严重损害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正反事实一再证明,“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民进党当局若继续开历史倒车,顽固歪曲否认“九二共识”,必将付出惨痛代价;我们也希望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等重大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展望未来,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也是缓解当前紧张局势、打破两岸僵局的现实解决方案,是两岸结束政治对立、谋求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这必将鼓舞两岸同胞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基础上,投身两岸和平发展、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作者:刘世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