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不忘初心 携手和声 ——两岸媒体人共议交流30年

11月底的北京,两岸百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的代表相聚在一起,围绕“携手·和声”主题,共同回顾两岸新闻交流30年历程,共话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5

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在京举行现场

30年风云变幻,两岸关系不断克难前行,激浊扬清,两岸媒体人,自当琴瑟和鸣。回望两岸交流30年的历程,是媒体人肩负责任与担当,走在了前面。

 

1987年,祖国大陆率先以官方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随后《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因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为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此举推动了大陆记者组团于次年入台,开启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交流。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__172.100.100.3_temp_2_1_2_1_1_3b7e58b5-6742-473f-8ead-854373b30d08

台湾《自立晚报》前总编辑陈国祥讲述两岸隔绝以来台湾记者李永得、徐璐首次到大陆采访的相关故事

此次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上,首批访问台湾大陆记者、现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先生表示,那次采访许多事情让自己没想到,出乎自己的预料。

 

回首起26年前的赴台采访,郭伟峰依旧很感慨,表示往事历历在目。郭伟峰说:“虽然赴台之前就已经做了9年的两岸报道,但是,12天的赴台采访却彻底的改变了我的人生,当真正到了台湾之后,没想到的就是台湾民众的热情,在桃园机场短短一两百米的走道,我们在人群的簇拥下竟走了近一个小时,没想到台湾民众对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抱有如此大的热情。

 

在台湾采访期间,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发现,原来台湾人对中华文化和传统是如此的了解;当然也没想到,台湾民众对大陆当时的情况竟是完全不了解的。台湾人甚至以为大陆没有可口可乐,问郭伟峰有没有喝过。郭伟峰甚至都有点尴尬,因为在北京,小孩都流行喝可乐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9

首批访问台湾大陆记者、现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回顾首次赴台采访的点点滴滴

海峡水暖,报春鸟鸣。两岸媒体人率先破冰,由先行到笃行,由陌生到合作,在互访的频密期中增进了认同。

 

九十年代中期至此后的十余年中,尽管两岸关系一度紧张,但新闻媒体交流却从未中断,历经波折考验稳步前行。这一时期,在大陆积极开放态度的促进下,双方先后开放并深化了记者的驻点采访。两岸的新闻交流法规基本成形,实质交流更加深入。媒体人在两岸交往重大事项的传播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第一次双向卫星传送电视交谈,第一次大陆电视新闻向台湾连线直播,第一次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研讨等等……众多第一次的迈进,步步都印证着:跬步虽小,也能至千里。

 

2008年之后,随着两岸关系改善,新闻交流呈现出规模扩大、层次提升、合作多样的特点。媒体人之间稳定且深入的对话机制逐渐形成。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前夕,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应运而生。自首届成功举办以来,也正在逐步成为两岸沟通交流的另一重要通道。

 

这一时期,两岸新闻人也迎来两岸和平发展氛围所带来的各类报道盛宴——奥运会、APEC、G20峰会等国际性的盛会,成为两岸新闻界切磋交流的舞台。

 

展望未来,台湾媒体代表团顾问、自立晚报原总编辑陈国祥说:“两岸政府应该秉持自信,大力扫除新闻交流现存的障碍。值此中华民族复兴和华人发展的盛世,我们两岸的新闻工作者实在有必要在新闻交流上面积极推进,创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黄肇松说,两岸媒体在两岸开放交流30年来扮演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虽然中间起起伏伏,但仍累积了不少成果。两岸新闻交流如果受到顿挫,其他方面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他建议,未来两岸可以共建全球华文文化网络平台,促进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郭伟峰指出,30年来,他经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萌芽期、杰出期、没落期和发展期,深刻感受到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支撑点和引擎,不可或缺。展望未来,他希望两岸媒体人应共同迎接新时代的传播、构建共同的新时代的认识系统、共同推动新时代的两岸融合。

海峡水暖 报春鸟鸣——两岸新闻交流30年回顾与展望

2017-11-30

中国台湾网10月24日北京讯  2017年是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两岸关系》杂志特开辟专栏,刊发系列报道,抚今追昔,向两岸关系过往致敬;瞻望未来,对两岸关系前途充满希望。以下为《两岸关系》杂志2017年第10期刊发的系列报道(五)——两岸新闻交流30年回顾与展望。文章全文如下。

  

  海峡水暖  报春鸟鸣

——两岸新闻交流30年回顾与展望

   特约记者 李  安

  今年是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独特而鲜明的作用。两岸新闻人有如报春鸟,感知着30多年来台湾海峡的潮冷潮暖,传播着两岸关系的沧桑巨变,以春燕衔泥的不倦精神,筑起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的斐然成绩,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股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一

  大陆和台湾虽近在咫尺,但两岸新闻交流却也如同其他领域的交流一样历经波折,甚至一度隔绝。直到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揭开两岸关系新的历史篇章。争取祖国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的提出,开始带动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为此后包括新闻交流在内的两岸各领域交流蓬勃展开创造了条件。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1987年7月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体制,台湾新闻界敏锐地嗅到台当局可能将很快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讯息。当年9月,台《自立晚报》抢先派出记者李永得、徐璐两人取道日本赴大陆采访,成为1949年以来首批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大陆方面则由时任中新社港台部主任的陈佐洱组织接待。9月14日下午,李永得、徐璐抵达北京,下了飞机后,他们对陈佐洱等迎接的人说:“让你们久等了。”陈佐洱则脱口而出:“欢迎,欢迎。等你们38年了!”隔绝38年之后,海峡两岸的新闻人终于面对面握手。

  李永得和徐璐10多天的采访,为台湾同胞传递回他们在大陆的所见所感,这在台湾社会特别是急切期待回乡探亲的台湾老兵中产生很大影响。两人在日后所写的书中也曾这样记叙,“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僵化。就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而言,大陆确实仍是落后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它的试图改革视若无睹……”这一针见血地反映出,两岸多年隔绝竟然累积了这么多误解,而增进了解又显得多么迫切。

  李永得与徐璐赴大陆采访一事,深刻震动了台湾,而台湾新闻界反响尤为强烈,都纷纷开始效仿,为奔赴大陆做准备。事后,陈佐洱说,两岸新闻界是顺应了两岸同胞盼和平、盼交流的潮流。1987年11月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发表谈话,明确表示“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为台湾新闻界踏足大陆打开了方便之门,两岸新闻交流的帷幕就此拉开。同月,台湾当局终于正式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可以说,在台湾当局犹豫要不要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之际,正是两岸新闻人果敢地扯去了人们心头最后一丝顾虑和阴霾,为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民间交流大门的开启,做了有力的推手。

  自那以后,台湾各大媒体纷纷派记者到大陆采访,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采访内容无所不包。据不完全统计,至1992年,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累计超过2000人次。但由于台湾方面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大陆开放并欢迎台湾新闻界采访后近4年时间里,却没有一位大陆记者能够入岛采访,两岸新闻交流处在“你能来我难往”的尴尬局面中。直到1991年8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随中国红十字总会赴台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为1949年以后第一批进入台湾采访的大陆记者,才叩开赴台采访的大门。

  二

  1992年9月,随着两岸两会的先后成立,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正式开启。标志性事件之一是刚成立不久的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联手促成首批“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赴台湾采访。此次采访中,大陆记者充分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深情厚谊,也感受到了台湾新闻界深入了解大陆的愿望,达成了共同促进两岸新闻交流的共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会见采访团时曾说,“两岸加强新闻交流,对发展和改善两岸关系将会产生正面的重大影响。”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辜振甫所言很快得到实践。1993年4月,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两岸媒体人用镜头记录了汪辜二老隔着长桌的第一次握手,并将会谈的丰硕成果传遍两岸,告知四海,让全世界都看到,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两岸中国人在经历长期隔绝与对峙之后,开始朝着协商与合作的大道迈进。

  “汪辜会谈”后,无论是投资兴业还是探亲访友,在各个领域,两岸民众都迫切希望更多地了解对岸,媒体驻点采访、提供常态化报道成为必然需求。有鉴于此,1994年,大陆率先宣布同意台湾媒体赴大陆驻点采访,为台湾记者在大陆采访提供便利。台湾各大报纸、电台、电视台争相派驻记者在北京、上海等地驻点,极大方便了台湾记者在大陆的采访活动。迫于压力,6年后的2000年11月,台湾当局终于宣布开放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4家大陆媒体到台湾驻点采访。后来又增加了中新社。两岸新闻交流也盼来了双向驻点采访的全新局面。

  虽然在2005年4月,陈水扁当局曾停止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在台驻点采访,开两岸新闻交流倒车,但两岸新闻交流扬起的风帆岂是短暂逆流可以拦阻。同样是在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台湾海峡和六十年光阴的再次握手,举行会谈并达成“五项共同愿景”,对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两岸媒体人不仅是此次世纪盛会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因为自此之后,以两岸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与合作,领域豁然宽广、内容极大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新闻交流的大战场彻底展开。

  2008年5月以后,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恢复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赴台驻点采访,并新增了厦门广电集团等5家地方媒体赴台驻点。2009年10月,又进一步放宽大陆媒体在台驻点人数,每家增至5人,取消驻点记者赴台北以外地点采访需事先报备的规定。除此之外,两岸媒体之间相互协助采访、交换稿件、合作制作节目以及电视节目连线等交流领域持续扩大,交流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两岸的新闻交流驻点采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开始朝着互设常驻机构的正常化和常态化轨道迈进。

  与此同时,两岸新闻人也迎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氛围下大交流、大合作所带来的各类报道盛宴,2008年6月“陈江会谈”续写两会新篇、12月两岸“大三通”如愿实现,他们是记录者;2009年情牵两岸的首届海峡论坛举办,他们是传播者;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他们是见证者……此外,奥运会、G20峰会等国际性的盛会,也成为两岸新闻界竞相报道、切磋交流的舞台。

  三

  30多年来,大陆在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态度始终是积极和明确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两岸一家亲”“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对台工作新思想新论述新主张,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两岸新闻交流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多次会见两岸媒体界代表,代表党中央表达对两岸新闻交流的关注和期待。2016年11月18日,他在会见第二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代表时表示,我们高度重视并将一如既往推进两岸媒体交流合作。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希望两岸媒体善尽社会责任,加强正面引导,进一步发挥好增进两岸同胞了解、促进情感融合的平台作用;发挥好凝聚民意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载体作用;发挥好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增进民族认同的纽带作用。

  30多年来,大陆不断健全完善台湾记者在大陆采访的便利化措施。比如,1993年4月,国务院台办授权福建、上海、广东、海南4省市受理审批台湾记者采访申请;2002年12月,国务院台办对《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进行修订,将台湾记者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深圳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访的审批权,全部下放到各省、区、市台办和深圳市台办、新疆兵团台办,国务院台办只受理、审批台湾记者来北京市采访和跨省区采访,并进一步简化手续,使台湾记者来大陆采访更加方便、快捷;2005年9月,国务院台办宣布将台湾记者来大陆驻点采访时限由1个月延至3个月,且地点不限。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便利了台湾记者在大陆的采访工作,受到台湾新闻界的欢迎。

  30多年来,大陆持续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的做法务实、灵活、多样。应台湾记者要求,大陆有关方面除为他们联系采访外,还多次组织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不仅涉足大陆发达地区,还深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使他们了解一个真实、完整的大陆。1992年4月,在全国人大通过修建三峡大坝的决议后,根据台湾记者提出的需求,国务院台办、中国记协共同首次组织了两岸记者三峡工程联合采访活动。采访活动历时11天,横跨四川、湖北、湖南三省。两岸记者同吃、同住、同采访,既采发了大量稿件,也由刚一见面的拘谨,到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2000年9月,为使台湾记者了解西藏的真实情况,国务院台办、中国记协再度组织“海峡两岸记者西藏联合采访活动”。在采访中,西藏民主改革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两岸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迄今为止,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已成功组织了17届,成为每年两岸新闻交流的重点项目之一。效仿此做法,大陆各省市不同主题的联合采访也层出不穷,联合采访成为促进两岸新闻交流的有益方式,为台湾同胞了解大陆提供了渠道。

  30多年来,两岸新闻界除了报道他人,也在强化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1993年11月,为落实18位大陆记者访问台湾时达成的深化新闻交流的共识,由中国记协、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和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在香港召开。到1997年举办第四届研讨会时,澳门新闻界也派人参加,并正式更名为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大陆及港澳台新闻业界、学界已有近700人次参加了研讨会,一直定期举办并延续至今,被业界称为“持续最久、最有成效的两岸及港澳新闻界盛会。”再如,2015年以来,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已经成功举办两届,成为两岸新闻界交流合作、凝聚共识、前瞻发展的又一平台,受到两岸同胞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2016年的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还曾就两岸关系新形势下加强两岸媒体交流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努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二是积极传播“两岸一家亲”理念,讲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三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传媒产业合作。四是携手促进媒体合作发展,助推两岸青年交流。他希望两岸媒体人为拨开云雾,让两岸同胞看到满天阳光,携手同心建设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30多年来,两岸新闻交流注重传承发展。中国记协发挥自身作为新闻界民间团体的特点和优势,对台新闻交流工作涵盖了媒体高层负责人、中层管理者、基层记者以及新闻社团等各个方面。为加强两岸新闻交流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记协和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共同组织了两岸大学生新闻营,将交流范围扩展至两岸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新闻营由两岸大学新闻院系的师生组成,每年举办两次,寒假在台湾,暑假在大陆。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5届,共有约2000余人次的两岸师生参加新闻营。通过新闻营活动,两岸年轻人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感情,为下一代两岸新闻人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海峡水暖,报春鸟鸣。30多年来,台海局势风云变幻,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始终在淬炼中坚定前行。作为两岸交流的先行者,两岸新闻人从隔海相望到你来我往,一直走在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最前沿,推动与讴歌着台湾海峡的深刻变化,记录与见证着海峡两岸的重大转折。今年是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虽然当前两岸关系因为岛内政治情势而再度出现曲折、增添变数,但我们坚信,正如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岛内局势变化而改变,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也只会更加深入与强化。30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两岸新闻交流在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在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两岸新闻工作者任重道远,仍需砥砺前行。

展开全文

新闻交流成果不少 两岸故事合力讲好

2017-11-30

“两岸媒体在两岸开放交流30年来扮演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角色,虽然中间起起伏伏,但仍累积了不少成果。”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黄肇松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上说。本届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社长的黄肇松,是促成大陆记者1991年首度赴台采访的“重要推手”之一。“我们看到台湾人民并不反对两岸新闻交流,有人甚至说两位大陆记者是两只可爱的熊猫。”黄肇松讲起了幕后故事。

  一张张老照片、一版版老报纸、一个个老故事……两岸百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代表汇聚峰会,回忆30年前两岸新闻交流的破冰时刻,细数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的点滴经历,共话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

  新闻交流历经波折稳步前行

  1987年,祖国大陆率先以官方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随后台湾《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因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为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此举推动大陆记者组团于次年入台,开启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交流。

  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的开场主题短片,将嘉宾们的思绪带回往昔。第一次双向卫星传送电视交谈,第一次大陆电视新闻向台湾连线直播,第一次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研讨……两岸新闻交流的数个“第一次”,跬步虽小,经年累月,却能致远。

  黄肇松回忆,当时台湾新闻界很尊重大陆记者前来采访,也愿意给予协助,觉得既然两岸新闻交流开始了,就应该扩大两岸交流的管道和力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此后的十余年中,尽管两岸关系一度紧张,但新闻媒体交流却从未中断,历经波折考验稳步前行。在大陆积极开放态度的促进下,双方先后开放并深化了记者的驻点采访。两岸的新闻交流法规基本成形,实质交流更加深入。

  2008年之后,随着两岸关系改善,新闻交流呈现出规模扩大、层次提升、合作多样的特点。媒体人之间稳定且深入的对话机制逐渐形成。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前夕,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应运而生。

  为两岸打破封闭隔绝做贡献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峰会致辞中说,在两岸民间交流开启之初,两岸新闻界顺应民意,勇于破冰,率先开展采访和交流,为两岸打破封闭隔绝状态做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两岸媒体在人员往来、交流互访、稿件互换、供稿供版、联合采访、合作拍片、节目落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成果,在及时传播两岸资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志军说,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形势下,希望两岸媒体继续发挥社会公器作用,坚持勇于担当为民发声的精神,多从正面善意角度传播两岸资讯,多做聚同化异扩大共识的工作,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己任,坚决维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大力倡导“两岸一家亲”,合声讲好两岸故事,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拉近同胞心灵距离,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激励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分享了他1991年首度访台的经历,并称短短的12天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台湾民众的热情善良、当地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当时台湾人民的富裕生活让他印象深刻,而他感触最深的是台湾社会对大陆的不了解。

  郭伟峰说,30年来,他经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萌芽期、杰出期、没落期和发展期,深刻感受到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支撑点和引擎,不可或缺。展望未来,他希望两岸媒体人共同迎接新时代的传播、构建共同的新时代的认识系统、共同推动新时代的两岸融合。

  两岸媒体应携手共创未来

  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裁蔡绍中说,两岸30年来从民间交流到领导人会面,从对立到合作,从“互不相认”到“称兄道弟”,更加了解彼此。媒体对相互的报道有所增加,更开始合作、互开节目等,这样的热络局面,是不会再走“回头路”的。

  蔡绍中说,旺旺中时在两岸之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媒体桥梁,曾促成两岸第一对媒体联姻。旺旺中时相信,两岸好,台湾才会好,传播两岸正能量,才能够达到两岸心灵契合的目标。希望两岸媒体携手和声,为两岸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黄肇松认为,两岸新闻交流30年的历程证明,两岸之间无需外人带话、传话,要直接、公开、透明地谈;两岸媒体要进行实地的采访,做直接的沟通与资讯交流;两岸新闻交流要以30年的成果为基础,继续向前推进。

  台湾“中央社”前董事长、《自立晚报》前总编辑陈国祥认为,两岸应该秉持自信,扫除新闻交流的障碍。中华民族的复兴盛事已经展露。两岸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在新闻交流上积极推进,创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回顾30年的历程,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的终极目标。(记者 张盼)

展开全文

携手回望三十年 和声共筑新平台

2017-11-30

    初冬的北京,一支高规格代表团的到来,让海峡两岸媒体交流迅速升温。

    11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的“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在京举行。两岸百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的代表如约而至,汇聚一堂,围绕“携手·和声”主题,回顾两岸新闻交流30年历程,共话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

    砥砺破冰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也是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当年两岸隔绝的坚冰,是由新闻记者的采访打破的,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也为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24日上午会见参加本届峰会的两岸新闻媒体代表时,语重心长对媒体人的历史担当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两岸媒体勇于担当,善尽社会责任,坚持为民发声,讲好两岸故事,努力做‘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的维护者、同胞心灵契合的促进者、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台独’分裂言行的反对者,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0年历史更替,台湾岛内政局更迭,两岸新闻交流的破冰之旅,还早于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乡探亲。媒体人作为时代记录者,经历了两岸关系发展从破冰到萌芽,从热络到再次转冷的过程,但沟通的门一旦打开,就没有什么力量再能阻碍。

    进入新时代,总结回顾两岸新闻交流30年,明确我们共同所处的历史方位,正是本次峰会担当的历史之责。在本届峰会“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主题论坛上,一批两岸新闻交往破冰时代的参与者、亲历者为此而来,旧雨新知聚首,话题多多,感慨万千。

    本次台湾媒体代表团顾问、自立晚报原总编辑陈国祥,是30年前首批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的策划者。陈国祥说:“这是一次政治上的历史性创举,从此以后两岸之间的新闻交流一泻千里、波澜壮阔。这种新闻交流大大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相互了解。”

    展望未来,陈国祥说:“两岸政府应该秉持自信,大力扫除新闻交流现存的障碍。值此中华民族复兴和华人发展的盛世,我们两岸的新闻工作者实在有必要在新闻交流上面积极推进,创造两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

    1991年首批赴台湾采访的大陆新闻记者之一郭伟峰,现在已是中评社社长。在他看来,开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大门,对他个人来说是偶然,但对历史来说是必然。这个偶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郭伟峰首访台湾,一个最深感受就是台湾对大陆真的是完全不了解。他举例说,当时台湾一个大报的记者,专门拿一瓶可口可乐给他介绍,以为大陆没有这样的美国产品。

    台湾归来之后,郭伟峰立下志愿,做一个沟通两岸传达善意、维护两岸和平的媒体人。六年后他辞掉中国新闻社的工作,赤手空拳来到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以及现在的中评社,从到处求广告求钱,到今天拥有了通讯社、智库、杂志、出版社,为两岸民众信息的分享做出了一份努力。

    回首三十年,未来会更好。

    “台湾和大陆同宗同源,两岸的交流从隔绝到热络,还有我们今天的峰会,我们是不会再走回头路的。”新一代台湾媒体领军人物,旺旺集团副董事长、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总裁蔡绍中把目光着眼于未来。他表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一直坚持“遵道理性、珍爱台湾”的道路,始终相信两岸好、台湾才会好。“作为台湾媒体,如果我们没有对中华民族的爱,就没有办法爱两岸,也就不会真正爱台湾。”

    融媒共赢

    “大陆网民人均每天消费资讯时长67分钟”“中小城市更喜欢标题党”“超半数用户对内容泛滥感到担忧”“自媒体用户红利触顶”……在本届峰会“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主论坛上,腾讯网总编辑李方用一份新鲜出炉的调查数据,全面解析了当下华文新媒体发展趋势,引得两岸媒体人纷纷举起手机抓拍一个个颇具参考性的数字。

    首届峰会举办时,国台办负责人就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两岸媒体交流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品类最全的一次盛会。”现在,BAT三巨头之一的腾讯等越来越多新媒体业态机构的参与,使得峰会不仅是一次盛会,更成为两岸媒体人交流的机制化、规模化平台。

    三年来,台湾媒体代表团参会人数从第一届的35人增至第二届的81人,今年更是超过百人。人员结构也更加多元,既有两岸知名传统媒体掌门人、新媒体从业者,以及媒体研究学者、青年媒体代表,还有超越媒体层面的腾讯等互联网业态精英。

    峰会的地理覆盖范围也更广,台湾方面涵盖了台北、高雄、屏东、澎湖等地,大陆方面既有中央媒体,也有京津冀等地方报纸、电视台、电台和新媒体。

    “两岸媒体交流并非没有既有平台,但系统性、规划性最强的就是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如今峰会到了第三个年头,从破冰到相知相融,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连续参加过三届峰会的台湾旺报社长黄清龙对峰会的进步很有发言权。

    他三年来不同的发言主题恰恰体现了这种转变。

    首届峰会时,黄清龙发言围绕旺报聚焦大陆新闻而取得逆市上扬的好成绩,向大家介绍媒体作为桥梁沟通两岸的重要性。第二届峰会时,他着重讲述两岸共同文化血脉给媒体合作带来的可能性。

    到了本届峰会,黄清龙的关注点更加务实。他直言不讳地说:“携手和声是大家美好的愿望,但坦白说,难度很大。两岸媒体属性、市场规模和产业形态差别很大,媒体同仁们分享的经验很多都很难直接借鉴,两岸媒体更高程度的合作到底该从哪些领域切入,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两岸媒体要进一步扩大联结、有效合作,共同应对传媒变革。他抛出的问题也是媒体峰会这个平台要解决的痛点所在。

    “非媒体人士”——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集团董事长袁岳为黄清龙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台湾很多生活消费类创新创业项目很棒,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先让这部分媒体形态进入大陆市场,享受大陆发展红利,以此为基础可以产生更多充满想象力的融合发展机遇。”

    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媒体人思维激荡,才能产生这样的火花。

    “两岸传统媒体人要拥抱新媒体,以优质新闻担当融媒世界主力军,赢得话语权” “转型时代媒体人要向产品经理角色转变”“媒体融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做深做细垂直内容供给”“两岸媒体融合要继续搭建更多高质量的合作平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主论坛上,18位发言人展开的“头脑风暴”,让两岸媒体融合共赢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晰。

    不忘初心

    1987年李永得、徐璐赴大陆采访;6年后的1993年,一支台湾媒体参访团首次登陆,实现了两岸媒体层面的首次访问交流。这就是由袁希光率领的台北市报业公会参访团。

    今年,袁希光之子、台湾“中华新闻记者协会”理事长袁天明已经是第三次来京参加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了。忆及父辈的往事,年逾花甲的袁天明感慨不已。

    长期致力于两岸媒体的互动交流,每年都邀请大陆媒体组团赴台访问,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可谓是30年两岸媒体交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袁天明说:“我父亲他们当年来大陆的时候,大陆的电视媒体起步的时间还不长,他们还去长沙给湖南广电的朋友介绍经验。一晃这么多年,湖南卫视在制作水平上不但超过了众多的台湾电视媒体,在大陆也已经成为影响力最大的频道之一了。”

    两岸媒体人交流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业务层面,同时也背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00年,台湾政局发生巨大变动,身为台湾最有影响的广播电台——大众广播公司(KISS Radio)负责人的袁韵婕立即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变化可能为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我就怕民进党一上台,会让大陆的媒体了解不到台湾的真实情况,从而带给大陆民众关于台湾负面的印象。”

    从那时起,凭借自身在台湾传媒界的影响力和促进两岸交流的一腔热忱,袁韵婕开始投身于推动两岸交流的事业,穿梭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为的是把两岸真实、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是什么促使他们为两岸媒体的交流往来奔波、不知疲倦?毫无疑问,袁天明和袁韵婕所作的努力,都和那份与生俱来、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那份“初心”密不可分。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先后担任社长的自由新闻社,是1950年在于右任先生支持下创立的;而正是袁韵婕的祖父袁凤举,于1937年在日寇占领的阴影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凤鸣广播电台。

    两位老人谈起家族血脉的渊源掌故,言语间的一份自豪感仍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不忘初心,这份热忱,正是属于每一个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初心。

    台湾铭传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倪炎元也参加了全部三届峰会,他切身感受到了峰会对促进两岸媒体人交流合作的巨大作用。但他发现,峰会举办到第三届,像他这样的老面孔还是为数不少。他希望峰会的平台效应能够延续下去,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平台和契机,能够让更多新面孔加入到两岸媒体交流的热潮当中,从而为两岸共同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台湾中视董事、实践大学副教授赖岳谦长年研究两岸关系,常常在两岸电视节目中亮相评论时事政治,既是学者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媒体报道对民众思想的引导作用太大了。一个简单的事件,经过媒体的渲染和加工,就可能直接对两岸民众的相互印象产生巨大影响。”他认为,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两岸一家亲”,让两岸在未来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媒体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两岸媒体人理应共同努力,让两岸关系航向健康、正确的方向。

    正如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发起人之一、中国记协副主席、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傅华所说,通过峰会的平台,两岸媒体人已然渐行渐近、渐行渐通,但媒体人的使命还不止于此,我们还要助两岸民心相通,进而谋未来之通,以至启迪世界之通。 (本报记者 王皓 范俊生 实习记者 白波)

展开全文

国台办:两岸新闻交流30年取得良好合作成果

2017-11-29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今天上午十点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表示,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向到双向,交流渠道逐渐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在人员往来、交流互访、稿件互换、供稿供版、联合采访、合作拍摄、节目引进、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我们看到两岸媒体人共同回忆和梳理了两岸新闻交流30年的历程,请问发言人,对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有何评价?以及您对未来两岸新闻交流有何期许?谢谢。

 

对此,马晓光表示,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0年,当然也是两岸新闻交流开启30年。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向到双向,交流渠道逐渐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在人员往来、交流互访、稿件互换、供稿供版、联合采访、合作拍摄、节目引进、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

 

马晓光表示,在两岸关系新形势下,特别是融媒体时代,我们期望两岸的媒体人应该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方向,更加及时客观地传播两岸资讯,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更多地报道两岸同胞交流合作故事,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更好地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做强做大中华民族的话语权,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展开全文

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

2017-11-25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马晓叶)以“携手·和声”为主题的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24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两岸近百家媒体及相关机构代表,齐聚北京,共话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两岸新闻交流三十年现场

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现场

今年恰逢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开幕式上,来自两岸媒体界的8位代表围绕“两岸新闻交流30年”发表主题演讲,回顾了两岸媒体交流的风云历程,展望未来的合作方向,为推动两岸的融合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郭伟峰接受记者采访

郭伟峰接受记者采访

首批访问台湾大陆记者、现任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回首起26年前的赴台采访,依旧很感慨,表示往事历历在目。他说,“虽然赴台之前就已经做了9年的两岸报道,但是,12天的赴台采访却彻底的改变了我的人生。”30年来,郭伟峰经历了两岸媒体交流的萌芽期、接触期、磨合期和发展期。他表示,两岸媒体人应携手合作,更好的促进两岸媒体的交流和文化互动。

 

台湾TVBS联利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杨盛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岸媒体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如何来缩短双方认知的差距,能够存小异趋大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我觉得未来两岸媒体之间的交流,应该寻求更多更新的方式,把合作和交流落到实处,让我们能够在求真求实的过程里获得更好的成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台湾《自立晚报》前总编辑陈国祥讲述台湾记者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故事

台湾《自立晚报》前总编辑陈国祥讲述台湾记者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故事

1987年,祖国大陆率先以官方发声,欢迎台湾新闻界来大陆采访、交流。随后台湾《自立晚报》的李永得、徐璐成为两岸隔绝以来首次到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1991年,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因采访“闽狮渔事件”,成为首次赴台采访的大陆记者,此举推动了大陆记者组团于次年入台,开启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交流。

 

回望两岸交流30年的历程,是两岸媒体人率先破冰,由先行到笃行,由陌生到合作,在互访的频密期中增进了认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张志军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致辞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未来希望两岸媒体继续发挥社会公器作用,合声讲好两岸故事,拉近同胞心灵距离,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激励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协办。当天下午还举办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主题论坛和广播分论坛。25日,两岸媒体人还将到访京东总部、北京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讲解,增进台湾媒体人对北京互联网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两岸媒体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全文

俞正声会见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与会代表

2017-11-24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马晓叶)24日上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了参加“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的两岸新闻媒体代表。

 

俞正声指出,中共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要携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创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努力,团结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我们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俞正声表示,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0周年,也是两岸新闻交流30周年。当年两岸隔绝的坚冰,是由新闻记者的采访打破的,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也为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去年5月以来,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使两岸关系遭受严重冲击。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严峻形势下,希望两岸媒体勇于担当,善尽社会责任,坚持为民发声,讲好两岸故事,努力做“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的维护者、同胞心灵契合的促进者、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台独”分裂言行的反对者,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展开全文

张志军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2017-11-24

张志军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中评社徐梦溪摄)

 

在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 张志军

 

(2017年11月24日)

 

尊敬的陈吉宁代市长,

 

尊敬的蔡衍明董事长、胡志强副董事长,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台湾旺中媒体集团协办的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本届峰会是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两岸媒体界的首场重要交流活动,又逢两岸新闻交流开启30周年之际。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对峰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的两岸媒体界人士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台湾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俞正声主席亲切会见了峰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共十九大确定的对台大政方针,对两岸媒体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对大家提出鼓励和期勉。俞主席的讲话情真意切、内涵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上个月胜利闭幕的中共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擘画了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情和干劲。

 

十九大报告在深刻总结过去五年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对推进新时代对台工作、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作了深入阐述,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台大政方针一以贯之的连续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开拓进取的前瞻性,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

 

一个根本目标,也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绵长历史,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极为珍视的价值和目标。当年,面对中国四分五裂的悲惨状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讲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如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岸同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条件、更有办法化解心结、消除隔阂、增进福祉、融洽感情、凝聚认同,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携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一条基本方针,也就是“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作出充分照顾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

 

一项主要任务,也就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2008年后,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60多年来最密切的水平,两岸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决不允许被破坏,发展方向决不允许被逆转。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更多成果造福两岸同胞,增强对共同未来的信心,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创造和积累条件。

 

一项基本原则,也就是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基础,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的。没有一个中国原则,就没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客观事实和现状的共同确认,是两岸双方授权认可的,不是哪一党哪一派的专利。台湾任何政党、任何团体,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与其对话、交流。这也是破解当前两岸政治关系僵局的“不二法门”。

 

一条清晰红线,也就是“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这是我们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维护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的根本要求。当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在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推行“去中国化”活动,鼓噪“台独修宪”。我们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和遏制。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台独”分裂行径都难逃失败的下场。

 

一个重要理念,也就是“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将继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拉紧精神纽带,加深情感交融,促进心灵契合。希望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能够搭上大陆发展快车,收获更多亲情福祉,使“两岸一家亲”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回顾历史,两岸曾长期隔绝、音讯不通、来往中断,造成骨肉同胞分离,给无数家庭留下创痛。1987年,在大陆和平统一政策感召和两岸同胞不懈努力下,两岸封闭的大门终被推开。在两岸民间交流开启之初,两岸新闻界顺应民意,勇于破冰,率先开展采访和交流,为两岸打破封闭隔绝状态作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两岸新闻交流渠道逐渐拓宽,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两岸媒体在人员往来、交流互访、稿件互换、供稿供版、联合采访、合作拍片、节目落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成果。30年来,两岸新闻媒体在及时传播两岸资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理解、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我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所有为两岸新闻交流付出辛劳,为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发展作出贡献的媒体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形势下,希望两岸媒体继续发挥社会公器作用,坚持勇于担当为民发声的精神,多从正面善意角度传播两岸资讯,多做聚同化异扩大共识的工作,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己任,坚决维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大力倡导“两岸一家亲”,合声讲好两岸故事,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拉近同胞心灵距离,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激励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第三届两岸媒体人北京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和朋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展开全文

两岸媒体人共话未来:可建立两岸共同传播平台

2017-07-18

两岸媒体人共话未来:可建立两岸共同传播平台

 

河北省台办副主任付辉东。韩冰 摄

 

冀台新媒体合作论坛17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来自台湾中南部10家媒体的14名媒体代表参会。两岸媒体人围绕“提高媒体传播能力”共同探讨两岸未来合作方向和新媒体发展趋势。

 

17日,来自台湾的台湾导报、台湾古都广播公司、台湾东森电视台等媒体代表参加论坛。此次论坛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

 

台湾古都广播公司总经理苏恩恩介绍,这几年台湾新媒体经营很困难,而大陆新媒体从网页设计或是内容订制上很有特色,台湾新媒体投入很多人力财力跟大陆学习。该电台六、七年前与大陆电台合作,每天一小时介绍大陆各地旅游信息,台湾听众们对在大陆的台胞创业故事、生活、子女就业等内容很感兴趣。今年该媒体将在Facebook(脸书)以直播的方式传送两岸民众的互动信息。

 

中国时报云嘉南采访中心副主任洪荣志表示,两岸媒体同行坐在一起交流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如今大陆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超乎台湾的想象,此次交流打开了他对新媒体发展的思路,回到台湾后可以让台湾新媒体借鉴。他认为,这场媒体交流也会进一步带动两岸民众的交流。

 

台湾乐上新闻网记者朱静芳表示,虽然台湾媒体发展起步早,但现在大陆媒体业飞速发展并远超台湾。她认为台湾媒体可以学习大陆的推送订制新闻而应增加一些功能性。此外,两岸因为传播渠道不同而导致信息不畅,未来可以建立两岸共同的传播平台,增加信息上的互通和交流,这需要两岸媒体共同努力。

 

两岸媒体人共话未来:可建立两岸共同传播平台

 

冀台新媒体合作论坛17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韩冰 摄

 

该参访团团长、台湾导报社长林文雄介绍,如今该报社在微信公众号、App等方面都有建设,他希望借此座谈会可以学习更多大陆的经验。“如果台湾乡亲没有机会到大陆多走动,那就需要台湾媒体人把大陆的真实情况传达回岛内,让岛内民众更多了解这里。”

 

河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付辉东认为,当天召开的媒体论坛为冀台两地媒体提供一个交流经验、促进业务的平台,同时也为下一步深度融合做好铺垫工作。如今河北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冬奥会、雄安新区等诸多机遇,希望更多台湾民众可以来河北实地了解。(中新社石家庄7月17日电 记者 李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