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胞忆清明:外公给我讲的那些抗战往事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无数先辈浴血奋战,终于换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时光带走了很多人的记忆,却无法抹去那些血与火的印记。对于许多人来说,抗日战争是教科书上的篇章,是影视剧里的故事,但对我来说,它是刻在家族血脉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在这个缅怀先人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外公。

 

我叫苏允恺,我的外公是云南昭通人,他曾经亲身经历那场民族存亡之战。我的外公年轻时便投身军旅,先是在台儿庄战役中浴血奋战,后来又加入中国远征军,辗转于滇缅战场,参与了松山战役、畹町战役,最后在残酷命运的安排之下被迫滞留缅甸。对于外公来说,在缅甸的那些年是痛苦的深渊,是生与死的挣扎。最终,他拖着一身伤痕辗转去到台湾。清明时节,我追忆外公的过去,缅怀那一代为国家牺牲的英灵,心中满是敬意与感慨。

 

台胞忆清明:外公给我讲的那些抗战往事_fororder_图一

 

台湾青年苏允恺站在畹町桥边。当年,10万中国远征军就是从这里跨出国门赴缅抗日。(苏允恺 供图)

 

其实,我的外公很少谈论起那些年的经历和战争往事,只有在特定的时候,他才会缓缓说起那段岁月。台儿庄战役是他年轻时经历的第一场大战。那是1938年,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山东台儿庄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外公对我说,那场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战场上到处是燃烧的村庄,废墟中残存着破败的墙壁,硝烟与尸体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抗战士兵们隐蔽在城墙后面,等待日军的冲锋,一波接着一波。战士把弹药打光了,就用刺刀拼杀,甚至徒手搏斗。他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鲜血浸透了战袍,但没有人后退一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对日作战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然而,这场胜利背后,是无数将士的牺牲。外公的心中始终记得那些未能走出战场的战友。

 

台胞忆清明:外公给我讲的那些抗战往事_fororder_图二

 

台湾青年苏允恺(第一排左四)和家人的合影。站在中间位置的是他的外公。(苏允恺 供图)

 

台儿庄战役后,外公随部队转战各地。直到1942年,中国远征军组建,他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便踏上了更加残酷的战场——滇缅战场。那时候,日军占领了缅甸,切断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如果这条“生命线”失守,中国抗战将陷入绝境。因此,组建远征军就是要派遣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与盟军并肩作战,共抗日军。

 

刚进入缅甸时,远征军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热带丛林湿热难耐、蚊虫肆虐,很多人还未上战场就已经感染疟疾,高烧不退。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士兵们经常断粮,甚至只能靠树皮和野草充饥。然而,最可怕的还是日军,他们装备精良,对中国军队展开了残酷的围剿。许多将士因为补给不及时,被迫撤退至缅甸北部的野人山,那里是“人间炼狱”,饥饿、瘴气、毒蛇、野兽,夺走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外公的很多战友就这样消失在密林深处,成为无名英魂。

 

1944年,远征军开始反攻,外公参与了松山战役。外公曾说,那是一场“血战到底”的战役,中国军队以极大的代价攻破日军阵地。战场上到处是炸裂的泥土与残肢,天空被浓烟遮蔽,空气中充满火药与血腥味。冲锋过程中,身边的战友不断倒下,尸体堆积成山,但没有人后退一步。在这场战役中,有一群特殊的战士——娃娃兵。这些娃娃兵大多是13至16岁的少年,有些甚至只有11岁、12岁,他们或是因为家园被毁,或是因为亲人被杀,怀着保家卫国、报仇雪恨的心情参军,与成年士兵一起奔赴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中一股令人心痛又敬佩的力量。外公对我说,有些娃娃兵在最后时刻还紧握着枪,嘴里喃喃地喊着“报仇”“不能退”。最终,远征军成功攻克松山,为全线反攻打开了通路。

 

台胞忆清明:外公给我讲的那些抗战往事_fororder_图三

 

2024年8月,台湾青年苏允恺走访云南畹町“老兵村”,与抗战老兵交流,了解滇西抗战历史。(苏允恺 供图)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人,我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当我站在松山抗战遗址、畹町镇、腾冲国殇墓园,看着那些刻满英烈名字的石碑,心中充满无限的敬仰与悲痛。这些先烈曾经年轻鲜活,他们也有家人、有梦想,却在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虽然这段历史渐渐远去,但我坚定地认为,我们这代人必须要承担起讲述历史、传承历史的责任,让更多台湾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并珍爱和平。

 

我的外公虽已离世,但他的故事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想念他,便想起他的战场、他的战友,以及那一代人无畏牺牲的抗战精神。我会记住这一切,并把它讲给更多人听,让那些英灵和他们的抗战精神永远不被遗忘。(作者:苏允恺)

台湾老兵大陆庆百岁 离家82年乡音未改

2024-11-04

百岁台湾老兵唐藩松回到家乡湖南浏阳市镇头镇北星村后,亲人给他办了一个百岁寿宴。

 

这次跨越海峡的团聚,乡音未改的唐藩松已经等了82年之久。

 

11月1日,在重侄孙女家里,穿着红色上衣的唐藩松精神矍铄,和亲人们围坐堂屋话家常。

 

蒸甲鱼、醋蒸鸡、炖羊肉、腊牛肉、口味虾、肘子……桌上摆满了浏阳地道做法的佳肴。门外放着的十层蛋糕上刻有“欢迎回家”“健康长寿”等字样。亲人们吃着唐藩松带回的台湾特产凤梨酥。

 

“您最喜欢吃哪一个菜?”外侄孙俯身问。

 

“都喜欢!好久没有吃到家乡味了!”唐藩松笑答。

 

寿宴过程中,后辈或送来寿桃蛋糕,或近身送生日祝福。戴上生日帽的唐藩松高兴得像个孩子。

 

唐藩松1925年生于浏阳北星桥唐家湾(现属于浏阳市镇头镇)。1942年,17岁的唐藩松入伍参加抗战,就此离开家乡。

 

走时风华正茂,归时华发苍颜,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亲情、乡情始终萦绕在唐藩松心中。

 

10月30日,在台湾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陪同下,唐藩松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只是再也见不到当年送他出征的父母。在亲人搀扶下,他来到父母坟前祭拜。

 

“妈妈,儿从台湾回来。1942年从军抗日,胜利后因世事变迁,于1949年初到台湾,八十多年来未曾回乡探视……”跪于坟前,唐藩松哽咽念着亲手写的祭文。

 

唐藩松有12个兄弟姐妹,目前在世的仅有94岁的弟弟。“您还记得他吗?他要回来了,您高兴吗?”有记者拿着唐藩松的视频问老人,“高兴!兄弟要回来了,那还有什么不高兴啰。”这位94岁的老人喜极而泣。

 

见面那一刻,两兄弟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泣不成声。

 

“我们在慰问时,唐爷爷说自己82年没有回过家乡。我们深受触动,决定帮他圆梦。哪个游子不想回家呀!”台湾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王清萍说。

 

“他还记得小时候的学校地址和自家房屋建造结构。”王清萍说,回乡前几天,唐藩松就开始翻箱倒柜,拿出珍藏已久的茶叶要送给大陆的亲人,还专门去买了金门高粱酒。

 

寿宴结束后,到场贺寿的几十位亲人和唐藩松合影留念。62岁的侄孙女唐放芝告诉记者,以前,家里亲人和远在台湾的唐藩松有过书信联系,唐藩松也透露过想回乡居住的意愿,家里也为他准备了房屋,可惜后来失联了。

 

今年9月,两岸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通过广泛联系,帮唐藩松找到了亲人。“听到爷爷要回来的消息,我们准备了他熟悉的家乡菜。后辈还自发修了一条山路,方便爷爷去祭拜父母。”唐放芝说,为照顾爷爷的饮食习惯,他们做菜时都没有放辣椒。

 

亲人们合影完毕,王清萍才上前与唐藩松拍照。“82年足以改变太多,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丝毫未变。”王清萍说,82年的离别,在这一刻终于画上句号。(完)中新社记者 唐小晴 杨华峰 徐志雄

 

展开全文

【两岸新发现】台湾青年探访云南畹町“老兵村” 致敬抗战老兵

2024-10-11

滇西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滇西抗战老兵的后代,台湾青年苏允恺来到云南省保山市、瑞丽市,参加第六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与抗战老兵深入交流,并走访畹町桥和抗战“老兵村”等地,全面了解了滇西抗战历史。

展开全文

时评丨清明共祭轩辕黄帝 两岸血脉相连

2025-04-05

时评丨清明共祭轩辕黄帝 两岸血脉相连

3月31日拍摄的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现场。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中华民族有着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海峡两岸多地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展现两岸中国人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共同追思与尊崇,也彰显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鼓声未歇,千里之外的台湾桃园黄帝雷藏寺鼓乐庄严响起,陕西黄陵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又接续鸣钟。一场场跨越海峡的祭奠,不仅是传统仪式的赓续,更是文化同根的见证,深刻诠释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两岸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从未改变。

 

时评丨清明共祭轩辕黄帝 两岸血脉相连

3月31日,演员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三月三,拜轩辕。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两岸各界同胞共同祭拜轩辕黄帝具有悠久的传统。80年前,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宝岛重回祖国怀抱。次年9月,台湾各界知名人士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赴祖国大陆祭拜黄帝陵。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台湾同胞不断跨越海峡,来到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等地拜祭黄帝,表达崇敬与追思。如今,岛内约有20座黄帝庙,每年自发的祭典承续不断、香火不绝。历史需要传承,文化需要接棒,血缘需要延续。两岸同胞共同祭拜轩辕黄帝,彰显血脉同源、文化同根,成为增进同胞感情、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

 

令人痛心的是,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为淡化、消灭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不断推进“去中国化”,动作之一就是取消岛内清明遥祭黄帝陵的重要活动。近期,赖清德当局持续鼓噪“台独”分裂言论,变本加厉禁限两岸交流,恐吓打压岛内坚持中华民族立场的人士,企图进一步切断两岸文化和血缘联结。然而,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抹不去的,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是割不断的,两岸中国人的认同根基是动摇不了的。任何企图“去中国化”、制造认同断裂的政治操弄,终究是徒劳的。

 

时评丨清明共祭轩辕黄帝 两岸血脉相连

3月31日,乙巳年恭拜轩辕黄帝大典在台湾桃园市黄帝雷藏寺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斐 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早已深深刻在广大台湾同胞的骨子里,成为不可磨灭的基因。正因如此,赖清德之流才极为惧怕台湾同胞对自身中华文化根源的认同,才会千方百计地篡改历史、割裂文化。这些数典忘祖的悖逆者终会成为历史的沉渣。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生生不息,正如陕西黄陵的千年古柏经历岁月风雨依旧青绿常在。

 

清明时节,春风送暖,万物生长。共祭轩辕黄帝,广大两岸同胞表达着对共同祖先的缅怀,更展现着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两岸同胞在文化和血脉认同上的心灵契合,终将化作推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磅礴动力。

 

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王承昊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