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已经两年半没有回台湾了。适逢清明节,携同女友回了她的老家——广东揭阳。距离广州市区三个半小时高铁车程的揭阳,其承载的文化与我熟悉的广州截然不同。我们从广州东站出发,一路高铁将我从满耳粤语的广府疆域抽离出来。揭阳位于粤东,传承更多的是潮汕文化。因为属于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所以潮汕地区的语言和风俗与台湾很相像,连人们在节庆期间的吃食也相似。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出了高铁,打上出租车,一路风尘,步入女友家门已是下午五点多了,家里的长辈非常热情地端上了薄饼和蒸粿。潮汕薄饼类似台湾的春卷。我写过一篇文章《春卷与清明》,讲述清明时节的台湾人崇尚不开火做饭以纪念介子推,吃的就是冷食——春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春卷逐渐发展出咸甜两种口味,添加的菜料也更为丰富,并成为台湾地道的美食。潮汕薄饼与台湾春卷相似,都是用精面粉制成薄薄的面饼,再将内馅卷在这张薄薄的外皮里,用手拿着吃。馅料也分咸口和甜味两种,咸口包裹着韭菜、豆芽、虾干、蛋丝等,部分地区还会加入油煎葱粒,吃起来香气更浓。台湾的则是替换成豆干,吃起来更扎实、更有饱腹感。揭阳的甜味薄饼用瓜册丝(注:是腌过的甜味冬瓜丝)为底,佐以揭阳特产糖葱片和芝麻。台湾的甜味春卷是在咸口的基础上再铺满花生粉。揭阳的蒸粿类似台湾的发糕。同样是糕类制品,潮汕人喜欢朴籽粿,在揉面时加入富有地域特色的朴籽树汁,入口松软且带有树叶的清香。台湾的发糕更多是加入白糖、蔗糖,口感上较为甜腻。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本文作者拍摄的揭阳街景

 

用过晚饭,理所当然住宿在女友家里。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们被长辈们喊醒,洗漱一番,六点半出发,进山祭祖。女友的姐夫是中山市人,每逢清明就会准备一整片的烧猪肉当祭祀品。他告诉我,在广东人的习俗中,用烧猪祭奠先祖是等级最高的祭拜方式。我发现整场祭祀仪式的顺序与在台湾差不多——摆放贡品、跪拜先人等等。祭祀仪式完成后,整片烧猪就成了我们的午餐。吃的时候我才知道,潮汕的烧猪就是台湾的烤猪,只是吃法不尽相同。在台湾是蘸着椒盐入口,在潮汕居然是蘸白糖!地域差异造就了相同食材的不同演绎方式,在舌尖上绽放出不同的味觉冲击。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三:“今年,我在女友家过清明”

 

本文作者在山西平遥古城(作者供图)

 

清明节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追求“天、地、人”和谐共存的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尊崇先贤、不忘传承的优良传统。清明祭祖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流淌在我们中华儿女血液中特有的文化属性,它提醒我们不能忘本。随着防疫措施的改变,两岸民众逐步恢复了往来沟通,我也将会在过年的时候回台湾祭拜先祖,为自己心中那缕思念祖情暂时画上一个休止符。(作者:谢建鋐)

缅怀先烈 致敬英雄

2023-04-04
展开全文

@外国人 清明邀你来读诗

2023-04-04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逾两千年历史。清明时节,我们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也踏青郊游、感受春天。古往今来,清明节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流传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国际在线记者走上街头邀请外国朋友们共同品读这些诗歌,细数清明节的传统民俗~(黄蓉 史赫奕 任丽君)

 

@外国人 清明邀你来读诗_fororder_3

 

@外国人 清明邀你来读诗_fororder_4

 

@外国人 清明邀你来读诗_fororder_1

 

@外国人 清明邀你来读诗_fororder_2

 

@外国人 清明邀你来读诗_fororder_二维码

展开全文

清明两岸,慎终追远的匆匆身影

2023-04-04

新华社台北4月3日电(记者章利新、黄扬)清明风吹花草香,出门拜山车马忙。清明时节,海峡两岸最匆忙的身影,都是返乡祭祖的游子。无论离开多久、分隔多远,中国人总牵挂着家乡和祖先。

 

正在大陆访问的马英九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近日携家人回到湖南老家,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马英九宣读祭祖文和受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拭泪。这一幕让台湾民众深受感动。

 

时值清明连假,岛内迎来扫墓、出游的高峰,多条主要公路近日持续拥堵,有台北市民赶往嘉义扫墓,在路上花了7个多小时。连日来,因为疫情趋缓,岛内各地公墓也涌现祭祖人潮,到处可见提着鲜花、素果等物,扶老携幼的祭扫者。

 

今年清明期间,也有台湾民众为扫墓而奔走两岸。台湾中华大陈同乡总会青年台商会会长盛汉伟近日赶往浙江台州温岭市箬横镇寻根祭祖。“寻根的念头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过。”盛汉伟说,在童年记忆里,爷爷那口地道的温岭腔,总能勾起他对海峡彼岸家乡的遐想。

 

台湾学者薛仁明2日专程从大陆赶回岛内,扫完墓再赶回上海,继续讲学行程。他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祭礼。他认为,中国人自古重视祭祀,事死如事生,在精神上把逝者当成还活着,不断地想念着、感激着、告白着,这就是祭祀的本质。中国人在死生之间,就有这么一种充满生机和弹性的独特状态。

 

“中国人重视慎终追远,懂得每个人都活在历史长河之中,上对祖先有交代,下对后代尽责任。当往上、往下都无穷延伸时,生命就虽有限而无限,可以绵延不尽。这是中华文明对于人世的一种大信。”薛仁明说。

 

然而,岛内也有一些老人一生牵挂家乡,却未能跨越海峡返乡团圆,留下终生遗憾。为了帮助他们落叶归根,今年清明节前夕,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里长刘德文又开始了奔波两岸、送老兵骨灰回老家的行程。2003年至今,他已帮助200多位老兵魂归故里。

 

台湾亡故老兵田发祥的骨灰近日在刘德文护送下回到阔别74年的故乡北京。1949年,作为文书士官的田发祥赴台湾后,从此与妻儿分隔两岸。1987年,孤身一人的田发祥正准备回大陆探亲,却不幸意外过世。

 

2021年5月,刘德文收到田发祥大陆亲属的委托,开始了近一年的寻找之旅。期间,他频繁往返高雄市和嘉义县两地,累计行程达6000多公里。2022年3月底,他终于在嘉义县中埔乡的顶六地区,找到了这位老兵的墓地。

 

刘德文说,去年清明节当天,他用田奶奶和田爷爷的照片,在墓地里面帮老夫妻做一个隔空团圆。今年就想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把田爷爷带回家乡,让他跟田奶奶团圆。

 

“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同宗同源,同一个文化。你看清明节大陆那边,同样都是在祭祖,扫墓上坟,台湾也是一样。这种是文化上的传承,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刘德文说。

 

清明时节,两岸慎终追远的匆匆身影令人感慨。中华文化根深蒂固,静水深流,体现在两岸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深层的文化传承与联结,绝不是岛内任何政党的把戏、意识形态的操弄,所能切断或改变的。

展开全文

“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同心守护民族记忆

2023-04-04

新华社上海4月2日电(记者潘清)第十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1日在上海举行。聚焦“同心守护民族记忆”的主题,百余位两岸民俗文化学者和台胞、台生代表共同探究清明文化“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台湾妈祖文化研究协会联合举办。

 

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蒋孝严为论坛手书“两岸同祖同文化,齐心协力振中华”。他在书面致辞中说:“过去我们祭拜共同的祖先,追思纪念历代民族英雄、爱国先烈;今后,我们更要携手发扬清明文化,同心守护民族记忆。”

 

新党前主席郁慕明在致辞中表示,在同心守护民族记忆、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先辈的功绩,更不能忘记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以“海峡两岸一家亲,同根同源脉相连”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心共力弘扬中华文化,一定能够把两岸融合发展推进到全新的境界。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先祖和先贤,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也成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动力资源。两岸的问题一定要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也一定能够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围绕“清明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清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子议题,两岸学者展开讨论并纷纷表示,以“慎终追远,敬祖爱乡”为核心内涵的清明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一定要共同守护好、发扬好。未来要进一步挖掘优质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发扬两岸民间文化创造力,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论坛还邀请多位两岸同胞分享各自的清明故事。感人的细节、动情的讲述,展现出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也彰显了两岸同胞浓浓的家国情怀。

 

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浙江奉化、江西南昌,以及台北、高雄等地举行,走进城市和乡村追寻两岸的清明印记,依托传统清明文化解析两岸同气连枝的血脉亲情。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钟晓敏表示,作为上海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至今举办了十届。这充分说明无论台海局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是分割不了的。未来两岸同胞要进一步凝聚最大共识,维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传承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展开全文

第三届“香港潮州节”圆满闭幕——云游潮汕 品味传统文化

2022-09-28

第三届“香港潮州节”圆满闭幕——云游潮汕 品味传统文化

图为第三届“香港潮州节”现场,市民们在进行亲子盆供堆叠比赛。

 

于茶香弥漫的潮州“工夫茶”摊位驻足,学学高冲低斟的泡茶手法,体味“工夫者,精细也”的地道茶艺;赶一场锣鼓咚咚、古韵浓浓的汕头澄海元宵盛会,尽享“击鼓猜灯谜”的乐趣;再齐声唱起活泼的潮州小调,大家都是“架己冷”(自己人)……

 

9月26日,由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办的第三届“香港潮州节”在湾仔会展中心圆满闭幕,为期5天的展览总计吸引约20万人次入场。本届“香港潮州节”以“品味·潮汕”云旅游为主题,共设138个摊位和多个文化展区,展示具有潮汕特色的美食、工艺、潮绣、泥塑和金漆木雕等;展厅内亦设舞台表演,包括素有“南国之花”美誉的潮剧,以及结合武术、舞蹈及音乐的集体项目“英歌舞”等。

 

“潮汕文化融合了中原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多姿多彩,很开心见到大家一起来品‘潮’味、游‘潮’地、识‘潮’遗!”在展览现场,主办方精心编排了导赏团,并为不同需求的市民提供“订制化”服务。

 

在学习潮州话的互动装置前,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停下脚步,工作人员点击电子屏幕上的广东话词条,便出现相对应的潮州话字词及发音。听着自己并不太熟悉的“潮语”,陈国基笑着点点头,“感谢潮总带来这场‘文化盛宴’,让市民体验潮汕的‘衣食住行’,加深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亦促进潮港两地经贸交流。”

 

传统纸扎、铁枝木偶、潮州“打冷”……设于展览场地中央的“潮人非遗工作坊”区域内,展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令参观的市民目不暇接。几名小朋友正在“打冷”厨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学着冻蟹、卤水鹅的烹制过程。“起菜啦!”随着一声稚嫩的高喊,色香味俱全的正宗潮州卤水拼盘上桌,一时间香气四溢,引得人群连连赞叹。

 

年逾六十的市民林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移居香港30余年,心里念念难忘的依然是关于家乡的那份回忆。走进“盂兰主题馆”,林女士感慨万千,“盂兰节的精神在于慎终追远、孝亲报恩,这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人文文化。”在亲子盆供堆叠台前,林女士和10岁的小外孙齐心合力,将不同的物品有技巧地层层叠起,“按照盂兰习俗,盆供堆叠得越高,则寓意父母将收获越多福报。”

 

展厅北侧,已故潮籍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饶荷”正默默盛放。光影变幻中,静态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呈现出曼妙的动感;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完美还原了饶老笔下的“荷花魅力”。

 

“思乡心切的乡亲们,还可在线上领略潮汕名胜,例如潮州广济桥、揭阳古城进贤楼和汕尾玄武山。”本届“香港潮州节”的成功举办,令忙碌筹备了近一年的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振彬倍感欣慰。他直言,潮总作为香港重要的爱国爱港力量,发挥着连接香港与家乡乃至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希望此次活动在联系乡情之余,进一步加强香港年轻一代的国民身份认同,成为青年人认识国家、认识历史的传统文化之旅。

 

记者 陈然 文/图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