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明月寄相思 家人盼团圆

我来自台湾彰化,太太是北京人,我们是一个由两岸同胞组建而成的家庭。奇妙的缘分让我和太太相识相知又相恋,结婚后我们定居在北京。2020年,我们的女儿出生了,今年已经两岁了。由于女儿年幼,再加上疫情的关系,她出生后一直生活在北京,没有见到过远在台湾的阿嬷(奶奶)。尽管通讯手段进步了,我与老妈妈可以经常视频通话以解相思之苦,但是心中的那份牵挂与思念又不是仅凭视频通话就能够宽解的。

明月寄相思  家人盼团圆

 

女儿跟远在台湾的阿嬷连线(作者本人供图)

 

 

又是一年中秋节,一轮明月照两岸。台湾的家人在张罗烤肉,北京的家人在组织聚餐,一湾浅浅的海峡令我们相隔两地,但同胞的血脉相连却为我们平添了亲人的温暖,大家期盼着能够早日月圆人团圆。

 

结婚后,我和太太生活在北京市通州区。通州,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端。京杭大运河南越长江流经浙江省和江苏省,北越黄河流经山东省和河北省,再途经天津市最终抵达北京。全程烟波浩渺2700多公里,连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它与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是并称于世的伟大奇迹,也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每到月圆时刻,我们常带孩子去运河边赏月,中秋节当然也不例外。有一次在河边散步,看到水中一轮满月的倒影,太太轻轻哼唱:“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请明月代传信,寄我片纸儿慰离情”。我问她:“这是什么歌?感觉很熟悉。”太太说:“这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老上海著名歌手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后来被台湾的很多歌手翻唱过。”怪不得我感觉如此熟悉。

 

有一阵子,台湾非常流行上海的老歌。当年,很多从上海辗转到台湾的歌手借“复古风”潮流而活跃在台湾的乐坛上。后来,随着两岸文化交流,这些在台湾非常流行的歌曲经由台湾音乐人的包装和再创作,又重返大陆。可以说,仅在音乐方面,两岸同胞就拥有许多共同的经典记忆,而且这些历史和文化联结是融入血液里的,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在河边看月亮,小女儿很兴奋,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太太问她:“你也想唱歌吗?”女儿笑着点头。看着波光粼粼的大运河,我想起了台湾那首《淡水暮色》。那是一首太太听过的为数不多的闽南歌曲:“朦胧月色白光线,浮出纱帽山,河流水影色变换,海风阵阵寒……”与眼前的情景非常贴切。“让我的歌声随那微风,吹开了你的窗帘。让我的衷情随那流水,不断地向你倾诉……”——《绿岛小夜曲》,又一首享誉两岸的台湾歌曲。

明月寄相思  家人盼团圆

 

一家三口在北京某公园散步(作者本人供图)

 

 

今年的中秋节快到了,我们一家人还会去大运河边赏月。明月高悬,河水流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因为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圆圆的明月代表着人间的团圆,团圆的意象又会令人产生思念的情愫。无论是站在大运河边欣赏北京的万种风情,还是伫立在淡水河边赞美台湾的迷人暮色,仰望天空,我们欣赏的是同一轮圆月,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千里共婵娟”。我衷心希望两岸同胞中秋节平安康宁,期待能在明年的中秋节带着女儿和太太,回到台湾与阿嬷团圆。(作者:张育铭)

台湾过中秋的文化密码:“烤”出热闹与温情

2022-09-09

中秋节吃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月饼”。但在台湾,你问10个人,至少有8个人会告诉你“烤肉”。每年中秋节前后,台湾各地都会弥漫一股烤肉香,家家户户搬出小板凳,或在社区广场或空地上摆起烤肉架,当街“夜烤”。除了最简单的吐司夹烤猪肉片外,还有鸡腿、鸡翅、鸡肉串以及虾、蛤蜊等各种海鲜。

 

烤肉形式不拘一格

 

台湾有调查显示,岛内高达八成民众有中秋烤肉的习惯,市场规模预计481亿元新台币。近日,一家台湾网站通过大数据统计出了今年台湾最热门的中秋烤肉十大地点,排在第一的是桃园虎头山公园烤肉区。当然,人们也可以和亲朋好友到烧烤店或饭店烤肉,那里的花样就更多了,安格斯牛、日本和牛,还有龙虾、帝王蟹等,基本什么都能烤。价钱也是丰俭由人,今年台湾各饭店推出的中秋烤肉派对,每位从两三百元到两三千元新台币不等,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岛内民众热衷烤肉,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台湾媒体称,因为今年中秋节取消“户外禁烤令”,电商平台上烤肉炉、烤肉架、卡式炉等商品热销。一家购物网站上烤肉用品销量增加50%,关键词搜索量也显著提升,其中“烤肉炉”约增加35%,电烤盘增加20%,烤肉架、卡式炉登上热搜排行榜。

 

烤肉如何成为“中秋三宝”

 

在烤肉风靡之前,台湾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准备酸甜多汁带着清香的文旦柚,取“柚”与“佑”谐音,有“月亮保佑”之意。至于烤肉后来为什么成为“中秋三宝”,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是1967年万家香酱油推出“一家烤肉万家香”的电视广告。隔了几年,金兰酱油又密集推出金兰烤肉酱电视广告。加上几家大型超市的卖力吆喝,台湾人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不知不觉把烤肉当成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但后来有人考证,“一家烤肉万家香”这句广告词很可能是上世纪60年代就有的,但烤肉和中秋的联系却没有那么早。

 

有人整理报纸发现,台湾《民生报》1982年10月3日曾报道称,中秋节烤肉活动在新竹地区盛行,因为新竹市是制造烤炉的大本营,当年外销不景气,转为内销,于是中秋节开始流行烤肉。再加上后来几年金兰烤肉酱与万家香酱油的推波助澜,烤肉逐渐挤走月饼和文旦柚,成为中秋节的代表食物。

 

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中秋节烤肉在台湾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2000年以后,台湾各地陆续于中秋节晚在空地举办大型烤肉活动,以2005年为例,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等地均有这类活动,参加民众高达数万人。

 

2015年9月,台“国防部”突然下令禁止在营区烤肉,认为对健康不利,结果被骂惨。反对者说,烤肉不是作战,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否则就该规定全面禁烟,因为尼古丁对健康危害更大。2020年,台湾发生的一件事更是引发全岛关注。杨姓男子疑似长期与父母不和,中秋节在父亲住所点燃两个火堆后离去。他辩称是烤肉时生火不慎导致的,检方认为证据都指向他纵火。但是最后判决却称男子中秋烤肉合情合理,不能因此判定为蓄意纵火。

 

烤肉隐藏的文化密码

 

近年来,烤肉造成的空气污染以及健康问题引发关注。大肠癌患者十多年来一直位居岛内癌症人数的第一位。但似乎什么都无法阻挡台湾人对中秋烤肉的热情,即便疫情肆虐,他们仍照烤无误。2020年9月,桃园新都心生活文化协会连续第19年举办“万人封街烤肉”,不到3天报名上万人,比往年人数还要多。台师大教授林保淳感叹道,“台北市开放数处地点,供市民享受烤肉之乐,桃园市中坜区万人封街,更是香飘百里、热闹滚滚”。最近岛内疫情升温,但台南市有组织9月3日宣布,将召集1000人、每人缴费299元新台币“封街烤肉”,引发争议。

 

一篇题为《烤肉:从生变熟的社交商机》的文章认为,烤肉是一种跳脱出日常生活的饮食方式,一方面烤肉的空间大多在室外,让人脱离了原有的日常生活空间,也增加烤肉本身的仪式感。烤肉现场是“厨房”与“饭厅”的合体,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更容易达到“共食”的效果,联结起彼此的情感。在烤肉过程中,参与的人一起经历了各个阶段的气味,结束后身上都一起变味了,“这种嗅觉让人产生集体性的感官经验与感受,进入交融的状态”。文章总结认为,烤肉“由生转熟”不只发生在料理上,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演化,也是一种关系的隐喻。

 

台湾学者试图解读中秋烤肉蕴藏的“文化密码”。开南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助理教授赵哲圣分析认为,往好处想,中国人喜好热闹,在中秋时节迁移与聚散的流动中,我们找到自己的组织与文化相聚模式。而从负面思考,烤肉的流行表明台湾人对节日的敏感度降低,过于同化的消费行为使大家少了心灵的差异或碰撞,“吃吃喝喝中,肥了肚子,忘却了中秋节最原始、围绕在月亮符号中的情与事”。【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吴薇】

展开全文

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岸同胞同叙亲情共迎中秋

2022-09-09

中秋团圆夜,明月寄相思。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海峡两岸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热闹亮相,吃月饼、赏花灯、剪纸、捏面塑,寄托着中华儿女期盼月圆人圆、喜乐平安的美好心愿。为了增进海峡两岸同胞情谊,大陆各地在中秋节前夕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两岸同胞一起共话佳节、共叙亲情、共享团圆,其乐融融。

 

互诉亲情思念

 

在台湾同胞心里,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重要传统节日,许多习俗代代相传,当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吃柚子。在我国闽台地区,“柚”与“佑”“有”“游”谐音,柚子也就有了“佑子”“有子”“游子”三重寓意,成为台胞中秋佳节祈福、团聚必不可少的吃食。

 

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以“月圆两岸·爱在临海”为主题的台胞台属过中秋活动近日举办,30余名工作、生活、学习在临海的台胞台属欢聚一堂,大家围聚在烤炉旁,吃烤肉、剥柚子,迎着习习凉风,与台湾的亲人连线互诉亲情。“中秋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剪不断的是相同血脉下的亲情。无论时空如何变幻,我们都是同文同种的一家人。”台北临海同乡会副理事长陈荫华在视频连线时说。

 

以“情满中秋两河缘 诗情画意一家亲”为主题的2022年京台迎中秋诗会,则在童声合唱《卢沟谣》中拉开序幕。来自北京丰台与台湾高雄的200余名乡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聚首“云端”,分享诗歌、书法、乐器、茶艺等文艺节目。人在北京会场的台胞蔡幸娟隔空听到来自老家高雄的乡音,心情有些激动。“口音特别亲近,那一刻有些想家。”她说,以前中秋节,家人和街坊邻居会在自家院落或门前烤肉、吃柚子,小孩子玩到很晚,很欢乐;来到大陆后也不孤单,中秋节有热闹的家庭聚餐和赏月活动,共享团圆。

 

在福建福州“月满同聚一家亲——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迎中秋’两岸邻里文化周”活动现场,台湾青年柯承妘用竹笛演奏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和《花好月圆》。“这两首曲子讲述了美好的月亮和美好的生活,希望两岸的朋友、亲人同享这个中秋节,越来越好。”柯承妘说。

 

传承中华文化

 

两岸的中秋习俗虽各有不同,背后承载的都是两岸中国人对花好月圆、中秋团聚的共同期待,也蕴藏着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传承。

 

在山东省济南市,“两岸一家亲 共赏团圆月”山东乡亲中秋联谊会日前举办,济南、台北两地活动现场130余人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共赏民俗表演,分享团圆月饼。山东快书、山东小调等节目饱含特色,乡音缭绕、乡情浓烈,剪纸、捏面塑等民俗表演则妙趣横生,传递着淳朴的乡土气息。

 

上海市徐汇区和台北市北投区也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办了“民俗庆中秋”活动,沪台两地同胞以传统文化和民俗表演互致祝福。视频这一端,海派面塑第三代传人汤健现场塑成活灵活现的“玉兔捣药”;另一端,北投居民也送上了充满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舞蹈《星月神话》和《太极扇舞》,传递着对隔海相望的骨肉同胞的思念。

 

入夜,融合了江南风韵和台湾特色的主题花灯照亮江苏昆山周庄古镇。今年的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以“花开并蒂·灯映两岸”为主题,分别于9月7日和8日晚在昆山开发区慧聚广场、旅游度假区(周庄古镇)亮灯,持续至10月7日。

 

与中秋灯会同期举办的还有13项两岸文化交流、灯会嘉年华、主题宣传及文旅消费等活动。在昆山慧聚广场,一对高达7米的妈祖花灯喜迎八方来客。一旁的台湾风情文旅商业街上,蚵仔煎、大肠包小肠等台式美食店铺在红砖厝、红墙燕尾脊间依次排开。“中秋佳节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因工作不能回乡团圆的台胞,在昆山可以品尝到台湾的美食、看到台湾的花灯,在昆山就像是在台湾,‘此心安处是吾乡’。”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孙德聪说。

 

增强交流合作

 

在云南昆明第四届“七彩云南·相约台湾”主题日暨2022年中秋茶话会活动现场,100余名在滇台胞台属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共话团圆。主题日展示了云台文化经贸、两岸婚姻群体、台青在云南等交流活动,介绍了近年来云南和台湾山海相望、血脉相连、文化相融的深情厚谊。“在当前形势下,文化交流活动仍能如期举办,更显弥足珍贵,说明两岸民间交流力量的强大,两岸人民对交流往来的殷切期盼。”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说。

 

在福建省福州市,19名在榕创业、就业、求学的马祖乡亲相聚一堂,聊亲情、促融合。马祖青年曹立人说,马祖与福州仅一水之隔,两地衣食方式、民俗文化建筑风格相同,他在榕生活创业如鱼得水。“尤其是我祖籍又是福州长乐,所以感觉回到了老家一样。”曹立人期待“小三通”早日复航,两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台胞在大陆获得更好发展。

 

朗诵诗歌《乡愁》、做手工月饼……由甘肃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中秋茶话会近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台湾云林县的53岁台商陈伟振在联谊会上唱了一首《两岸兄弟》。他23岁来大陆求学、工作,从大陆东部沿海转移到西部地区打拼,在兰州工作10余年。鼓励年轻人来大陆寻找发展机遇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西部发展潜力巨大,有很多突出优势,教育、医疗、农产品都是两岸可深挖合作的领域。”陈伟振说。

 

甘肃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秘书长黄跃金表示,两岸同胞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是割不断的亲情、隔不开的乡情。希望两岸同胞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强联系沟通,同心同行,携手打拼,促进交流合作。(记者:汪灵犀)

展开全文

2022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 共叙同胞亲情勾勒融合新篇

2022-09-09

2022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 共叙同胞亲情勾勒融合新篇

 

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 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8日晚,2022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仪式暨第二十七届中国周庄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在江苏昆山举行。本届灯会以“花开并蒂 灯映两岸”为主题,紧扣两岸交流、共同发展主线,通过歌舞晚会和沉浸式情景演绎,勾勒两岸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副理事长张平,江苏省台办主任练月琴,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昆山市台协会会长孙德聪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今年,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拓展慧聚广场、周庄、淀山湖、锦溪四大主题灯区,充分展现昆台融合交流以及旅游度假区和锦淀周一体化发展成果,营造团结奋进、携手共建的浓厚氛围。活动期间,还将举办两岸文化交流、灯会嘉年华、主题宣传、文旅惠民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繁荣昆山文旅经济,持续推进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

 

2022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亮灯 共叙同胞亲情勾勒融合新篇

 

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 发)

 

作为昆台特色交流活动之一,多年来,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借由中秋佳节这个美好节日,以灯为媒,充分吸收和利用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和民俗传统,搭建起两岸同胞共同品鉴两岸文化精粹、共度传统佳节的良好平台,成为了共叙两岸深情、共同谱写昆台融合新篇章的优质载体。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每到中秋这样的节日,就会自然地想念远在宝岛的亲人。”苏州诺浩众创信息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萧世杰告诉记者,在中秋灯会上,很多灯区中都饱含着台湾元素,让在地台胞找到了家的感觉。“尽管我身在昆山,我的父母在台湾,但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同样的圆。”说到这里,萧世杰的脸上满是笑意。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今年是“九二共识”30周年,也是两岸开启交流35周年。35年前,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被打破,两岸交流交往大门由此打开。尽管当前台海形势依旧复杂严峻,但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挡,同胞走近走亲的意愿不可违。只要两岸同胞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必将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中国台湾网9月8日昆山讯 记者 尹赛楠)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