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我在大陆的青春之歌 | 用味觉探寻在鹭岛的青春印记

海风轻拂,带来一股咸甜交织的气息,仿佛大自然的调味盘轻轻洒落在鹭岛(厦门岛的别称),将记忆腌渍成独特的风味。我试着用味觉丈量我在鹭岛的成长年轮,奏响属于我在大陆的青春之歌。在这座与台湾隔着浅浅海峡相望的城市,味蕾上的每一次惊艳将时光串联成一圈圈年轮。当福建与台湾的口味在舌尖相遇,那熟悉的味道便开启了我的美好回忆。

 

我在大陆的青春之歌 | 用味觉探寻在鹭岛的青春印记_fororder_图2:鹭岛

 

厦门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首次抵达鹭岛,我便被当地与台湾极为相似的口味震撼。无论是街边小店飘出的肉粽香气,还是蚵仔煎冒着的氤氲热气,或是凤梨酥散发的奶香清甜,都与在台湾街头的风味如出一辙。这种味觉上的共鸣,让我迅速适应了登“鹭”生活。初来乍到,鹭岛街头五颜六色的珍珠奶茶和满煎糕,成为我探索这座城市的起点。软糯的“珍珠”伴随香甜的奶茶在齿间跳跃,满煎糕里的芝麻与花生碎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每一口都是对未知生活的期待。

 

还记得初遇土笋冻的那天,我好奇地指着摊位上的土笋冻,问店家为什么“竹笋”上面会有像眼睛的东西。店家笑着解释,这可不是竹笋,而是由沙虫制作而成的小吃。怀着忐忑又好奇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冰凉滑嫩的口感瞬间袭来。土笋冻搭配上店家秘制的酱料,那独特的味道令我至今难忘。那一次的对话与尝试,不仅记忆犹新,更让我感受到鹭岛美食背后的趣味与包容。

 

在学校里,我与同学们互相分享着彼此家乡的美食,探讨着两岸饮食的异同。我们有一些共同的味觉记忆,也有同样称呼却有着不同烹饪方式、或是不同称呼却有着同种烹饪方式的美食。共同的味觉记忆和丰富的饮食文化成为我们拉近彼此距离的桥梁。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沙县小吃成了我日常“报到”的餐厅。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就能驱散学子们的疲惫,更加深了我和同学之间的情谊。飘香拌面、鲜嫩蒸饺、五香卷,这些简单平凡却温暖人心的美食,陪伴我度过了学生时期的珍贵日子。

 

我工作之后,鹭岛各式各样的美食再次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享受一顿美味的餐食是对自己的犒劳,也是疗愈心灵的方式,更是在这座城市奋斗的见证。记得在一个工作日的中午,有些疲惫的我来到公司附近的小店就餐,点了一碗香气四溢的担仔面,浓郁的肉臊搭配着鲜虾和卤蛋,光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正当我沉浸在美食的治愈中,耳边飘来了空灵的歌声,“可是啊,我却,却愿意相信,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软最无畏的你,用尽了全力,努力地去回应。”这首歌曲《光亮》唱出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那一刻,美食的温度与歌声的力量交织在一起,让我重拾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在大陆的青春之歌 | 用味觉探寻在鹭岛的青春印记_fororder_图1:鹭岛

 

闽南特色美食(张蕙薏供图)

 

在厦门,我常与朋友集结在文艺青年聚集地沙坡尾,这里弥漫着浓郁的厦港海洋文化气息。一艘艘渔船停靠岸边,船身上的斑驳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漫步在沙坡尾的街头巷尾,偶遇一阵香气便令我挪不开脚步,那是融合了闽南酱油水的咸鲜与辣椒碰撞后的气息。鱼头被端上桌,我夹起一块鱼肉,细嫩的肌理吸饱了汤汁,感到入口辣度温和却后劲十足,搭配的本地泡面更是吸满了醇厚汤汁,让人忍不住直呼过瘾。

 

在厦门生活的日子里,我与彼岸的亲人关于美食的互动也从未间断。每逢佳节,我都会给他们寄送鹭岛馅饼,而我的冰箱里也常放着家人寄来的沙茶酱,那熟悉的味道让我在异乡也可以时常品尝到家乡风味。通过这些美食,我们跨越海峡,分享着彼此的生活点滴,让亲情在味蕾间得以延续。

 

鹭岛的美食,就像一本厚重的成长日记,每一道菜肴、每一种味道,都记录着我在这座城市的喜怒哀乐。用味觉丈量的成长年轮,不仅是我个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两岸文化交融的写照。那些交织在舌尖的风味,终将成为记忆里永不褪色的印记。(作者:张蕙薏)

台湾青年为西双版纳傣历新年节打call点赞

2025-04-18

中国台湾网4月18日讯 4月12日至16日,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州欢庆傣历1387年新年节之际,20余名台湾青年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到澜沧江畔与来自全国的各族群众和海内外嘉宾共度佳节、共同联欢、共叙情谊。

 

“西双版纳泼水节在台湾很有影响力,是许多青年到大陆观光旅游的向往之地,我在来之前就做了许多攻略,在从昆明到版纳的高铁上也有同一些游客进行交流,真切地感到西双版纳热度很高、人气很旺!”一名台青“网红”主播对这次眼见为实的泼水之旅充满期待。

 

在昆明台协会的精心安排下,台青一行先后走进野象谷景区体验雨林之美、与大象亲密接触。参加傣历1387新年迎新文艺晚会和庆祝大会,观看民族民间文化大游演,近距离感受傣族章哈、布朗弹唱、基诺大鼓舞等非遗特色文化。到曼听公园“赶摆”体验少数民族美食和人文风情。与万人在澜沧江畔共放孔明灯、共同泼水狂欢,在光与水的邂逅中许下两岸和平交好的心愿。在景洪城市会客厅与在西双版纳发展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举办文艺汇演,围绕旅居、创业、游学等话题深入交流。

 

“很小的时候有看到过‘林旺爷爷’,它是陪伴许多台湾青年成长的大象记忆。这次能够再看到大象,而且是这么多的大象,我感到很兴奋、很幸福,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阿公阿嬷讲过的一些故事。”几名台湾大学生在见到大象后十分感慨,表示回去后要将此行拍摄的大象影像资料精心剪辑,分享给身边的亲人朋友。

 

“泼水活动真的太壮观、太疯狂、太震撼了,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盛大的狂欢活动,感觉大家都非常文明和友好,特别是负责安保的警察在保护大家安全的同时,还用小水枪和大家互动,特别亲民可爱,回到岛内以后我要制作更多的泼水节打call视频,为西双版纳加油点赞。”泼水狂欢让台青们留下了非常难忘和深刻的印象,特别在乘车返程的途中,广大游客纷纷驻足向台青们乘坐的车辆喷洒祝福之水,热情挥手道别,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家人”的问候,“回家”的温暖。

 

昆明台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岛内特别是台青对到云南、到西双版纳旅游观光的热情很高,下一步将积极用好两岸政策、加强宣传引导,围绕民族文化、节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为更多的台湾青年到云南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到西双版纳感受“有一种‘象’往的幸福”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西双版纳州委台办 肖烨宇)

展开全文

台青在江西 | ②刘哲亚:希望成为两岸青年交流桥梁

2025-04-28

台青在江西 | ②刘哲亚:希望成为两岸青年交流桥梁

 

正在工作的刘哲亚。(中国台湾网 发)

 

中国台湾网4月27日讯 “我在大陆已经工作生活了10年,我希望能把我积累的经验带回台湾,让更多台青来大陆看一看,领略祖国大好河山。”近日,江西裕民银行研发中心支付组主管刘哲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非常喜欢“英雄城”南昌,希望能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台青在大陆找到归属感,在自己喜欢的城市中发光发热。

 

“我在台湾读大学的时候在网络上认识了我的爱人,她是江西人。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外派岗位,来到大陆工作。”2020年,刘哲亚为爱跟着妻子奔赴江西,从此与南昌结缘。“之前我爱人就向我介绍了不少大陆的人文风光,使得我对大陆一直有一份向往。后来在大陆工作后,我看到了大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江西省、市台办的帮助下,我决定在此扎根。”

 

来到南昌后,刘哲亚成功入职江西裕民银行,负责支付清算系统研发工作。工作之余,他会带着爱人和孩子自驾游,在南昌周边游玩,感受赣鄱大地的美丽景色。

 

“江西菜对我来说还是有点辣,我也适应了多年。”谈起在南昌的饮食和生活,刘哲亚笑着说,“南昌炒粉和瓦罐汤很不错,味道很好,就连被人说是‘黑暗料理’的皮蛋肉饼汤,对我而言也是‘赣’味十足。”秋水广场、滕王阁、双子塔......这些南昌知名景点都让他深度领略了“英雄城”的魅力。

 

“几年前,南昌的交通压力还很大,但是现在,多条地铁已经畅通,去哪都方便。”在刘哲亚眼中,这些年南昌可谓发展迅速。“八一广场的升旗仪式、双子塔上的‘我爱南昌’、秋水广场的音乐喷泉、节日期间的烟花表演......随着南昌的逐渐发展,我们这些扎根于此的台青也很自豪,这里可是我的‘第二故乡’。”

 

今年年初,刘哲亚当选了南昌市台协青年委员会的秘书长,对他而言,这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我在大陆已经工作生活10年了,所以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台青,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刘哲亚补充道,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两岸青年的交流桥梁,“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想要立刻融入还是十分困难的,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个组织,给台青更多心灵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藉,这样他们才会有归属感,也才能去了解一个城市,喜欢一个城市,乃至最后定居成为城市的一分子,推动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谈及未来,刘哲亚表示,等他的孩子再大一些,他想好好地游览祖国,亲身感受各地悠久历史和多元民俗,并分享给台青。“希望借由我这座‘桥梁’,让两岸青年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携手同心,一起追寻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台湾网、江西省台办联系报道)

展开全文

台青赴大陆创业热度“不降反升”

2025-04-25

据台湾“中时新闻网”4月22日报道,广州台湾青年之家会长、广东台湾青年就业驿站负责人郑明嘉22日出席在成都举办的“2025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四川交流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两年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虽然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台湾方面持续收紧两岸交流,但台青登陆创业的热度不降反升。

 

报道称,郑明嘉表示,2024年到2025年,因为两岸的政治气氛比较紧张,还有中美贸易战、关税战的影响,大家可能会认为赴陆工作的台青会减少,“可是我们发现,其实2024年下半年跟2025年上半年,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的意愿比2023年激增,询问度已经比以前大概上升了50%以上”。

 

“我们经常提醒准备赴陆工作的台青,大陆的就业和创业环境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比较优秀的台青或者比较有创业想法的台青,还是会选择赴陆闯荡。”郑明嘉分析,第一,大陆和台湾同文同种;第二,大陆各省市在创业就业各方面,给台青的一些惠台措施还是不断推出,包括提供人才公寓等各种比较优质的环境,鼓励台青赴陆实现梦想。

 

在台湾“小确幸”里长大的台青,跨海到大陆职场,会不会不适应?郑明嘉观察,还是有不少想逐梦追梦的台青想要放手一搏。郑明嘉举例说:“像现在的新媒体、自媒体,还有包括乡村振兴,整体的市场都是大陆政府未来5年的发展重点,所以还是有很多台青肯努力,愿意打拼。”

 

郑明嘉也建议,有想法的台青如果到大陆创业,最好的方式还是选择跟优秀的大陆青年创业团队共同合作,“如此可以减少你踩坑的机会,而且你的成功率会比较高”。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