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粽子,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超越食物的范畴,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代相传的情感寄托。关于粽子的起源,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相传,粽子的源起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保护他的遗体不受江中鱼虾的侵扰,便将糯米用竹叶包裹并投入江中,以此喂食鱼虾。端午节食粽的传统已延续千年,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我们,无论男女老少都深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节日食品,更是我们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的长期表达。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粽子不仅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节庆记忆和精神内涵,更因祖国的辽阔疆域而孕育出各地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特色。   

   

在台湾,粽子不仅在端午节期间备受欢迎,实际上它也是日常饮食中司空见惯的美食小吃。端午节食粽的记忆对我而言是深刻的。咸香可口的肉粽不仅是我最喜爱的口味,也是台湾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口味。糯米作为粽子的主料,搭配香菇、虾米、花生、栗子、咸蛋黄、猪肉、鱿鱼等丰富配料,共同构成台湾咸粽的独特风味。刚出炉的肉粽无论是直接吃还是搭配甜辣酱一同食用都能感受到其独特的美味。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台湾地区,在肉粽基础之上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北部粽”和“南部粽”。这两种粽子在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和调味方式上各有千秋。在“北部粽”的制作过程中,糯米会先与酱油、红葱头等调料一同炒至半熟,再与馅料一起包裹在粽叶内,随后将粽子放入蒸锅中,隔水加热至熟透。这种烹饪方式使得“北部粽”的调味较为浓郁,口感也更有弹性。相比之下,“南部粽”的制作方式则更为简单、直接。糯米和馅料直接被包裹进粽叶,接着整个粽子被放入水中煮至熟透。由于未经油炒,“南部粽”的口味相对清淡,口感也更加软糯。

 

除了肉粽外,台湾居民端午节还会吃碱粽。与个头较大、内馅丰富的肉粽有所不同,碱粽无馅且是一种典型的“甜食”。事实上,碱粽本身并没有味道,它的甜味主要来自淋于粽子表面的果糖浆。此外,由于在制作碱粽之前糯米需要浸泡在碱水中,因此碱粽会呈现出金黄的光泽,还具有更为黏实的口感。

 

当我踏上大陆的土地后,我惊喜地发现不同地域在端午节食粽的习俗上呈现出更为多姿多彩的风貌,让我强烈感受到端午节食粽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我在北京通常吃到的是甜粽,如红枣粽、豆沙粽,它们吃起来香甜可口、软糯细腻。这种甜粽也是多数北方省份的人喜欢的粽子口味。而在福建,我尝到的粽子与台湾肉粽极为相似,同样展现出南方居民对于咸粽的喜好。另外,大陆粽子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口味上,更在形状方面揭示出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如广西地区的灰水粽形状酷似枕头,广东地区的裹蒸粽则棱角分明。

 

除了传统的甜粽和咸粽以外,大陆近年来还涌现出许多创新的粽子品种。其中,水晶粽以其晶莹剔透的外观和新颖的内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水晶粽通常为甜口,其内馅可能包含榴莲、芒果、巧克力、紫薯等食材,深得孩童和年轻人的喜爱。这些创意粽子在保留传统食粽意义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新颖的元素,产生出独特的口味,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强大守正创新能力。

 

不同的粽子,相同的情感

 

大陆与台湾的粽子虽然在口味风味、制作工艺、食材选择等方面各有千秋,但它们承载的是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核。无论是在台湾地区还是大陆,粽子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而粽子的多样性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包容性。在我们欢度端午假期并享受粽子美味的同时,更应不忘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而伟大的文化遗产,共同守护专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作者:陈怡蓁)

“粽”情端午

2024-06-08
展开全文

浙江嘉兴:一根裹粽线 牵起两岸情

2024-05-30

中新网嘉兴5月28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端午近,粽香飘。5月28日,来自浙江嘉兴各县(市、区)的80余名台胞台属们参加了2024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五芳斋杯”嘉台两地同胞裹粽友谊赛。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的双手迅速伸向眼前整齐摆放的粽叶、糯米、红豆、线等裹粽材料。打壳、装米、包裹、扎线、割线……很快,原材料在选手们的手中变成一只只饱满的粽子。

 

比赛分5轮进行,每轮比赛时间为8分钟,每轮比赛结束后,评委都会根据粽子数量和质量进行评分。本次裹粽赛的获奖者不仅有丰厚的奖品,还将有机会晋级裹粽赛总决赛,进行终极比拼。

 

台胞王旭瑶2005年来到嘉兴工作,如今已是第19个年头了。她被江南水乡深深吸引,在工作之余还会去水上巴士当讲解员。“当讲解员的过程,能让我更深入认识和了解嘉兴,现在,我还能向游客宣传嘉兴的美,这是我的荣幸。”她说。于她而言,嘉兴的美不止是风景,还有两岸同胞的团聚。从2008年第一届裹粽赛至今,她一次不落。她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一开始只有台胞参与,到现在是两岸的朋友都有,这个活动也凝聚着大家,也弘扬了我们中华文化。”

 

定居嘉善的袁亚娟是一位“台湾媳妇”,她也是历年裹粽赛的“常驻选手”。她说:“小时候吃嘉兴粽子,后来和台湾婆婆学做台湾粽子,两种粽子各有特色,都是经典的‘古早味’。两岸端午习俗相似,裹粽赛给我们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感情的平台,很有意义。”

 

嘉兴市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8年首次举办裹粽赛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7届,裹粽赛也不仅仅是嘉台两地同胞切磋技艺的平台,更是成为了嘉台两地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

展开全文

在川台胞话端午:粽叶包裹两岸情

2024-06-06

“岛内和大陆的端午没什么不同,都会划龙舟、吃粽子、挂香包,十分热闹。”9岁时便随父母来大陆生活、如今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的台湾学生林成威5日在成都第一次体验包粽子。他表示,想包一只带回家,与家人共享这份传统与快乐。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首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今年端午节前夕,四川省台办组织在川台湾师生和台湾青年同“粽”话端午,一起包粽子、话家常、品美食,感受粽子中浓郁的人情味。

 

尽管每年端午节都会品尝粽子,但亲手包粽子对不少台胞而言都是初体验。他们既兴奋又好奇,纷纷挽起袖子,将晶莹剔透的糯米、新鲜的红豆与咸肉等食材放进绿油油的粽叶中。不一会,一个个粽子便诞生了,有的像小舟,有的像金字塔,形状各异。

 

台青林书任的第一次尝试以粽叶破裂告终,糯米险些洒了一桌子。在白案师傅指导下,他慢慢掌握了技巧,轻柔地把粽叶折叠成漏斗状,将糯米填充得既均匀又不过于紧实。

 

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林书任做了“大凉山的乡村青年”,来到四川凉山和父亲种下了2.5万亩油橄榄。用产业为村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他也用教育为当地儿童带来希望。林书任说:“在大凉山创业,让我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这个端午节,台青林姿佑将和家人在大陆共度。作为一名培训师,她几年前来到成都创业,并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和接纳。她望着眼前的粽子感慨道:“粽叶包裹糯米,就像两岸民众的心紧紧相依。”

 

除了体验传统习俗外,多位台青亦讲述起在川的生活感受。在成都“落地生根”、成为一名四川媳妇的台青宓欣怡认为,端午节不仅是传统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递。她打趣道,自己已经要超出“台青”的年龄限制,但依旧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相聚,与台胞一起感受“家的感觉”。

 

随着水的沸腾,一阵阵清香渐渐弥漫开来。糯米软糯香甜,红豆与咸肉的搭配恰到好处,一枚小小粽子里,凝聚着浓郁端午味和两岸情。

 

四川省台办副主任袁明表示,海峡两岸民众都非常重视端午节,通过各种传统习俗活动,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扎根四川的台湾青年借此契机共叙同胞情,分享成长、事业与荣誉的收获,希望大家都能在四川“布局”人生理想,成为大陆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奉献者。(完)作者 王利文

展开全文

两岸人才同“粽”融合过端午

2024-06-07

中新网漳州6月6日电 (林甄玉)两岸人才同“粽”融合过端午活动5日晚在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国贸智谷产业园举行,来自辖区的高层次人才代表和近百名台资企业、台青代表共同参加。

 

卷粽叶、加馅料、压实糯米、细绳一绕一捆,一个个鲜绿的粽子呈现眼前......活动中,大家围在桌子旁各显身手,忙得不亦乐乎,现场弥漫着棕叶香,气氛融融,你一言、我一语,聊亲友、话家常。

 

“就像家人们团聚一样,大家围在一起包粽子,还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让我更加爱上台商区这片热土。”福供云厨餐饮总经理、台湾青年游平说,多年来,他一直深耕在餐饮行业,包粽子是他的强项,说着又开启了包粽子小课堂,现场笑声不断,欢乐的氛围久久弥漫。

 

漳州台商投资区台商联谊会会长陈富泽表示,台商联谊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团结服务广大台胞台商,他们也将持续举办各种畅叙友情、共谋发展的活动,让台胞有更多的获得感,共同促进台商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近年来,漳州台商投资区按照“紧靠漳州、对标厦门、强化对台”的发展思路,致力于打造对台“全域融合样板区”,在人才、教育、医疗、文化、产业和经贸取得一定成效。活动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进一步助力两岸青年增进了解、互信和友谊,助力双方拓展合作,互利共赢。(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