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观察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八个重要指标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成为各界观察未来民进党发展及与大陆互动的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华广网20日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的评论文章,分析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八个重要指标。

 

全文内容如下: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成为各界观察未来民进党发展及与大陆互动的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长期性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调整及其调整程度?这里有八个重要观察指标,而且可以分为不涉政治性问题的低层次调整与涉及政治性问题的战略性调整两个方面来看。

 

不涉及政治性问题的低层次大陆政策调整指标有四个。一是民进党会不会真正善待陆配、陆生、陆客与陆资。民进党在“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中提出要营造关于陆配、陆生、陆客的友善环境。这是一个积极的大陆政策调整动向。问题在于民进党会不会真正调整,会不会上述主张落到实处,会不会配合修法,取消对陆配、陆生、陆客的不公平与歧视性待遇,才是观察的重要标志。

 

二是民进党会不会改变“仇中”、“恐中”与“反中”的心态。民进党要与大陆发展关系,证明自己有处理两岸问题的能力,关键之一在于能不能改变与调整“仇中”、“恐中”与“反中”的立场与态度,不再有冷战思维,不再将马当局推动的两岸政策视为“亲中卖台”,不再将大陆视为台湾安全的“威胁”,不再将大陆视为敌人,而是对大陆采取平和、理性与务实的态度。

 

三是民进党会不会对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经贸关系从“负面论述”转变为“正面论述”。民进党一直消极对待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将两岸经贸合作污名化与政治化,认为两岸经贸合作对台湾造成种种不利影响与冲击,甚至将台湾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归因于两岸经贸合作,从来没有积极客观看待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经贸合作对台湾的正面意义。未来民进党会不会正确、理性、客观地看待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贸合作,会不会不再“反陆资”,不再反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及未来将要签署的两岸货物贸易协议,是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重要指标。

 

四是民进党会不会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成为阻碍者与破坏者。民进党一直扮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碍者与破坏者角色,一度成为“麻烦制造者”。未来民进党是否能够不再阻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与维护者,也是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重要指标。

 

涉及政治性问题、难度较大的两岸政策调整指标也有四个。一是民进党会不会在政治上展现善意,不再明确将两岸定位为“一边一国”,不再坚称大陆为“中国”,而是较善意与理性地称对岸为“大陆”或“中国大陆”。高雄市长陈菊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即使民进党一时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台独”论述,但至少也可从善意称呼“大陆”开始。这是观察民进党未来处理两岸政策调整的一项指标。

 

二是民进党会不会“遵宪守法”,维护法理上“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定位。长期以来,民进党对两岸“一边一国”的政治定位及所谓“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论述,违反了台湾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定,属于所谓“违宪”行为。未来民进党会不会回到“中华民国宪法”轨道上来、“遵宪守法”,依据台湾现行法律规定确认与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框架,是观察民进党两岸政策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性指标,也是民进党最重要的政治出路。

 

三是民进党会不会承认“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两岸两会谈判、协商最重要的政治基础,过去民进党执政时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会会谈中断;国民党2008年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后,承认“九二共识”,两会恢复协商、谈判,开创两岸关系发展新局。未来的民进党会不会承认“九二共识”、或者至少不否定“九二共识”,是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战略调整的另一关键指标,也是判断未来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是持续发展还是出现倒退的关键指标。

 

四是民进党会不会冻结或废除“台独”党纲。民进党内早已出现处理“台独”党纲问题的声音,不久前柯建铭提出冻结“台独”党纲是方式之一,尽管一度引起外界对民进党冻结“台独”党纲的期待,但还是在党内保守派强烈反弹与苏贞昌的消极作为下未能进入实质议程。未来会不会冻结、中止或废除“台独”党纲,是观察民进党转型与大陆政策调整最为关键性的指标。

 

在上述八种重要指标中,每一项的调整与改变,都可视为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进展,但能否进行重大战略性调整,关键还要看后面四个指标。目前来看,民进党内尽管对大陆政策进行检讨与争论,但短期内调整大陆政策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后会否因应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而作出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王建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