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风的合作结晶——记芒康千年古盐田

海峡飞虹报道(记者段秀杰):每年三四月份桃花盛开的季节,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澜沧江两岸的高山陡坡上,就会出现奇特的一幕——用泥土做地基、用木架支起的数千个浅池里,盛满着晶莹的液体。池中倒映着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与池旁澜沧江奔腾的黄色波浪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自云南的热风一路北上,穿过山谷,在火辣的阳光与劲风的共同作用下,几天后池子里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池子的底部铺满了一层肉粉色的结晶。农妇们用刮刀和铲板将结晶收集在一起,收获着她们的劳动果实——极品桃花藏盐。这里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盐田。

 

记者来到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千年古盐田晒场时,正值这里的雨季,也是一年中盐田无法作业的时节。盐田附近新建起一座博物馆,向慕名而来的游客介绍古盐田的前世今生。

 

芒康是茶马古道的要塞,1000多年前,马帮将四川和云南的茶叶贩运到西藏以换取当地优良的战马。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茶叶和马,古盐井的藏盐也是当时走俏的大宗商品。高原远离大海,产盐极少,但据说藏盐的味道浓郁,是酥油茶的最佳调味品,牛和羊吃起来少生病,长膘快。

 

这么神奇的藏盐到底是从何而来?没有人能说的清楚,用大自然的恩赐来形容它似乎更加准确。在2000多公里的澜沧江流域,仅有此地1.5公里范围有盐泉从地下涌出。先人们便将这些泉眼圈起来,打出了十几口盐井,当地人称之为卤水井。有记录可查的是,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当地人就有了晒盐场,方法延袭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保持下来的河谷木架田手工晒盐场。昌都地区正在将这种世上独一无二的宝贝申报世界遗产。

 

与田间耕作一样,盐田也有着规范的操作流程。当地村民先是用简易的器皿从卤水井中盛满盐水,或背或担,将盐水倒入盐田下的卤水池中,水分挥发,盐水中的结晶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时,将盐水盛出,倒入架子顶部的浅池子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盐田。盐水在这里经过一般是一周时间的风吹日晒,水分完全蒸发,池底是一层厚厚的结晶,这时候,就可以收获了。

 

有意思的是,同在澜沧江两岸,使用的是一样的卤水井,东岸和西岸的盐田产出的盐竟然有着不同的颜色。江东的盐田出产白色的盐,而江西的则为红色。据说,差别来自于山两边的土质不同,而每块盐田底部都是用这些泥土来做地基的。

 

在介绍古盐田的图片资料中,经常看到的是头戴彩色发箍的纳西族妇女的形象。据当地人介绍,由于盐田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男人们一般要外出打工,而留守家庭的妇女则承担起盐田晒盐的活计。盐田附近的两位妇女告诉记者,顺着梯子到井底打卤水的场景现在已经没有了,她们使用电泵将卤水抽出来,然后再担到盐田里。劳动强度降低了,盐产品开发也让她们的收入大增。

 

千年古盐井至今依然充满活力,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