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美食

宝鸡是中国的历史名城,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乡。宝鸡又称西府,著名的西府小吃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西府小吃主要有岐山臊子面、西府扯面、豆花泡馍、搅团等。

 

陕西关中地区历来有三秦的说法,汉代称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府;唐代属关内、京畿;明代都属西安府;清、民国,关中地区三个府:东府同州(治所大荔,现渭南地区)、西府凤翔(宝鸡地区)和西安府。宝鸡又称西府,而西府小吃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历代宫廷小吃之技艺,因而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西府小吃主要有岐山臊子面、宝鸡擀面皮、豆花泡馍、烙面皮、麻酱凉皮、西府扯面(中华名吃)、文王锅盔、金钱肉等,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豆花泡馍:原料豆腐脑、豆浆、馍、咸菜、食盐、辣椒油。用浓汁豆浆加佐料将馍片和豆花滚汤烧煮烩成一碗。

 

西府扯面:将面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

 

岐山臊子面:在当地又称“蛟汤面”,源于西周。传说,西周时,周文王外出打猎,路遇一条兴妖作怪、残害庶民的大蛟龙,随带领众人大战七日将其射杀,抬回后,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和面群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臊子面有“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九大特点,只吃面不喝汤,是百姓四时八节、婚丧嫁娶、接待贵客的上等美食。

 

岐山擀面皮: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凉爽可口。宝鸡的岐山擀面皮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搅团: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待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一锅搅团就做成了。

 

扶风鹿糕馍:色泽金黄,外硬内酥,营养丰富。据传,在唐代,人们前往京城(今西安)办事,往往会携带鹿糕馍作为干粮,所以民间就有了“扶风鹿糕京里走”的千年美名。另传,武则天前往法门寺拜佛,路经扶风,看到有人叫卖外形似鼓中间有一凹坑的干粮,被其香味吸引便拿起品尝,入口后香甜酥脆,吃完余香在口。她龙颜大悦,便从旁边一商贩那儿拿起一个鹿羔的图案,印在馍的凹坑里,并当即取名“鹿糕馍”。

 

麟游血条面:历史悠久,相传唐王李世民去麟游九成宫避暑,在乡间视察民情时发现的。由于皇上的喜爱,血条面才得以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是民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宴待亲朋、馈赠亲友的一种独特食品。血条面薄、劲、香、煎、稀、汪,食用方便,利于贮存,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是我国民间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

 

宝鸡擀面皮:流行于陕甘等地,尤以宝鸡岐山擀面皮为最。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点,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如今是关中西府的重要名吃。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

 

岐山空心挂面:岐山空心挂面与周部族礼仪有关,“挂”字的古体字有多种,皆与“圭”有关。圭是古代一种玉器,上尖下方,是周代贵族举行礼仪时的一种礼物,以示心底坦荡。庶民无圭便以挂面代圭作为珍贵礼品。直至如今,春节期间,女婿给岳父家,外甥给娘舅家纳礼(即走亲戚),无论其它礼品多么丰厚,须带一封挂面,否则被视为“失礼”, 这一习俗,乃是周礼的延续。目前全县以雍川镇马江、小营等村为中心的空心挂面专业户20多家。岐山空心挂面是人民生活中传统手工面食品制作最为独特的上品,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凤翔豆花泡馍:发源于秦地西府雍城一带,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当年苏东坡任当地太守时,品尝后,身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对这种将南北风味巧妙融合为一体的百姓日常饮食连呼惊奇,竟不知用何种语言来形容,只好套用当地俗语说: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

 

文王锅盔:相传最早始于周文王时。锅盔因形似锅底,大如锅盖而得名。色黄皮脆,味道香美,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是一款风味方便食品。据传,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多,非常忙碌,烹食困难几乎没有吃饭时间,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面饼。故取名“锅盔”。

 

眉县十大碗:始于清代,最初是秋后农民为庆丰收宴请乡邻亲友举办的,后来发展为婚娶、祝寿、迎春以及办丧事时聚宴应用的筵席,因其有十碗主菜而得名。一般多用猪、鸡、鸭、鱼和自产的蔬菜瓜果为原料,上席的菜肴以蒸扣为主,习惯称“三蒸九扣”或“十大碗”。后来许多菜被一些餐馆吸收消化,成为大众菜。

 

凤县干脚棒:采用的是腊肉猪腿,且宰杀猪的品种和时间、腊肉猪腿做法等均有特殊限定。在旧时代,经济条件有限,“干脚棒”是丈母娘用来招待女婿的专用菜。丈母娘家用女婿干活,担心女婿出工不出力,也怕女婿累坏,所以就特别烹饪这道营养丰富的菜招待。女婿吃了“干脚棒”,腿上有劲肾不虚,干活不累又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