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青:我家的族谱与纪录片《国土重光》的历史对话
| 编辑: 何婧 | 时间: 2025-11-11 11:19:50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当 AI 技术复原的1945 年 10 月 25 日台北公会堂场景在屏幕上亮起,当 “台湾光复了” 的宣告穿越八十年时光回荡在耳畔,我不禁想起父亲常做的事——他总捧着那本蓝色布封面、清朝年代的手抄本薛家族谱,虽然族谱的边角早已被磨出卷边,却被父亲一直视若珍宝。父亲经常告诉我:“咱薛家的根在大陆,是从泉州渡海来的台湾。”六集纪录片《国土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用铁证如山的史料与震撼人心的叙事,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而父亲手中的族谱,恰是这两岸同根同源最鲜活的注脚,让我对“国土重光”四个字背后的重量,有了远超旁人的切身感悟。

纪录片开篇的历史回溯给我带来了直击心灵的冲击。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现场的黑白影像,与我曾无数次眺望的台湾海峡湛蓝海水形成强烈对比。“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 的文字,不仅是清政府的屈辱印记,更是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上的一道伤痕。但纪录片并未止步于展现苦难,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挺身而出的脊梁 —— 汪春源带动的 “公车上书” 里,有士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呐喊;丘逢甲领导的反割台斗争中,有“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的悲壮;莫那・鲁道发动的雾社起义中,有少数民族同胞以血肉之躯对抗殖民暴政的决绝。这些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抗争故事,被纪录片串联成线,清晰地告诉我们: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歇,台湾同胞心向祖国的民族情怀从未断绝。

最令我动容的,是纪录片中首次披露的珍贵史料。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的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新闻公报原件,用铁一般的资料和历史事实证明台湾回归中国不容篡改和质疑。这让我立刻联想起我家那本蓝色布封面、清朝手抄本族谱开篇“源自闽地,根系中华”的题字,宏大的历史与微观的家史在此刻完美契合;台湾抗日志士林正亨重伤后写给母亲的家信,字里行间既有“为国尽忠”的坚定,又有“未能尽孝”的愧疚。让我忆起父亲所说,薛家先祖渡台后每逢清明必遥祭泉州祖地的规矩;更想起老爸老妈特意来大陆旅游的经历,他们沿着长江走过许多城市,还来到我现在居住的湖北,在黄鹤楼前合照留念。看到93岁高龄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员刘惠敏现场哼唱的“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的队歌,更让我在心中握紧了父亲手中那本边角早已被磨出卷边的族谱——咱们薛家世代相传的 “不忘故土” 的家训,与这份信念何其一致。这些细节打破了历史的隔阂,让我清晰看到:我们台湾同胞的根始终在大陆,台湾的命运从来都与祖国紧密相连。

纪录片采用的历史与现代双线叙事手法,更让历史照进了我的现实生活。当镜头从台湾义勇队的抗战历史切换到今日两岸青年共同祭奠抗日先烈的场景;当 AI 复原的丘逢甲与当代台胞隔空 “对话”,一种跨越时空的民族认同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纪录片清晰地揭示:台湾光复是二战胜利的必然成果,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对 “台独” 势力扭曲历史的有力驳斥。正如纪录片中专家所言,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的历史事实,不会因任何谎言而改变;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不会因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而割裂。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本文作者开发的台湾光复主题的文创产品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说“欲亡其国,先灭其史”。《国土重光》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在我看来正是守护历史。它用日本国会图书馆馆藏的日本军官桦山资纪的日记揭露了日本觊觎台湾的野心,用《恢复台湾同胞国籍令》档案证明台湾同胞的民族气节。而当镜头扫过台湾光复后台胞祭祖、拜谒中山陵的盛况时,我不禁在心中翻开那本蓝色布封面的族谱。父亲曾告诉我,台湾光复后家族往来书信里总提起“要记牢泉州祖地”,这份对根的牵挂,让“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族记忆。这些无可辩驳的史实与家史,共同构成了反对 “台独”分裂行径的坚实根基,也让 “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 的历史大势,在我心中愈发清晰。
走出屏幕里的历史时空,台湾海峡的浪涛声仿佛仍在耳边,父亲捧着那本薛家族谱的身影,以及父母在黄鹤楼前合照时的笑容也愈发清晰。观看《国土重光》,让我们两岸同胞共同感受和平来之不易,更让我们坚信,只要两岸同胞铭记共同历史、坚守民族大义,就一定能挫败任何形式“台独”分裂图谋。今后,我会郑重接过父亲手中的薛家族谱,把纪录片里的历史、族谱中的故事一同讲给下一代。这便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父亲教诲、父母期盼、两岸同胞共同心愿的最坚定的传承。(作者:薛颖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