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萍乡籍抗战老兵,隔海认亲!

中国台湾网8月8日讯 “叔叔,我是强伢子!”近日,一场视频通话,在台湾与江西萍乡之间,架起了一道亲情的桥梁,屏幕微光里,倒映出一位97岁抗战老兵的沧桑面容,千里之外,传来故乡侄子深情的呼唤,无形的电波载着乡音撞开数十载离愁,将久违的血脉亲情重新连结在一起,这催人泪下的一幕背后,是一个跨越海峡、曲折动人的寻亲故事……

 

一份委托:“逢年过节,他就看着天空默默流泪”

 

最近,抖音上的一条视频“爆”了。7月9日,住在台湾台中市的一位爱心人士,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帮助一位江西萍乡籍的老兵寻找故乡的亲人。“张孝怡老人的父亲叫张长发……委托人希望在老人有生之年,跟祖国大陆的亲人重建联系……”

 

委托人是同住台中市的面点师张咏茵女士。张女士的父亲张孝怡已经97岁高龄,虽有些神志不清,却始终对故土念念不忘。“吃芭蕉的时候,他会说,家乡也有芭蕉。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就会看着天空,默默流泪……”见父亲如此思乡,张咏茵很想为他做些什么,就联系了该网友,并告知相关信息:上世纪80年代,张孝怡老人曾回乡探亲,并与亲人有过书信往来。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卖房搬离原址,他与故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这则寻亲视频发布后,很快引起了众多网友关注,光点赞量就超过1万。该爱心人士后来又发布了一系列视频,包括多段张孝怡老人说话的语音,这提供了更多重要信息。“这一听就是萍乡话,应该是湘东这边的”“湘东口音,峡山口一带的”“我是湘东的,等我看下族谱上有没有他的名字”……不少热心的萍乡网友在评论区留言,给出各种线索。即便有了初步的推测,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老人家乡的亲属谈何容易!然而,每条视频下面数以千计的评论,见证着两岸网友的不懈努力。

 

峰回路转:“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

 

7月14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夜晚,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

 

萍乡网友张友强像往常一样滑动着手机屏幕。突然,一条寻亲视频攫住了他的目光——“‘张长发’?这不是爷爷的名字吗?!” 他心头一震,赶紧点开细看。紧接着,一张饱经风霜却刻着家族印记的老人照片赫然出现在屏幕上。

 

“是他!是我的叔叔呀!” 巨大的惊喜瞬间涌遍全身!张友强立即联系了寻亲视频的发布者:“你好!我是张孝怡嫡亲的侄子张友强,来自萍乡湘东峡山口砚田村(今砚田社区)……”

 

消息确认无误的那一刻,喜悦如电流般瞬间击穿了海峡的距离。“我一个晚上都没睡着!”事后回忆起来,张友强的声音依然激动难抑,“就盼着天亮,能亲口对他喊一声‘叔叔’!”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张友强清晰地记得,自己有个在台湾的叔叔,是位历经烽火的抗战老兵,14岁就被抓了壮丁。“1985年和1989年,叔叔两次回乡探亲,还跟我们合了影。我跟他说我也当过兵,他就告诉我,当年他在衡阳打过日本人。”让张友强印象深刻的是,叔叔脑后有一道疤痕,那是被弹片击伤留下的。

 

这些细节,与张孝怡女儿张咏茵提供的父亲生平、探亲经历等完全吻合。当年,张孝怡回台后与哥哥(张友强之父)鱼雁传书、互诉离情。无奈世事变迁,珍贵的联系终被岁月无情切断。张友强的父亲早已去世,如今再度得知叔叔的音讯,怎不叫人欣喜若狂?

 

7月15日,通过热心网友的牵线搭桥,跨越海峡的视频通话接通了。张友强用萍乡话连连呼唤:“叔叔,我是强伢子!”听到这久违的亲切呼唤,老人连连点头,表示记得友强,还记得他的妻子在铁路上工作。无形的电波,此刻重逾千钧,承载着数十载刻骨的乡愁和血脉的暖流。叔侄两代人,隔着屏幕,用颤抖的乡音,共同拼凑着砚田村老屋场的轮廓……

 

亲情再续:“虽然没生活在一起,但就是很亲切!”

 

认亲成功的激动余温未散,连接两岸的血脉便已迫不及待地奔涌起来。张友强与远在台湾的堂妹张咏茵互加了联系方式,经常聊聊天,除了商量两地走往、回乡扫墓等事宜,也分享各自的日常。这跨越海峡的“家长里短”,成了这对“新相认兄妹”的温暖常态。“我哥(张友强)人很好。虽然没生活在一起,但哥哥给我的感觉就是很亲切!”记者与张咏茵视频连线时,她连连说“自己很幸运”。

 

而在萍乡,张友强也感动不已——得知他有高血压,还有家族的常见病,张咏茵特意从台湾寄来了一批保健食品和药品。“果然都是同一个爷爷生的,”张友强感慨,“连遗传病都一模一样!这就叫‘血浓于水’吧!”

 

一条短视频,牵动两岸心;数声家乡话,唤回骨肉亲。从默默流泪望乡的暮年游子,到屏幕前喜极而泣的“强伢子”;从网友接力传递的乡音线索,再到爱心人士手中连起的亲情纽带……在跨越数十载光阴的乡愁中,张孝怡老人已经跋涉了太久太久,所幸在数字时代,他终于迎来了温暖的归途。(中国台湾网、江西省萍乡市台办联合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