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观察|Observe
台青观《哪吒2》:曾经的我们,邀请如今的自己挣脱枷锁
编辑: 马晓叶 | 时间: 2025-02-14 17:37:19 | 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峡飞虹专稿 |
我是来自台湾的林卉妤,今年是我来到北京的第五个年头。作为从小痴迷于电影的影迷,这段时间我看了多部大陆电影,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是我首次尝试观看的大陆动画电影,此次体验堪称惊艳绝伦,让我意犹未尽。从电影中我深悟到:要敢于摘掉身上的标签,做真正的自己。
林卉妤观《哪吒之魔童闹海》(作者供图)
《哪吒2》并非简单的经典重述,而是导演饺子对传统神话的一次现代性重构。影片在保留神话内核的同时,巧妙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我很喜欢导演通过细腻的角色刻画,赋予了每个角色鲜明的个性。太乙真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表面憨厚可爱,实则在关键时刻果决可靠;申公豹出身寒门却努力拼搏向上,总因“出身问题”在“职场”遭受排挤;敖丙则象征着背负家族厚望的青年,在命运的桎梏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这些角色不仅是神话中的形象,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观众能从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导演除设计了多个鲜活角色,精心铺陈的剧情也隐含着对“偏见”与“阶层”的刻画,带给我们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
人性何其复杂,但人们却往往倾向于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对其进行简化与划分。在《哪吒1》中,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别想搬动”,瞬间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身为妖族的申公豹在仙界底层挣扎,因为“异类”的标签而遭受误解、偏见甚至排斥,而这又何尝不是你我都或曾经历过的往事?然而,《哪吒2》中,当剧情推进到申公豹得知父亲与弟弟遇害,紧接着陈塘关惨遭屠戮的情节时,我第一反应便是将申公豹认定为凶手。而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我才惊觉,曾因偏见而受苦的自己,却也在无意中以偏见指责他人。这种“受害人”与“加害人”身份的碰撞,凸显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我感悟到,凡事不要基于偏见快速下定论,而应探究事实并接纳人性的多面性。唯有如此,身上的标签才能自然脱落,每个人终成为真正的独立个体。
在现代社会,阶层的合理性似乎已被内化为一种隐形的规则。在《哪吒1》中,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展现了个人对命运的主动掌控。我也期待着哪吒与敖丙能升仙,摆脱魔、妖的身份。然而,到了《哪吒2》,当哪吒坦然说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在无形中默认了“仙为高、魔为低”的阶级划分。但电影中无量仙翁身为仙人,却屠城作恶,而被视为妖兽的石矶娘娘、申正道等角色,却安分守己地生活。这种反差提醒着我们应该要祛除对阶层或身份的盲目崇拜,回归对个体行为的审视与尊重,才能做出更客观的判断,接纳他人,也接纳真实的自己。
这是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影院内摆放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曾经的我们,意气风发,揣着傲气,坚信自己手中握着能够转动世界、改变命运的钥匙。然而,当我们步入职场,生活的磨砺逐渐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我们将自己淹没在无尽的加班与忙碌之中,变成了无数个默默无闻的“打工机器人”。或许在某个加班的深夜,内心会突然惊觉:“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是不是屈服于现实呢?”然而,此时的我们早已失去了质问自己的勇气,只能继续盯着荧幕,机械地完成手头的工作。所以当我在电影院听到“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时,我顿悟说这句话的哪吒仿佛是年少的我,邀请如今的我勇敢挣脱枷锁,踏上属于自己的未来道路。不论岁月如何流逝,我仍然坚信,热情不会被浇灭,还能被重新点燃。我们依然年少,何不再轻狂些!(作者:林卉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