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风景这边独好——川渝台经贸合作谱写新篇章

丹桂飘香,金秋送爽,川渝大地一片丰收景象。9月10日至15日,“走进双城·见证成渝”两岸媒体“双城记”采访活动在此间举行,记者们走访了成渝地区多家台企,见证两岸经贸融合发展新篇章。

 

风景这边独好——川渝台经贸合作谱写新篇章

 

“走进双城·见证成渝”两岸媒体“双城记”采访团成员合影(主办方供图)

 

作为西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四川综合交通畅达,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基础雄厚,一直以来与台湾经贸合作良好。近年来,四川先后出台落地“31条措施”“26条措施”和“川台70条”相关惠台政策措施,畅通川台贸易往来,进一步坚定台商在川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23年,台湾成为四川第六大贸易伙伴,进出口总额达470多亿元,四川省新增台资企业及投资总额创近5年新高。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第一支柱产业,2023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4万亿元,而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产值约占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近1/4。

 

台嘉成都玻纤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电子级玻璃纤维纱/布生产企业,为许多电子信息设备提供基材。台嘉成都玻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云炎告诉来访的采访团成员,四川这边的电、水、天然气价格在中国内陆来讲算最便宜的,劳动力成本也低。现在大陆推出以旧换新、扩大电子消费等一些政策利好,对企业来说就是极大的发展机遇。林云炎说:“我们享受着跟大陆企业同等的待遇,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风景这边独好——川渝台经贸合作谱写新篇章

 

台嘉成都玻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云炎向记者们介绍公司情况和产品(摄影:何婧)

 

近年来渝台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截至2024年6月,重庆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205家,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225家,累计合同台资323.62亿美元。中国台湾地区已成为继美国、韩国、中国香港之后重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今年正值重庆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30周年。重庆台商协会会长黄光志告诉记者,他非常看好重庆的区位优势和未来的发展。他说:“重庆不仅位于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而且向西辐射一带一路,向南可通达东南亚一带,区位优势明显。再加上重庆作为直辖市具备充足的制度优势,政策优惠,行政效率很高。”

 

重庆已经连续十年稳坐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宝座。位于重庆璧山区的精元电脑(重庆)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键盘,是全球知名的笔记本键盘及鼠标生产商。该公司厂长吴清辉也来自台湾,如今已在重庆工作近五年。他告诉记者,对于人力成本和劳工的流动率来讲,川渝这边比华东那边好太多了,这边的工人都是本地的,比较稳定,生产成本相对更低。吴清辉还说,“璧山交通方便,轻轨、地铁、高铁方便了公司运货和职工出行,而重庆正在建的第二机场也在璧山。同时重庆又是一个很宜居的地方,到处都是公园,绿化非常的漂亮。”

 

风景这边独好——川渝台经贸合作谱写新篇章

 

精元电脑(重庆)有限公司厂长吴清辉(左一)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公司发展情况(摄影:何婧)

 

“走进双城·见证成渝”两岸媒体“双城记”采访团走进长城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长安汽车重庆永川智慧工厂、重庆比亚迪弗迪电池生产厂,感受重庆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布局。

 

位于重庆永川的台资企业新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致力于铝回收与再利用事业。1978年,来自台湾的年仅27岁的黄耀滨就已经看到再生金属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很快便萌生了要持续致力于资源回收、环境改善和人本化循环利用的想法。这位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毅然选择从事资源和环保产业,先后在台湾、上海、重庆、包头等多地建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抢抓市场机遇。该公司董事长黄耀滨告诉记者:“30多年来,我们见证了大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并紧跟时代的步伐。现在大陆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庆也在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我们的再生铝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替代传统的一些汽车原材料,我们就是要抢占这个市场。企业的策略发展能够跟大陆的战略布局、城市的产业发展政策结合为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机遇。”

 

风景这边独好——川渝台经贸合作谱写新篇章

 

采访团成员在重庆新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采访,右二为该公司董事长黄耀滨(摄影:何婧)

 

采访团成员在重庆市永川区体验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从手机APP下单到到达目的地,驾驶室空无一人,但汽车完全能自行驾驶并能自主识别红绿灯、自动避让周边车辆、行人,安全、平稳地到达目的地,且价格仅为正常有人驾驶出租车的一半左右。2023年,永川在全国率先开放全域1576平方公里自动驾驶测试示范,并带动自动驾驶场景整车、车路云一体化、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等十多个产业,协议引资金额超过93亿元。“智慧交通”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风景这边独好——川渝台经贸合作谱写新篇章

 

采访团成员在重庆市永川区采访拍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摄影:何婧)

 

逐浪而行,永立潮头。敢想敢干、勤奋乐观的川渝人正用智慧和汗水描绘着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来自海峡对岸的台商台企台胞们也看准了机遇,正在积极融入川渝新产业布局。两岸同胞携手奋进,风景这边独好。(作者:常滨)

煽动两岸经济“脱钩断链”,只会损害台湾企业和民众利益

2024-06-06

赖清德上任不足二十天,已经遭遇大陆强势遏制“台独”两连击:一是围岛军演给予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当头棒喝,充分显示出大陆铁腕遏制“台独”的坚定决心与压倒性实力,正如中国国防部长董军所言,我们对待“台独”武装就像瓮中捉鳖;二是5月30日,大陆在经济领域出手,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自2024年6月15日起,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134个税目进口产品,中止适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协定税率。

 

煽动两岸经济“脱钩断链”,只会损害台湾企业和民众利益

 

ECFA是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签署的,实施中如产生问题可通过两岸协商予以妥善解决。但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肆宣扬“台独”分裂谬论,煽动两岸对立对抗和经济“脱钩断链”,严重破坏两岸协商和ECFA实施的基础,是大陆有关部门不得不进一步中止ECFA部分产品关税减让的根本原因。搞“台独”就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会“祸台”“害台”,只会让台湾企业、民众利益受损。

 

中止ECFA部分项目关税减让震动岛内,台湾在野政治人物和工商界都忧心忡忡,直言ECFA对台湾出口尤其是传统产业出口极为重要,不及时处理将严重影响台湾经济发展前景,要求民进党当局必须及时释出善意、减少挑衅,尽快与大陆对话协商。民进党当局及其相关人士仍嘴硬声称影响有限,称ECFA项目关税减让覆盖面不大,占台湾总体出口比重很小,强调以高科技产品为主的台湾出口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事实上,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浅碟”经济体,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境外净需求”(出口减去进口)带动。两岸贸易至关重要,若台湾丧失了对大陆贸易的巨额顺差,将陷入贸易赤字、经济发展停滞的巨大困境。

 

煽动两岸经济“脱钩断链”,只会损害台湾企业和民众利益

 

而对台湾经济更为紧迫的是,如果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台湾传统产业恐遭遇更大困境。一方面,没有大陆的实质支持,台湾就难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就无法获得最关键的关税减免与市场准入。事实上,台湾无法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对其传统产业出口产生了严重影响,相当多中小企业面临要么丢失市场要么外移的艰困局面。另一方面,相较于两岸签署ECFA的2010年,当前两岸产业竞争力已发生巨大变化,台湾相当多传统产业相较于大陆已无竞争力。若两岸经济无法深度融合,两岸产业布局不能按照市场规律与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优化布局,台湾很多传统产业将不得不面临残酷的挤压甚至是替代。

 

但若民进党当局置台湾传统产业于不顾,并极力推动台湾部分高科技产业倒向欧美,那只会进一步加速台湾经济产业的畸形化。毕竟台湾高科技产业就业惠及面太窄,岛内绝大多数劳动者仍然集中在传统产业及服务业。这种畸形的经济产业结构不仅更为脆弱,也会使得岛内贫富差距更大、社会矛盾更尖锐。岛内多数学者反复强调,稳定两岸关系是改善台湾投资环境、保持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台湾产业发展必须以两岸和平为基础,期待两岸经贸关系回归互利双赢的正常状态。

 

赖清德上台伊始,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肆宣扬“台独”分裂谬论,发出谋“独”挑衅的危险信号。对此,我们决不容忍、决不姑息,决不听之任之,必须反制,必须惩戒。挑衅愈甚,反制愈烈。但大陆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始终对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持积极态度。未来,大陆仍将继续坚持强力遏制“台独”,并与柔性“促融”相结合,一方面对“台独”分裂势力进行更精准更强力打击,另一方面仍会加大力度促进两岸经济领域的融合发展,为台胞台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作者:李牧野)

展开全文

“共享新机遇 共创好未来”: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精彩启程

2024-09-11

“共享新机遇 共创好未来”: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精彩启程

 

9月10日,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在重庆开幕。(主办单位供图)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何婧):由重庆市政府和国务院台办共同主办、两岸企业家峰会支持举办的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9月10日在重庆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工商企业家、政要及知名人士、岛内工商团体负责人、两岸青年群体、基层代表等8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其中近600人是从岛内来渝。

 

“共享新机遇 共创好未来”: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精彩启程

 

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开幕式现场(主办单位供图) 

 

开幕式上,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在致辞中表示,重庆与台湾历史渊源深厚,交流交往日益密切。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打造两岸交流新高地、台资西移集聚地、台胞筑梦向往地”目标,进一步发挥“重庆•台湾周”纽带作用,支持台胞台企更好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培育共同市场,拉紧共同纽带,打造共同家园,推动渝台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欢迎广大台湾同胞多到重庆走一走、看一看,在深化渝台交流合作中携手筑梦前行,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在致辞中说,台湾和重庆都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无论在血缘、历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渊源,两岸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重庆所提供的,正是一个两岸携手发展的舞台和机会。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秘书长尹启铭在致辞中说,经济发展强调的是长跑持续力,持续力存在于创新能力,求新求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去年9月大陆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基于信息科技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创新作为原动力,这些都是台湾产业目前竞争力的来源和发展重点,提供了当今两岸企业创造另一波新的融合发展的机遇。大陆拥有庞大市场机会、完善工业体系,值得台湾企业家及青年朋友把握时代机遇,探索发展新路径。期待两岸携手合作,共同为两岸融合发展及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局面。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先生在致辞中说,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彰显了大陆的开放与自信,传递了信心与力量,也展示了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共识。未来,大陆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将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也将为台胞台企参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开辟更广阔空间。郭金龙还与两岸企业家朋友分享了三点想法:一是秉持大义、把握大势,共同守护家园。二是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共享发展机遇。三是勇担重任、深化融合,共创美好未来。

 

本届台湾周以“共享新机遇 共创好未来”为主题,以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和促进同胞心灵契合为主轴主线,规模大、活动多、层级高、场景丰富,涵盖了重要活动、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基层交往、青年交流5大板块,18个分项活动。

 

“共享新机遇 共创好未来”:第十六届“重庆·台湾周”精彩启程

 

渝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主办单位供图)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渝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和重庆市及相关区县招商推介活动,集中签订两岸经贸合作重点项目9个,投资总额118.7亿元,主要涉及新能源、创业服务、新材料等领域。

 

本届台湾周还将举办重庆市台协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2024台湾名品展、两岸信息通信合作发展研讨会、台资西移考察活动、第三届“台商汇山城”港澳暨海外台商重庆行活动、第十二届“寻找抗日足迹、共谋和平发展”交流活动、两岸媒体“双城记”采访活动等。

展开全文

台青追梦人 │ 新梦想 新发展 新责任

2024-05-02

编者按: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本期“台青追梦人”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在大陆创业的台商,他们在大陆追梦、筑梦、圆梦的同时,也在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参与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台青追梦人 │ 新梦想 新发展 新责任

 

范姜锋:追逐新的梦想,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范姜锋参加完一个上午的会议,正在返回公司的途中。突然,手机响起。这是一位预约了采访时间的记者朋友打来的电话。因为工作繁忙,他已经和记者变更了两次采访时间,但下午还要参加一个重要活动。他只能通过电话完成这次采访,分享自己的创业初心和梦想。

 

台青追梦人 │ 新梦想 新发展 新责任

 

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姜锋(供图:范姜锋)

 

2009年,28岁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跨过海峡,被公司指派到厦门工作。厦门和台湾的饮食、语言、文化相近,我很快适应了厦门的生活,感觉像是“从故乡到另一个故乡”。多年后,我常常思考自己能为这些已经在大陆或想来大陆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做什么?2016年,我与大陆合伙人共同创立启达海峡双创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服务台湾青年超4万人,帮助超过500名台青在大陆成功创业,成功孵化台青企业项目超500个。

 

台湾青年创业大部分是小微企业,为了让这些企业抱团取暖,我们把大家组织在一起,以联盟的方式去洽谈比较成熟或体量大的业务,既可以承接产品包,又可以参与顶层的城市规划。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乡村振兴产业联盟、新媒体产业联盟。

 

2024年,我把目光锁定在体育产业,希望以此带动更多台湾青年就业。第一,体育是一个两岸交流交往障碍较小的平台;第二,国家政策支持体育发展,从产业链来说,这属于朝阳产业;第三,我觉得体育产业也是大多数台湾青年比较容易参与的行业。台湾有许多诸如运动管理、休闲、健康管理等科系。一些退役的运动员也可以到大陆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

 

台青追梦人 │ 新梦想 新发展 新责任

 

2019年,范姜锋在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作主题演讲 (供图:范姜锋)

 

我们公司和华体(福建)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厦门市体育中心打造的海峡两岸(厦门)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园正在施工中,有冰雪项目场馆、水上运动场馆、球类场馆以及休闲营地等。园区建成后,将为两岸体育人才的交流、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平台和相关支持。

 

未来,我的新梦想是希望企业越做越有规模,成为行业标杆,帮助更多台湾创业青年在大陆圆梦。钱在哪里都能挣,企业除了做大,还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样才有价值。就我个人而言,计划攻读管理方面的博士,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苏睿章:我们要让"一加一大于二"

 

苏睿章特意换上一身正装,去参加“星星孩子 彩绘世界”2024首届沪台自闭症儿童书画公益展。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是上海台协徐汇工委会、青逸雅集两岸青年艺术空间及爱星堡公益团队。作为上海台协徐汇工委会总干事的苏睿章,自然非常重视,也非常高兴能为公益事业出力。在谈到事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时,苏睿章有着自己的感悟:

 

台青追梦人 │ 新梦想 新发展 新责任

 

苏睿章参加“星星孩子 彩绘世界”2024首届沪台自闭症儿童书画公益展(供图:苏睿章)

 

我来自台湾新竹,到大陆发展已经十多年了。目前,我就职于上海兆丰国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人力资源顾问和培训工作。以前,我的客户大部分分布在上海和台北。近年来,我们发现了新的蓝海市场——武汉。今年三月下旬,我到武汉参加了招商活动,参观了比亚迪展示中心,第一次尝试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震撼!武汉和台北等城市在生活便利性方面很像,很接地气。我们不久前已经承接了武汉太平洋金融广场的所有培训业务。这个项目很大,而且将持续多年。我的新梦想是把武汉的新业务发展得更茁壮。

 

在工作之余,我还参与台商协会的一些工作和公益事业。每个礼拜,我都会拜访两家中小型的台商企业,了解他们的困难,尽力帮他们和相关部门一起解决难题。台商协会还经常组织公益活动,关心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比如向城市农民工捐赠粽子、向环卫工人捐赠月饼。“星星孩子 彩绘世界”2024首届沪台自闭症儿童书画公益展就是我们上海台协徐汇工委会主办的。活动展出了两岸的自闭症儿童亲手绘制的近80幅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纯洁、善良、天真与可爱,打动了很多企业家。许多台商纷纷拿出善款参与义卖活动。    

 

我认为,两岸同胞追求过好日子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我们要让“一加一大于二”。

 

林星宇:希望台湾青年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

 

傍晚时分,林星宇和团队里的二十多个小伙伴围坐在餐桌前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他们围绕专业技术、行业新闻和公司走向展开讨论。林星宇常开玩笑地说:“当一个人处于半饥饿状态的时候,脑袋是最灵活的。我特别享受投入研究工作所得到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作为一名创业前辈,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能给更多年轻人带来启发。

 

我是台北人,专业领域是半导体光电。大学毕业后,我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台湾的公司。2000年,我被派到上海浦东筹建研发中心,研发了数码相机、行车记录仪、摄像头等产品。此后,我发现虚拟技术和应用在大陆发展很快,而欧洲的老客户们需求量也很大,于是在深圳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电子产品的技术更新迭代特别快,科技公司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否则根本存活不下去。七八年前,我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在大陆兴起,国家还提出数字中国概念,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比较大。目前,我们做的虚拟人应用出口市场也很有前景。现在,国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中小企业如何把握机遇。我的梦想就是带领有着多年“革命感情”的小伙伴们,一起快乐地发展事业。

 

台青追梦人 │ 新梦想 新发展 新责任

 

林星宇帮助年轻人进行实习参访(供图:林星宇)

 

在深圳工作多年的经历让我感到这里比台湾的发展环境要好很多。我的太太和女儿、儿子来深圳以后,都觉得城市很现代化,经济发达、生活便利,就定居在了深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更多地考虑带动和扶持年轻人,这也是一种责任。我认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是比较好的选项,因为两岸同文同种,台湾青年过来比较容易适应。我一直鼓励岛内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大陆实习。去年暑假,我让女儿带了几个同学来深圳。我让他们住在家里,还安排他们去一些单位参访,多开阔眼界。从身边人做起,两岸的沟通交流就都有了。大陆的市场很大,发展机遇也比较多,台湾青年应该来走一走、看一看,最终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作者:常滨)

展开全文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2024-08-16

两岸共发展,关键在青年,刚刚结束的“青游重庆 情融两岸”——2024渝台青年融合季,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两地青年搭建起交流交往交融平台。

 

用文墨描绘山城印象,用脚步丈量巴渝大地,用镜头记录所见所闻……渝台两地青年跨越山海相聚大美重庆,在艺术创作、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城市风貌、研习实践中留下一串串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的印记,不仅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更在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展现出渝台两地的深情厚谊。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2024年台湾青年学子重庆研习营活动合照。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交流与交心的“火花”

 

人文山水中留下青春记忆

 

七八月的山城,骄阳似火,比天气更炽热的是渝台青年相聚的热情。

 

第十三届渝台艺术直航交流活动,以艺术为桥梁,搭建起两地青年情感交流的舞台。活动中,大家互相交流彼此的画作,畅谈创作构思,艺术的共鸣让两地青年的心更加贴近。

 

“川渝山水、亲亲少年”——第三届两岸青少年成渝双城研学营,让两地青少年在行走中感受巴渝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他们穿梭于重庆的古老街巷,探访大足石刻、建川博物馆等历史遗迹,近距离接触并了解巴渝悠久历史和中华灿烂文化。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台湾青年在荣昌安陶小镇体验。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变脸、茶艺、手影戏……徜徉古色古香的磁器口古镇,渝台青年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步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廊;沉浸荣昌安陶小镇工坊,一件件充满创意的陶艺作品在他们的手中渐渐苏醒,演绎着两地青年心灵契合的故事;更有重庆火锅等特色美食,让他们的味蕾畅游在美食的海洋,感受着山城独特的美食文化。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渝台青年围坐一起吃火锅。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这是我第一次来重庆,虽然在网络上看过很多关于重庆的讯息,但亲眼见到如此有活力的城市更加让我惊讶”。台湾青年王怡文,通过此次活动结识了很多重庆朋友,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行走山水之间,重庆江峡相拥的城市风貌。

 

“明年,还要再来重庆!”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台湾青年观看传统表演。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青山绿水间,渝台情谊在文化交流中不断生长。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相通,自古以来,渝台两地就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在台北,有重庆南路和北路;在重庆,有26个村镇与台湾乡镇同名。这些路、这些村是两岸共有的历史印记。”台湾青年学子分享道。

 

近年来,渝台两地多次举办两岸文化交流活动,重庆积极推动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台企台胞在渝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两地还通过举办各类艺术交流活动、青少年研学活动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等,不断增进渝台青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这些努力促进了渝台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政府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此次2024渝台青年融合季中,六大活动相继展开,两地青年在巴山渝水中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

 

创新与创造的“火花”

 

高质量发展中见证重庆魅力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近年来渝台青年交流活动推陈出新、日甚一日,越办越精彩。

 

系列活动中,“渝”见台湾焕发“媒”力——两岸大学生新媒体创客营活动和2024年台湾青年学子重庆研习营均为首次举办,他们走进企业、园区、学校,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心与心的沟通,共同探讨合作与发展的新机遇,渝台青年交流领域也从人文艺术不断丰富拓展至研习实践。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渝台青年近距离感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渝台青年近距离感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现场,有好奇的同学坐进车里一探究竟,通过一番操作,这辆“聪明”的车给他们带来了炫酷的驾驶体验。

 

“真是大开眼界,要是自己开车遇到这种断头路的停车位,果断就放弃了。”台湾联合大学学生董盈瑱告诉华龙网记者,她表示整个操作过程行云流水,甚至比很多有经验的“老司机”停车技术还要靠谱。

 

走进规划展览,未来城市的蓝图与过往岁月的记忆交相辉映。站在巨大的模型前,渝台青年凝视着山城的变迁与发展,从山川地貌到城市布局,从历史脉络到未来规划,每一幅画面都让他们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渝台青年体验低空飞行。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让台湾青年感慨更多的是,重庆这座地处西南腹地的城市,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处处生气勃勃,让他们对重庆的发展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这些活动点燃了交流热情、播撒了文化种子、构建了心灵桥梁,将长久地影响着每一位青年,为深化渝台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梦与筑梦的“火花”

 

合作深化中见证渝台情谊

 

文化交流与经济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渝台青年交流活动正是这样一个增进两地青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平台。

 

今年,六大活动各有特色。比如,两岸青年艺术家挥毫泼墨、同台献艺,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魅力;青少年研学营让两岸学子在行走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新媒体创客营活动则激发了青年的创新思维,为两岸交流交往注入新的活力;而研习营和实习实践活动则让台湾青年能深入重庆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台湾大学生在重庆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其中,第十届台湾大学生重庆实习实践活动是时间跨度最长的渝台青年交流活动,在为期一个月时间里,20多名台湾青年从岗位实习到社区服务,深入了解重庆的社会肌理,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既收获了职场的初体验,又了解了大陆的发展机遇,更加深了他们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所肩负的使命担当的体会认识。

 

活动期间,渝台青年还合力制作了十余部短视频作品,记录并讲述了一个个绚丽的青春篇章,成为渝台交流交往中最密切最生动的缩影。

 

跨越山海共话青春 从青年交流看渝台融合发展

 

渝台青年新媒体创作。华龙网记者 李梦婷 摄

 

重庆,这座充满“青和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山城风貌、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态势,深深吸引着台湾青年的目光。

 

“通过开展渝台青年学子的各种交流活动,积极为两岸青年学生搭建沟通平台,进一步增进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我们欢迎和鼓励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抓住大陆的发展机遇,实现人生的梦想。”重庆市政府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两岸融合发展的不断向前,渝台两地在产业对接、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会更加紧密,这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成功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当前,重庆正倾力打造“两岸交流新高地”“台资西移集聚地”“台胞筑梦向往地”,这也将为台湾青年来渝追梦、筑梦、圆梦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大空间。

 

(海峡飞虹中文网转载自“渝台视窗”微信公众号)

展开全文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2024-04-29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4月,在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上,一簇簇盛开的杜鹃花点缀山头,呈现出一幅繁花似锦的动人画卷。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秀丽的青山、轻薄的云雾、绚丽的杜鹃,共同绘就锦绣山川。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远望金佛山,杜鹃花点缀其间,姹紫嫣红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新华网发(赵志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杜鹃花漫山遍野,一路斑驳绚烂。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游客用镜头捕捉杜鹃花之美。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绿树林中杜鹃红。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俯瞰视角的杜鹃花如同一块花布。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春天里的金佛山因杜鹃更具浪漫色彩。新华网发(汪新 摄)

 

重庆南川:金佛山上杜鹃香

 

金佛山上杜鹃香,繁花似锦又一春。新华网发(赵志 摄)

展开全文

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2024-04-26

4月22日至24日,重庆。一场调研、一次座谈会,共同聚焦于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由点及面去运筹,由面到点去落子。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调研,看重庆的物流园区,着眼开放;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谋划创新;到社区、“城市大脑”,思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开放、创新、城市治理等领域,也都因西部大开发这项国家战略发生了巨变。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主持召开西部大开发主题的座谈会,也是党的二十大后第八次召开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题会议。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巍巍群山、滚滚江河……长久以来,对占中国国土面积七成多的西部地区,总书记倾注了许多心血,饱含着深厚的感情与希望:

 

“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稳扎稳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一条开放路

 

“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开放促开发,是地域广袤、发展水平迥异的西部地区共同的夙愿。当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东部和南方沿海,西部也在翘首期盼更多机遇。

 

格局决定思路。2013年的秋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西部地区也由此澎湃出新的发展势能。

 

重庆是西部大开放的一个缩影。

 

22日下午,考察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

 

园区内,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的地图,以重庆为坐标点,绘就了联通世界的“大动脉”:向西,中欧班列直抵欧洲;向北,“渝满俄”铁路纵贯南北;向东,长江黄金水道联通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向南,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中,多次关注的一条贸易线。“这条通道有哪些成本优势?效益如何?”“沿途还有什么障碍?”现场,总书记问得细致。

 

“从重庆到广西钦州,再过马六甲海峡,比沿长江黄金水道,经东部沿海再南下节约了十多天甚至二十天。”

 

还有一组数据令人感叹。重庆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121个国家和地区503个港口,2023年‘新三样’出口88.2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多少年来,滔滔江水带着西南各地的山货土产顺流而下,东南的布匹棉纱,伴着铿锵的川江号子溯流而上。而今,铁路、公路、航线辐射八方,也将重庆的发展放在中国、放在欧亚大陆、放在世界的视野下去考量。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这一标志性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交叉联网的枢纽。”

 

园区内,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昼夜吞吐不息。过去这里是个不起眼的小站,如今因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世界。铁轨、火车、集装箱,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杜伊斯堡,见证了最先开行的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强劲运力。火车正是从重庆这座车站出发,向西、再向西,越山岭、穿戈壁、过边境,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焕生机。

 

这些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朋友圈”不断扩容。西部地区与周边13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1.8万多公里。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又何止重庆一地?座谈会上,每一个省份都列出了开放的成绩单:陕西,去年对中亚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178%;新疆,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广西北部湾“一湾相挽十一国”,平陆运河的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水运出海通道。

 

货车司机、列车司机、装卸工人,还有场站管理人员,向总书记争相讲述:

 

“出口的主要货物由传统产品向‘新三样’转变”;

 

“重庆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笔记本电脑,在海外销路好得很”;

 

“回程空箱率低了,国外的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

 

…………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要义是畅通,关键是协同,而核心正是创新。

 

开放,对于西部来说,不仅是拧成一股绳走出去,也是发展实力的一把量尺,要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

 

拥有中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重庆是当之无愧的制造重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振兴,再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提质增效,共同铸就了开放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厅。

 

中德合资研发的氢动力发动机、技术领先的纳米时栅、中国最大型号船舶涡轮增压器、中国首台“大排量小型化活塞式发动机”,还有首创三位一体技术的血液透析机……琳琅满目的创新创造,都在传递着新质生产力之于开放的意义。

 

听闻研制的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国产化率99%,习近平总书记很是感慨:“当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海上风电。曾几何时啊!”

 

“重庆的制造业有自身的结构特点、有相应的优势。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盯准了就持续干,坚定不移、久久为功。”

 

一道治理题

 

“在西部地区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车在街巷穿行,车窗外的高楼鳞次栉比。

 

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8.24万平方公里、38个区县、3000多万人口,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面前摆着探索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一道考题。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老破小”,房子差、管网旧、污水多、配套缺。22日傍晚,总书记走进小区。

 

青石板、红砖房、黄桷树,敞亮的社区会客厅、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有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

 

饭碗里,盛着民心。见到总书记走进来,老人、孩子们都兴奋地站起身来,掌声、笑声、问候声此起彼伏。总书记微笑着和大家唠起家常。

 

“多少钱一份饭菜?”

 

“60岁以下的18块,60岁以上的15块。我们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600多人,占比32%。”

 

“运营方是哪里的?实现盈利了吗?”

 

“第三方运营,社区监管,实现了微利。”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一定要可持续。”

 

食堂门前,过去是个排水渠,后来变成了臭水沟。经过治理,成为居民们休闲的小广场。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社区2022年初启动的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

 

居民们纷纷来到了小广场,掌声响彻楼宇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改旧换新,完善服务设施。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减负,事关民生福祉,镜鉴党的作风。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总书记看到了一份报表。

 

“‘渝快政’APP上有一个全市的一表通智能报表应用,以前我们要填很多报表,有些信息差不多,总是在重复填写。之前我们一年要报上百张表,现在只需要报12张表。”

 

5年前,同是4月,也在重庆。总书记当时也谈到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那一年,是党中央确定的“基层减负年”。

 

减负赋能,治理提效,5年攻坚见韧性、显实效。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减负,减掉的是形式主义的桎梏,增添的是实干担当的精气神。在考察第三天召开的市委和市政府汇报会上,总书记又谈到了为基层减负:

 

“前天去九龙坡,我问社区党委书记,现在负担重不重。她说,过去填很多报表,通过报表开展工作。那不行。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表面大于实效。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这个事情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23日上午,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重庆的“城市大脑”。

 

过去散落各处的数据,聚合、赋能。水、电、气、讯、桥、隧、轨道、管网等城市体征指标一目了然,重庆在探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整体重构。

 

相关同志讲述了去年一次山体滑坡预警的案例,并视频连线了刚处置完一场火灾的北碚支队的消防员。

 

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良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个问题我是非常关注的。”“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对“城市大脑”观感深刻,总书记在之后的考察中又数次提起城市治理课题:“信息化时代,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一幅战略图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迢迢民族复兴路的关键一程,它在治国理政的大架构中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醒目位置。

 

探究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循势而行,顺势而为,随着调研的深入、布局的精准,一幅战略图跃然纸上。

 

党的二十大后,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主题,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相连成势。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来捋一捋我们走过的历程”。

 

1999年,“西部大开发”第一次出现在党中央的文件中。之后,这一战略融汇时代特征,持续而深刻地塑造着壮阔的西部地区。

 

20年后的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再度推出《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万字重磅长文,定义了“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座谈会上,说到这里,总书记总结道:“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以贯之的。没有任何动摇,更没有削弱,而是不断加强和完善。我们现在还在继续推动这项工作。久久为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而这一次,座谈会进一步锁定新格局,也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再一次夯实:“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这是西部的战略地位。关注、关怀西部,是使命使然,也是情怀所在。

 

“我们党从这里走来。”在西部的红色沃土上,他一次次前往革命纪念地瞻仰,感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总书记一直牵挂着西部,那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多”。党的十八大后,“30多次到西部调研,而且每次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要求”。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盘点这些年沉甸甸的成绩,也深刻分析亟待解决的短板和困难:“看看咱们的家底,梳理梳理咱们的长短板。”

 

入山问樵、遇水问渔。新格局如何谋篇布局?座谈会上,总书记鲜明提出六个“坚持”。

 

锚定新质生产力,“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突出大保护,“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聚焦大开放,“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落脚于民生,“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放眼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丰富和拓新。这六个“坚持”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融汇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蔚为大观的思想体系之中,在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就势,焕发出盎然生机。

 

恒者行远,蕴含其中的方法论一以贯之。

 

有“一张图”视野下的辩证思维。

 

谈到“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

 

说到煤炭等能源行业的发展,总书记拿“窝窝头”和“精面细面”打比喻:“先吃饱肚子再吃好。我们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证能源供应。”

 

有“一体化”进程中的创新思维。

 

总书记十分关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占全国1.9%的这方沃土,产出了占比超6%的地区生产总值。如何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川渝两地“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路越走,越清晰;越往前,越是信心充盈、步履坚定。

 

党的领导是决胜的关键。

 

“抓好党纪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敲响警钟,“温水煮青蛙,前车之鉴不可忘却,每个人还是要好好复习一下。脑子里要有个‘紧箍咒’。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没有敬畏感就会迷了道。”

 

自我革命的坚韧,映射出如磐的初心。聚阳才能生焰,握指才能成拳。西部大开发的磅礴伟业是党领导人民来创造的。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总书记叮嘱,“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加强年轻干部在西部地区的培养锻炼”。

 

西部,一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李增辉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展开全文

日月谭天丨台胞惊叹大陆发展,“我们也要参与其中!”

2024-07-13

当前正值暑期,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等各种海峡两岸交流活动轮番登场,不少岛内民众也把旅游目的地锁定在大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来到大陆行走、探访。

 

谭主注意到,不管是“首来族”还是“常来族”,不管是来交流学习的台湾青年还是来观光旅游的台湾游客,都感慨大陆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惊叹“变化好大”“超乎想象”!很多人表示,“我们也要参与其中!”

 

“几年不来就大变样!”

 

一些“常来族”对大陆发展迅速的感受尤为强烈,他们最常提到“几年不来就大变样”。

 

台北市议员侯汉廷时隔7年再次“登陆”,他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过几年再看大陆,感觉自己已经是个‘乡巴佬’。从台湾来到大陆有一种从‘井’到‘海’的感受,真是天差地别”。

 

日月谭天丨台胞惊叹大陆发展,“我们也要参与其中!”侯汉廷接受谭主采访感叹大陆发展迅猛

 

台湾青年林景茂从基建速度直观体会到了大陆的发展速度,表示“前段时间重游广州,发现短短几年时间地铁线多了好几条,我都差点不会搭了”。

 

台湾中华海峡经贸交流协会理事长苏恒告诉谭主,“之前在上海有处社区改造,按照‘台湾经验’我以为要好几年才能盖好,没想到过一阵子再去就已经完成了。这种民生项目,大陆建设得尤其快,速度‘噌噌噌’”。

 

有岛内学者告诉谭主,除了惊叹“大陆速度”,近年来大陆的台湾同胞还对“大陆质量”深有体会。

 

台湾《工商时报》综合在陆台商观点指出,以台商集聚的昆山为例,随着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昆山推动实施了城市卫生、基建、绿化、减量发展、引进高技术产业等一系列新政,当地政府招商对象也已转成绿色、永续、科技含量高的高新产业与服务业。

 

日月谭天丨台胞惊叹大陆发展,“我们也要参与其中!”台湾《工商时报》报道截图

 

在大陆扎根发展十几年的台湾青年范姜锋见证了大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他告诉谭主,“我自己就开新能源汽车。几年时间,大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就已百花齐放,自动驾驶技术在世界领先,这其实是生产力更高更好更智慧的一个缩影”。他赞叹称,智能化的技术不仅让汽车更“聪明”,还能实现智能家电家居的互联互通,打造真正的“万物互联”。

 

苏恒用大陆高铁举例表示,大陆的发展不仅硬件遥遥领先,软件和配套服务也很给力。“不管是什么季节或是不同的地形地貌,大陆高铁都能做到快、准、稳,背后必定是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持”。她还特别强调,在高铁上可以点外卖,享受沿途站点的当地美食,“这表明大陆在发展科技技术的同时,对于人性化的考量和服务的建设非常细致”。

 

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台青刘育宇特别谈到了大陆乡村,“我这几年五次到乡村支教,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孩子的学识水平都比我想象中好很多”“有一所中学建在大山里,去的时候都是柏油路,学校里有图书馆,都实现了数字化教学”。刘育宇在支教过程中也留意观察新农村建设,“在湖北山村,当地政府出资在山地上建的太阳能光伏板,既保护环境,保障当地用电,额外所得还会补助村民”。

 

日月谭天丨台胞惊叹大陆发展,“我们也要参与其中!”台青刘育宇在大陆乡村支教

 

岛内学者告诉谭主,随着台湾同胞深入走进大陆,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大陆发展的“速”和“质”。尤其是民众最关心、离民众最近的事务,大陆真的做到又快又好。

 

“来过之后更想加入!”

 

不仅是惊叹连连,还有台湾同胞表示,“来过之后更想加入,想要留下来发展”。

 

许多台湾同胞都经历了看到真实的大陆,进而被大陆魅力所吸引的过程。谭主在成都宽窄巷子的一间咖啡馆遇到了一个台湾亲子旅行团,领队谢柏园说,社会安全进步、百姓丰衣足食,“很舒心,考虑退休后来这边定居”。台青曾宥凯第一次来大陆就喜欢上了厦门的人文风情和居住环境,认为“这里机会很多,整体创业环境都非常舒服”。在大陆创业的台湾屏东青年刘维铠告诉谭主,在大陆十几年,我成功搭乘大陆发展快车,成家立业,组建两岸婚姻家庭,找到了真爱,也实现了发展梦想。

 

大陆近年推出落实台胞同等待遇、助力台企扎根大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举措,让台湾同胞更容易也更愿意留在大陆。

 

范姜锋用台胞证的变化举例,“最开始台胞证是一个本子,很多时候只能去柜台处理事情。后来换了卡式台胞证,在买火车票、办理住宿时都更便利。现在有了居住证,在政务系统都是被认证的,可以办理的事务范围更广,也更不分你们还是我们了”。他还表示,大陆的舞台和机遇一直对台湾同胞持开放和支持的态度,不管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业林业还是社会治理,都有细致到位的措施和方案,“让台胞只要愿意参与就能找到机会”。

 

岛内学者指出,大陆近些年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突破,开创了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新路。随着不断推进,世界都对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这也更让我们台湾同胞自豪和向往。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教授认为,大陆的发展已经从“迎头赶上”发展到“带头应变”,中国正在领导世界趋势。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告诉谭主,“我参观大陆很多地方,看到新质生产力带给大陆经济发展的信心,很有势头。信心堪比黄金,中国发展起来了,带动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发展起来了”。新党主席吴成典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多方面的自信,“跟着祖国走,是台湾再出发的良机、再繁荣的开始”。

 

大陆的发展、台胞与大陆的双向奔赴让民进党当局坐立难安,因此想方设法阻挠台胞“登陆”,但西进大陆、融入大陆的热潮在岛内已经势不可挡。就连岛内“深绿”网红来过大陆之后都转变看法,在社交平台上向岛内网友客观评价大陆,甚至还二度来到大陆,深入东北家庭,感慨“这就是我梦想中的社区”。岛内前民意代表郑丽文表示,“台湾年轻人去到大陆后都喜欢大陆,让民进党混不下去、骗不下去了” 。

 

谭主最后想说,大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必将劈波斩浪、扬帆远航,对台湾同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只会越来越大。未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不只满足于“惊叹”,更要来到大陆、融入大陆,与大陆同胞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参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