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农牧文化融合展乡村振兴新风采——台湾青年内蒙古之行实录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此,全国各地都在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是从台湾来大陆求学的学子,在广州读研期间参访过许多个乡村振兴示范区,每到一处都是惊叹不已,惊讶当地产业的创新模式,佩服当地人民的实干精神。我写过一篇文章《“台青黄河游记”手记:我看大陆乡村振兴》,文章讲的就是我在河南农村参访的经历,村子里的干部群众如何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使传统农村一展新颜。今年八月下旬,我跟随海峡飞虹中文网《两岸新发现》节目组踏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探访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两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以文旅特色为主的九十九泉度假村、以研学与观光特色并行的南村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

 

九十九泉度假村位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是一座屹立在苍茫草原深处的蒙古族风情度假村。几百座蒙古包外形的建筑,在一片草原绿意中交织出经济发展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美丽图画。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保护草原生态的需要,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传统蒙古包已经很少有了。传统的蒙古包顶子是圆形的,用木头搭架子,里面是羊毛毡毯、外面蒙着牛马等牲口的外皮,全部用牛筋制成的绳子固定,里面没有卫浴设施,现代人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我们这次住宿的是改良后的蒙古包,砖砌水泥替代了动物毛皮,抵御强风和多变天气的功能更强了,里面有卫生间兼具洗澡功能。当然,改良后的蒙古包仍然保留着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装饰元素,让游客可以体验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

 

农牧文化融合展乡村振兴新风采——台湾青年内蒙古之行实录三

 

屹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风情酒店

 

晚餐的时间到了,主人安排的前菜让我们都很惊讶,因为它就象在台湾夜市吃臭豆腐时配的泡菜。经过了解才知道,九十九泉度假村的老板是一位台湾同胞!用过餐,我居然见到了老板本人,他六十来岁,我们吃的泡菜就是他带过来的家乡味道。老板告诉我,二十几年前他来到卓资县考察商机,一下车就被自然美景震撼了:远处的地平线将蓝色的天际与辽阔的草原划分开来,于是认定此处就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他将在这里开启自己人生新的旅途。凭借着一腔热爱,这位老板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开始建设他梦想中的度假村,一个蒙古包、又一个蒙古包……,到现在,已经浩浩荡荡地建设了两百多个蒙古包,拥有两万亩封闭式草场,形成一个旅游设施完备的草原风情旅游度假村,极大地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农牧文化融合展乡村振兴新风采——台湾青年内蒙古之行实录三

 

九十九泉度假村边上供游客骑行的马匹

 

除了提供食宿和餐饮,九十九泉度假村还设有骑马、蒙古勒勒车、山地自行车、马术训练、射箭等丰富的体验项目。我们抵达的时候是大约下午五点,看见供游客骑乘的马匹无人带领但是自动成群结对地回到马厩休息。看管这些马儿的牧民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他说,马儿已经形成了雷打不动的作息规律,早晨八点群聚而出,下午五点鱼贯而回。我想,能将马儿训练得如此纪律严明,牧民们肯定没少下功夫。这位牧民大哥说,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让他们在放牧的基础上增添了旅游收入。九月快到了,新的学年又要开始了,他该给孩子们准备学费了。他的孩子在县城里读书,希望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更好的学校。从牧民大哥真切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最挚爱的关切。

 

结束了卓资县的行程,我们前往察右前旗。通过这次参访,我明白了“旗”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独有的县级行政单位,级别相当于地级市所辖的区、县(或自治县),这是我在台湾上学时所不知道的知识。南村,是察右前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经典案例。南村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是一个集观光、科研、研学、休闲为一体的室内大棚,占地一万平方米。由玻璃温室建成的园区常年恒温,划分为几个区域,有观赏功能的植物区、鹦鹉园,有精细农耕的研究区,有农牧特产展示区,还有具备教育功能的多媒体互动区等。农业科普区给游客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农作物、了解农作物、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机会。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农业采摘、观光,还可以体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我看到许多游客带着孩子在观光示范园里游玩。园区之外,建有菜田托管与玉米迷宫,让来自城市的游客在亲近自然之余有自己动手实操的机会。此外,配套酒店、烧烤体验、篝火晚会一应俱全。

 

农牧文化融合展乡村振兴新风采——台湾青年内蒙古之行实录三

 

南村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的精细化农作浇水研究示范

 

农牧文化融合展乡村振兴新风采——台湾青年内蒙古之行实录三

 

南村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的农业种植展示

 

这趟内蒙古之行,我见到了两种乡村振兴模式,在文旅经济的探索中,不忘与农牧文明的深度碰撞,把特色农业、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新风貌。这道风貌使得内蒙古自治区在留存传统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树起了祖国北疆乡村振兴的新标杆。(作者并供图:谢建鋐)

台媒:只怪菠萝“长错地方”

2023-07-14

台媒:只怪菠萝“长错地方”

 

台湾联合新闻网7月12日发表题为《只怪菠萝长错地方》的文章。文章指,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正成为绿营政治操弄的牺牲品。全文摘编如下:

 

6月底大陆宣布将恢复台东释迦进口,大家关注大陆暂停进口的其他农产品是否可以跟进,尤其是受影响最巨的菠萝。殊不知,释迦之所以能解禁,主要系台东县政府积极协助完善释迦质量管控,直到符合大陆检疫标准,并与大陆多次沟通,始能排除出口障碍。反观,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与菠萝主要产地的绿色执政县市只会将问题归咎于大陆,而不愿意设法解决出口障碍。

 

台湾产菠萝果肉甜美多汁,曾是出口额最高的水果。根据统计,台湾多达18个县市生产菠萝,其中又以南部县市为主,屏东县年产量12.4万吨居首,台南市、高雄市、南投县与嘉义县产量均逾5万吨。

 

据统计,台湾菠萝年产量约40万至55万吨,2015年以前主要以内销为主,出口量不到2%,直到2015年起对大陆市场出口骤增,一举突破2万吨,2019年更突破5万吨,占台湾地区菠萝出口比重的97%,占总产量的12%,均创下历史纪录。但大陆海关总署从2021年3月起,因台湾菠萝多次检出有害生物,暂停台湾菠萝输入。

 

大陆是台湾地区农渔产品外销最具优势的市场,实应尽速解决出口障碍。然而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陈吉仲只会指责大陆,怒呛大陆做法不符规范,扬言向世贸组织(WTO)提出申诉,至今却只提出毫无效果的“关切”,而非启动“争端解决机制”。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的政治举动无益解决问题,反治丝益棼。

 

事实上,大陆的做法符合WTO的食品安全检验与动植物防疫检疫措施,且台湾菠萝销往其他市场也有介壳虫问题。澳大利亚为防堵介壳虫,要求台湾菠萝须去除冠芽且全面熏蒸始得出口;日本海关屡次发现台湾菠萝有介壳虫、蛾类等虫害,要求以溴化甲烷熏蒸。澳日的处理方式,均对菠萝产生极大伤害,影响卖相与保鲜期,但未见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提出抗议,唯独痛批对岸,政治凿痕斑斑。

 

屏东县、台南市、高雄市、南投县与嘉义县等5大菠萝产地,除南投以种植的土菠萝为大宗,主要用于制作凤梨酥,鲜少出口,其余4大县市皆为民进党执政县市,意识形态作祟下,不愿如台东县政府协助改善虫害问题,恢复出口大陆市场遥遥无期。

 

本月8日岛内各政党都有安排农业活动,其中民进党2024参选人赖清德至台南永康区成立“农会后援会”,会中只字不提南部各县市急需解决的菠萝出口障碍;而国民党的侯友宜参选人同日则赴家乡嘉义县民雄的菠萝田,了解菠萝外销困境,并承诺未来会协助克服出口问题。

 

从台东县政府处理释迦经验可以得知,检疫问题可以用科学方式排除,台当局农业主管部门却刻意泛政治化。菠萝外销受挫,价格已连续3年下滑,致农民血本无归。

 

同样是出口型农产品,因当地政府全力协助,释迦顺利克服出口障碍,却被陈吉仲痛批;无奈菠萝长在绿营执政县市,俨然成为政治牺牲者。

展开全文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2022-09-13

秋收临近,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村民郑杰,头顶烈日,给山坡上的2亩葡萄园浇了一遍水。再过几天要收摘葡萄了,今年他靠葡萄能收入6000元左右。

 

除了种地,59岁的郑杰还有一份重要工作——护林员,负责巡护村里500亩的林地。

 

马鞍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0%,是内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构筑万里绿色长城努力和成效的缩影。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的内蒙古,正成为中国北疆一道亮丽风景线。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这是2020年10月27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保护好草原,生活才能更好”

 

科尔沁右翼前旗桃合木苏木,丘陵连绵,河湖潋滟。连片草地被整齐地“画”上小方格,形成一道独特风景。

 

“小方格是芦苇沙障,里面的草是人工撒播的草种长出来的。”桃合木苏木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布仁赛音说,以前沙化严重的地方,现在披上了茂密的小草。

 

去年5月,桃合木苏木启动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投资900万元,采取自然封育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修复为辅的综合措施,治理退化草原6万亩。

 

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科右前旗草原植被盖度增加28.67个百分点。旗域内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这是2022年8月16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拍摄的科尔沁沙地造林成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华维光 摄)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大草原,不时可见成群的牛羊。这里按16亩一只羊、80亩一头牛的标准核定草原载畜量,牧民获得每亩近4元的草畜平衡补贴。

 

蒙古族牧民萨仁高娃有1万多亩草场,又租赁1万亩,还有200亩地退耕还草。她家养了100多头牛和近700只羊,数量与过去相比减少一半。“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保护好草原,生活才能更好。”她说。

 

萨仁高娃雇了两个羊倌儿,自己把精力用于奶制品合作社。在她家旁边,一个占地330平方米的奶制品生产车间刚运营1个多月。

 

“我们生产奶豆腐、酸奶、奶酪等,带动牧民增加收入。”萨仁高娃说。

 

科尔沁右翼中旗哈吐布其嘎查,过去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牧民白吉林白乙拉告诉记者:“过去春季一到,沙尘暴经常一刮好几天,门底下和窗台上都是沙子。”

 

白吉林白乙拉曾是贫困户,住了20多年的土房子下雨就漏水。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搬进了政府建的80平方米砖房,还配有牛棚。这年,当地全面禁牧,他的牛开始圈养。

 

几年前嘎查沙化地种植的1500亩沙棘林,现已长到1米多高。56岁的白吉林白乙拉是护林员,经常给村里人宣讲生态保护。近几天,他与村里4人合伙收割青贮玉米,为牲畜备草料。妻子刘孟兰农闲时在家做蒙古族传统刺绣,美丽草原是她常用的图案。

 

嘎查党支部书记金扎拉嘎给记者算了笔账:全村养育2800多头牛,圈养后养牛成本高了些,但改良的肉牛品种每头比以前多卖两千元左右;沙棘林生态效益已显现出来,明后年就会见到经济收益,按亩产100公斤沙棘果计算,1500亩可产约15万公斤,每公斤能卖十四五元。这笔收入很可观,集体经济将随之壮大。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这是2022年6月23日拍摄的乌兰毛都草原上的牧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目前,科右中旗全旗沙化土地有效恢复比例为9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2017年的35.17%提高到70%。

 

数据显示,10年来,内蒙古累计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农田是自家的,环境是大家的”

 

晨光洒在平静的乌梁素海湖面上,鸟鸣清脆。

 

湖畔,乌拉特前旗赛湖洞嘎查的刘秀珍,跟几个老姐妹伴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舒展身体。

 

“我们农闲时经常来晨练或散步,这里空气好。”51岁的刘秀珍说。她家里窗明几净,家具崭新,窗台上摆满鲜花、绿植。

 

“这几年乌梁素海环境变好了,我们才把房子装修了。前几年周边的环境太差,想搬走。”刘秀珍说,以前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可难闻了,现在水清了,鱼多了,鸟也多了,从未见过的鸿雁去年来湖里过冬。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天鹅在乌梁素海水面上嬉戏(2020年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位于黄河河套灌区的乌梁素海面积293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起,湖区污染不断加剧,并暴发大面积黄藻。长期农田过量施肥是主要原因之一。

 

2018年起,当地通过奖补激励、农技推广等手段,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工作,引导农民和企业绿色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田是自家的,可环境是大家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土地保护好。”刘秀珍的80亩地由玉米改种小麦,用农家肥,人工拔草,不盖地膜。

 

她家的小麦已申请为无公害产品,售价比普通小麦高,再加上政府补贴,一年下来能增收4万元。

 

阿拉善盟境内的贺兰山脚下,草木葱郁,偶有几只壮硕的岩羊奔跑而过。当地人说,近期还有珍稀动物雪豹出没。

 

贺兰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规模开采煤炭,因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环保意识不强等,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加上过度伐木和超载放牧,林草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2016年起,阿拉善盟在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强力开展环境整治行动,3年间拆除57家洗煤厂,永久性封闭历史遗留的67个煤矿井硐,并通过覆土、种草等方式,完成矿区渣台治理1150万平方米。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2022年7月11日拍摄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日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现在贺兰山生态保护良好,与20年前相比,森林边缘向前推进5米到10米。”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哈拉乌工作站副站长李东说。

 

数据显示,2021年,内蒙古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3.7个百分点;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荒山变“金山” 沙坑变“宝盆”

 

赤峰马鞍山村,因一座形似马鞍的山而得名。靠近村口的牌坊,整洁平坦的道路两侧是狭长的一片花海。村里砖瓦房错落有致,绿树掩映。一处小山坡上,游客接待中心设施正在建设中。

 

10多年前,这里可不是现在的样子。由于开垦山林和过度放牧,“山上光秃秃的,一下大雨就发洪水,石头都冲下来了。”原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志说。

 

“我们定了‘在不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谁栽谁有’的政策,调动大家积极性,鼓励植树造林。”张国志说。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这是2019年7月15日拍摄的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马鞍山村累计退耕还林和绿化3000亩。山绿了,榛子、蘑菇和山杏等山货为村民带来收入。直播卖货的青年杜忠伟说,去年他采野蘑菇就赚了1万元。

 

山葡萄和旅游成了村主导产业。全村种植山葡萄3500亩,建起两个葡萄酒厂。2017年马鞍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去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万元。

 

近几年,马鞍山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村改造了190户群众的厕所,还设立分类垃圾箱,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了。

 

“我们将继续增绿,打造5A级景区。”村党总支书记刘叶阳说。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内蒙古农牧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农旅融合、绿色发展路子。从乌兰浩特市市区驱车10多分钟,便到了高根营子嘎查。经过一片稻田,热闹的水上乐园映入眼帘。大人带着孩子在沙滩上、浅水中玩耍。附近是一列“乡村振兴号”火车餐厅。

 

嘎查干部介绍,这段地是洮儿河的旧河道,后来变成废沙坑、垃圾场。2019年以来,政府利用帮扶资金等对旧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建成神骏湾生态体验区,吸纳村民35人就业。运营方每年保底分给村集体45万元,并按收入比例给村集体分红。

 

“沙滩很适合小朋友玩耍。湖面也非常美。”18岁的邱艺带着妹妹在景区乘坐游船后对记者说。她们和亲戚共12人从市区到这里游玩。

 

在景区巡逻的高根营子嘎查农民彭殿启,戴着太阳帽,穿着保安服,乐观、干练。他把地转给儿子种,房子出租给一个糕点厂,自己和老伴住在城里小儿子家。

 

“前些年这里臭烘烘的。谁想到‘破沙坑’现在变成了‘聚宝盆’?”60岁的彭殿启笑着说。他每天骑电动摩托上班,月工资4500元。

 

“以前穷嗖嗖,吃不上穿不上,现在不能说富得流油,也达到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了!”他感慨,是党的好政策让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景区建设项目负责人介绍,这里将来还要搞冰雪旅游,打造民宿一条街、露营地等,会吸纳更多村民就业,更好地实现、提升绿水青山的价值。

 

“还是靠森林吃饭,但方式不同了”

 

呼伦贝尔广袤的草原上,马牛羊群悠闲地吃草。机器打好的圆柱状草捆,一个个间隔有序地躺在草地上,等待主人运走。这是牧民们为牲畜越冬做的储备,也卖到别处。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2022年7月25日拍摄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打好的草捆。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位于呼伦贝尔根河市的大兴安岭林区,彩叶铺展,眼下正是“采秋”时节。松子、蘑菇、松茸等山货,成为当地人增收的来源。内蒙古森工集团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的工人们,忙着在山上刨坑,为明年春季栽树做准备。

 

“现在生态保护是我们的主业。”58岁的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说。过去,他们的主业是木材生产,2015年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伐后,他从砍树转为看树,负责林木防火、抚育、补植补造和管护。

 

在大兴安岭西南的阿尔山市,周长河老两口2017年告别“板夹泥”房,住进新楼房。整洁的客厅里,墙上挂着“家和万事兴”的牌匾。老伴周秀荣喜欢与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

 

周长河今年71岁,是退休林业工人。他曾负责维修运送木材的小火车,至今清晰记得林区实施封山育林时拆除小火车道的场景。

 

“当时心里不是滋味,担心没有什么活干了。但封山育林是为了子孙后代,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他说,退休后每年到山里采蘑菇,看到树高了、林密了,打心眼里高兴。

 

干了一辈子林业的老周对保护森林很用心。他去山里的时候,提醒周边人注意防火;看有外来挖野菜的,告诉他们不要把根儿一块薅出来。

 

如今,旅游已是阿尔山的支柱产业,当地三分之二的人口从事相关服务业。

 

塞外北疆生态协奏曲——内蒙古见闻

 

2022年7月24日拍摄的阿尔山市周边的林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姜慧鑫是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游客安全、植被保护和环境卫生。他的父亲从1987年起在林场担任油锯手。“天不亮,父亲就背着油锯出去伐木,晚上很晚才回来,很辛苦。”姜慧鑫说,“后来可采的成材林越来越少,春秋两季的大风天和沙尘天越来越多。”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他的父亲由伐木工转为护林员,栽树育林,种植沙棘。在公园,姜慧鑫提醒游人不要破坏树木和乱扔垃圾。在家,他经常教育5岁的儿子尊重、保护大自然。

 

“我给他讲,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要爱护它们。”姜慧鑫说。

 

“我们还是靠森林吃饭,但方式不同了。有森林有美景,旅游发展起来了,生活更美好了。”他说。(参与采写:于嘉、王健、勿日汗)

 

(王进业 殷耀 李来房)

展开全文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2023-06-20

阡陌交通,绘出“诗和远方”

 

行在路上,沿途俱是风景

 

6月20日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

 

北京、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

 

湖南、重庆、贵州、新疆

 

等省份的10条农村公路入选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农村公路不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引擎

 

让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这里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

 

也有让人热泪盈眶的人文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沿途俱是风景!2022年“十大最美农村路”,哪条最让你心动?

 

策划:王宇、齐中熙、陈菲

 

记者:叶昊鸣、魏弘毅

 

编辑|制图:贾稀荃

 

图片来源:交通运输部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支持单位:交通运输部  

展开全文

中国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获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2023-03-14

当地时间12日下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在沙特西部城市欧拉举行。来自中国的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获颁“最佳旅游乡村”。

 

中国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获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广西大寨村坐落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之上,有长达2300多年的梯田耕种历史,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地域文化。重庆荆竹村则处于武陵山腹地,优渥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景观的多样性,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评选始于2021年,旨在通过旅游促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22年共有来自57个国家的136个候选乡村参选,最终32个乡村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的浙江余村和安徽西递村,中国已有4个乡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总量居亚太第一、世界第三。

 

(总台记者 李超)

展开全文

台青“沉浸式”体验贵州乡村寻合作机遇

2023-08-23

“不到韭菜坪,枉游贵州山!”登上贵州之巅韭菜坪,领略“一览众山小”绝美风光后,台湾青年翁鼎钧不禁发出感叹。

 

22日,参加大江论坛·第六届两岸青年成长创业论坛的40余位台湾青年,结束为期3天的“沉浸式”贵州毕节乡村体验之旅。其间,他们登上“贵州屋脊”韭菜坪享清风拂面、去阿西里西大草原赏日落美景、进织金洞观溶洞奇观、到社区体验农家生活……

 

“90后”的翁鼎钧是第一次来贵州,他发现贵州比想象中发展得更好,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乡村发展,吸引了许多游客观光旅游,“好多老人和小孩都来爬韭菜坪,观光步道上挤满了人。”

 

与韭菜坪相距20多公里的阿西里西大草原,台青们看到,人们悠闲地骑在马背上,在草原上放风筝,或搭帐篷露营。台青们坐在车里一边欣赏草原日落,一边体验刺激的波浪公路“飙车”。

 

“不来实地看,根本不知道大陆的大好河山有多美,登高望远格局会更大。”正在北京创业的台青徐韬说,台湾年轻人应该多来大陆走走看看,特别是走进乡村会看到大陆的发展与变化。

 

“打卡”贵州毕节旅游景区之余,台青们还走进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龙潭社区。舒适的健身步道、碧绿的稻田、蜿蜒清澈的河水……龙潭社区的新貌被台青吕纯纯一一拍下并发到社交媒体上。她的配文是“美好乡村,生态自然”。

 

台青还走进毕节市赫章县金银山街道的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参加“两岸一心·筑梦远航”台湾青年助力赫章搬迁安置社区学子圆梦计划捐赠仪式。他们把精心准备的笔记本电脑送给即将上大学的学生,为乡村学子出一份力。摄

 

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里,有一间充满“宝岛风情”的图书室,阿里山、宜兰、新竹……每个书架都由一个台湾的地名或景区命名,台青得知原因后既惊讶又感动。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为了表达对台盟人的敬意,更为了让赫章的孩子增进对台湾的了解。金银山易地搬迁社区,是中国70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为解决搬迁儿童无人看护辅导等问题,台盟中央组织盟员捐款105万元人民币建设了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里面不仅有舞蹈室、音乐室,甚至还有一台以巧克力为原材料的3D打印机。

 

在广东创业的台青黄宗仁是第二次到访毕节,他说,自己见证了毕节从脱贫攻坚收官后的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到现在的政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毕节民众已逐步过上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美好生活。

 

黄宗仁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合作机遇。“我现在从事农业生物科技工作,比如土壤改良剂,可以增加土壤所需的矿物质改良土壤,目前已在葡萄和枸杞种植上取得良好效果。”黄宗仁说,毕节这边种植有许多水果以及中药材天麻,希望能与当地政府及农业部门进行交流合作。

 

从事大数据与智能制造工作的台青马仁宏,也希望此次贵州之行,能与贵州在智能制造方面有合作机会,进一步开拓市场。(作者 周燕玲)

展开全文

中国乡村体育红火备受外媒关注

2023-08-07

据巴西环球在线网站8月4日报道,“村超”这个风靡中国的农村小型足球锦标赛已成为乡村振兴工程的一部分。

 

报道称,中国人对足球的热情与日俱增。今年,除了阿根廷球星梅西6月率队来华对阵澳大利亚队的友谊赛以及中国女足参加世界杯所创造的热度外,另一个与足球相关的现象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小县城榕江举行的比赛。

 

那就是村超联赛。决赛于7月29日举行。参赛的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20支球队。球员们都是该地区的劳动者:小农户、学生、商人、司机,年龄在15岁到50岁之间。

 

杨亚斌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一名农民,也是冠军队车江一村的队员。杨亚斌说,他从小就热爱足球运动。“每天早上我都会去田里。但不管农活有多苦、多累,我还是会抽时间去踢足球。”

 

报道称,这是村超第一次获得全国乃至国际关注。今年5月锦标赛开锣后,比赛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走红,拥有38.5万居民的榕江迎来了近100万游客。7月29日,榕江挤满了来观看决赛的人。决赛与所有比赛一样,是免费入场的。

 

体育老师、榕江县足协副主席赖洪静是此次赛事的当地组织者之一,他表示这项赛事“为榕江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大大增强了我们当地的凝聚力”。

 

据报道,仅在锦标赛开赛当月,榕江旅游业就创收超过12亿元人民币。当地居民组织起了整个赛事:球队、比赛日程、规则和奖品——由该地区农民养殖的牲畜。

 

来自车江一村的冠军队获得一头牛,亚军忠诚村队获得的是3头猪。第三名场坝村队赢得3只羊。第四名新中村队则获得了鹅。裁判、边裁和获得各最佳奖项的球员们也获得了鸡。

 

当地政府提供后勤支持、电力、通信、安全、医疗等服务。赖洪静老师说:“当地足协以及侗族和苗族文化的研究会组织了比赛。关于资金,我们拒绝一切形式的商业化、赞助和盈利。”

 

报道称,该活动是乡村振兴这一更大工程的一部分。根据这项政策,中央政府制定了到2035年培育超过100个乡村体育赛事的目标。

 

乡村振兴是中国巩固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果的战略部署。它也是中国现代化工程的一部分。

 

榕江县是2020年中国最后脱贫的县之一。从2012年到2020年的8年间,中国有近1亿人脱贫,而这场脱贫运动的指导内容之一就是确保人民不返贫。推动乡村体育和乡村旅游是中国针对这一挑战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

 

而法新社8月5日发自贵州省台盘村的报道注意到,乡村篮球赛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报道称,数以千计喧闹的中国篮球迷挤满灯火辉煌的体育场,急切地等待为参加决赛的球队加油助威。现在几乎已经是台盘村——位于贵州西南的一个偏远村庄——的午夜时分,但经过周末的忙活,这场冠军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高高的主看台上,伴随着人们的说话声不时响起敲打锅和盆的声音,而与此同时,数百万网友和社交媒体用户也正屏住呼吸,等待着争球开赛。

 

这里是中国的乡村篮球赛,近年来这种草根活动从一种不起眼的地方传统变成了一个网红赛事。

 

据报道,“村BA”的球员们都是业余爱好者,而比赛的奖品就是烤肉。但正是这项赛事展现出的纯粹热情让球迷和球员着迷。

 

现年30岁的夏文贤(音)是他所在的高定村(音)球队的一员。在准备比赛时,夏文贤说:“我们的‘村BA’和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一样有竞技体育精神。”

 

报道称,台盘村位于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举办年度篮球赛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不过这一传统直到最近几年才流传到本地之外的地方。

 

这里不太像一个会成为全国性旅游胜地的地方,但“村BA”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巨大成功和官方媒体的热情讴歌在今年夏天带来了成群结队的游客。

 

决赛前的下午,在台盘村的主干道上,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当地人摆出了水果和其他待售物品,热情的观众则从四面八方赶来。

 

组织者说,这个拥挤的乡村体育场可以容纳2万多名球迷——是1200人的台盘村人口的16倍多。

 

中国官方媒体说,“村BA”比赛的在线观众总人数已经超过1亿。

 

报道称,乡村篮球的兴起为企业和政府官员提供了一个利用公众热情的绝佳机会。

 

当地政府在台盘发放的一份小册子详细谈到了“村BA”最近的成功,称其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个窗口”。

 

在比赛间隙,会有热情洋溢的音乐表演,少数民族舞者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跳舞,展现民族和谐和尊重当地习俗的美好画面。

 

村里的建筑上拉着大红条幅,上面写着“乡村体育,让乡村之光照亮未来”。

 

在赛场上方,一块牌子上写着:“各民族共同享受体育赛事,弘扬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

 

据报道,7月下旬,NBA球星吉米·巴特勒造访了台盘村,受到了数以千计的粉丝和球员的欢迎。这位NBA球星离开一周后,台盘村依然兴奋不已。

 

现年44岁的李文定(音)带着两个儿子从邻近的湖南省赶来观看最后一天的比赛。他说:“这种乡村比赛的气氛总是令人惊叹。”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