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巍巍:古建装饰艺术,何以体现两岸一脉?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华所在。其表现形式最为普遍和活跃,承载着民族的社会风俗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民众朴素健康向上的精神和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古建装饰的内容庞杂,可以说包罗万象。从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从文学名著到传统戏剧,从天文气象到历史文物,从山川河海到花鸟虫鱼,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社会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众所周知,台湾有数以万计的宫观寺庙,有千家万户的宗族祠堂,有不计其数的深宅大院。台湾地区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子百家学说都浓缩在石雕、木雕、泥塑、彩绘、交趾、剪粘等艺术精品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教科书。迄今,台湾的许多古建筑装饰总体保存较好,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装饰艺术将中国的传统思想、价值观体系深深嵌入台湾人民心中。

 

这些传世之作,有台中林氏宗庙水车堵上色泽亮丽的交趾陶,有鹿港天后宫鬼斧神工的石雕龙虎堵,有台北保安宫色彩缤纷的“朱仙镇八大锤大战双枪陆文龙”彩绘,还有台南三山国王庙屋顶上造型优美的“功名高举”剪粘。台湾地区遗留至今的古建筑中的装饰工艺作品,是中国面对世界文化所独有的艺术特色与工匠精神,代表着近千年来中国南系古建装饰艺术的发展精华。

 

台湾古建装饰工艺的制作,也是民间传统技艺最重要的承传之一,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发展中一条重要的文化脉络。台湾存留下的实物,实际上是福建古建筑装饰艺术在台湾的重要历史遗产。来自移民原乡共同的文化遗产,完全保留了大陆的生活习俗,尤其是完整地保存了大陆南系民居建筑模式和装饰艺术的原貌。大陆地区许多实物与技艺,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台湾的古建装饰艺术遗存弥足珍贵,它的存在凸显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根脉关系。同时,两岸传统古建筑遗产的精华——装饰艺术都面临保护与传承缺失的危机。为此,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岸古建装饰艺术的抢救、保护与文化传承。

 

中国古建装饰艺术,旨在求美观、祈吉祥、镇邪煞、寓教化、显富贵。审视品读流传千百年的古建装饰艺术品,就能理解这些“墙上历史教科书”的奇妙。其题材多典出于古代文学典籍、历史故事、章回小说、神话传说、民间传奇等,如民众喜闻乐见的《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白蛇传》《杨家将》。这些经典皆倡导或隐含着忠孝节义之道德观,一个构图、一个隐喻、一副楹联、一句名言,都有警世教化的作用。

 

其中,常见的题材有体现“忠孝廉节”的岳母刺字、伯俞泣杖、杨震却金、苏武牧羊;有赞美爱惜人才、求贤若渴的“四聘”故事(尧聘舜、渭水聘贤、三顾茅庐、商汤聘伊尹);有以古人喜爱的兰、莲、梅、菊“四爱”为主题,寓意人各有志趣和追求,思想自由;有以“四逸”(渔、樵、耕、读)为主题,彰显恬淡而崇高的意境;有以“四艺”(琴、棋、书、画)为主题,追求多才多艺的完美;还有以桃园结义、三娘教子、太白醉酒、辕门斩子、郭子仪拜寿等中国民间脍炙人口的故事为主题,提倡世人从善如流,聪明智慧,追求卓越。还有以家规家训、楹联名句为题材的,都起到警诫后人的作用。

 

千百年来,台湾同胞出入古宅祠堂、寺庙宫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心田,就连台湾地区冥顽不化的“台独”分裂分子,也在这些中华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场所进进出出,他们早已为中华文化浸染与熏陶,沦肌浃骨,却浑然不觉。

 

台湾古建装饰艺术主要源于福建与广东潮汕地区,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南系系列。它们在分类上大致有溪底派大木设计,崇武地区石雕,泉州地区木雕、交趾、剪粘、砖刻,以及大埔地区彩绘等。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年久失修等,都会对台湾古建筑及其工艺作品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所以对其进行抢救、保护,不仅为探究这些装饰艺术的源流、风格、制作技艺提供历史依据,从而证明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还可以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寻求台湾地区古建装饰艺术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应对之策。

 

历史上,福建地区特有的古建装饰技艺移入台湾后,原貌依存。应从中国古建装饰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中,勾画其历史底蕴和文化意涵,让世人知道中国古建装饰艺术的优秀与特色;同时结合建筑、工艺、绘画、历史、宗教等多学科知识,建构台湾地区古建装饰艺术的学理性知识。这样,既可勾勒出中国南系古建装饰艺术的全貌,又能使这些饱经沧桑的古建装饰艺术珍品,成为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历史铁证。

 

中国传统古建装饰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在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阐明和宣传古建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可以让更多台湾人民意识到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心灵根脉和精神归属,进而开拓和深化“两岸一家亲”的交流互动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