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二:“这个春天,我完成了一个夙愿”

我在台湾出生后一直是外公带着我。记得从小外公就经常给我煮狮子头、羊肉汤,因为这些是外公家乡江苏淮安的美食。今年这个春天,我终于完成了一个夙愿,就是在江苏省淮安市台办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找到了外公淮安老家的亲人,感觉从此我家变得更完整了。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二:“这个春天,我完成了一个夙愿”

 

 邱庆龄和宗亲们一起翻阅老照片(作者供图)

 

1947年,我的外公随军去了台湾,改名周益方,后定居台湾。2002年外公去世后,海峡两边的亲人就失去了联系。2022年11月,受表妹委托,我在个人自媒体平台发布了一条寻亲视频,希望能够找到外公老家的亲人。这则视频引起了江苏省台办工作人员的重视,他们帮助我多方联络,几经周转,我在今年春天终于完成了夙愿,踏上前往外公老家——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张庄村的探亲之路。当双脚踏上徐溜镇张庄村的土地,望着田地上的农家小院,看到舅舅、舅妈和村民们,我忍不住哭了出来,深深体会到外公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从台湾回家乡一趟不容易。”如今,我已年过40岁,替外公圆了探亲梦。我和家人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非常开心。这件事让我深切体会到,无论身在何处,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

 

从台湾屏东到大陆工作和生活了十余年的我,去年成功地与在大陆的邱氏宗亲相认。那是位于广东省梅州市的蕉岭县,我和宗亲们共同翻阅族谱、祭拜祖先,听他们用熟悉的客家乡音唤我“庆龄”,让我倍感亲切。回想寻亲过程的不易,我感慨万分,心想纵使屏东与梅州相隔海峡,但是语言相通、血脉相承。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两岸同胞在清明节都会祭拜祖先。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去蕉岭县参加了东山丘(邱)氏春祭大典。那一天,阳光明媚。宗亲们开着车,扛着族旗,携着祭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焚香膜拜祖先。嘹亮雄壮的丘(邱)氏之歌拉开了祭祀活动的序幕。按照古典礼仪顺序,宗亲们将牲品、果盘、元宝财钱、玉液酒浆、茶香等祭品一一奉于丘(邱)氏祖先墓前。朗朗祭文响彻天空,宗亲们依次鞠躬上香。祭祀活动结束后,在大红色的帐篷下,宗亲们齐聚一堂,共进午餐,声声宗情道不完。据说参加今年扫墓祭祖的丘(邱)氏宗亲有上千人,在祖堂吃饭的饭桌就摆了五十桌。大家有说有笑,祝福彼此财丁兴旺、事业辉煌。

 

"台胞忆清明"系列之二:“这个春天,我完成了一个夙愿”

 

 2022年,邱庆龄从台湾屏东到广东梅州寻根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陆。那时常听长辈们说我们的祖先来自广东梅州。阿公、阿婆用客家话给我讲梅州,可惜当时我年龄太小,不太能明白大人们说的“认祖归宗”的意思,只知道能够回到梅州看看是长辈们的心愿。去年到梅州寻亲,当我在族谱中找到了家族第一代祖先的名字、确定我是蕉岭丘(邱)氏第二十六世代的那一刻,我感觉我的人生完整了。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长辈的嘱托,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我们客家人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在海峡两岸好好地传承下去。

 

从1987年底两岸同胞数十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以来,台湾同胞陆陆续续地以各种方式回到大陆寻根探亲。在大陆各地台办和相关部门的热心帮助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找到了自己在大陆的亲人。这些都说明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作者:邱庆龄)

旅居台湾74载“老海州人”:家乡的山水里,有我牵绊的乡愁

2023-04-04

中国台湾网4月4日讯 “在70余载沧桑岁月里,我在大陆的对岸,无数次于梦中惊醒,脑中回转的,是儿时记忆里父母带我游过的塔影团圆、趟过的九涧争流……”近日,连云港市委台办主任龚建华收到一份来自宝岛台湾的来信。寄信人叫李平荫,一位旅居台湾74载的老海州人。通过市委台办,笔者第一时间联系到李平荫。问及寄信缘由,他说,“我快90岁了,健康状况不允许我和以前一样长途跋涉回到家乡,所以想多了解家乡,以解思乡之苦。”

 

1935年,李平荫出生于连云港,少儿时光在海州开蒙读书,进德修业。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家教理念下,父母的呵护陪伴下,他曾无忧无虑游览云台山海风光,这些都深深印刻在少年心中,成为他牵绊一生的乡情。他在信里回忆道:还记得那是1949年初春,春寒料峭,早晨起来,屋檐上挂满长长的冰溜。年仅14岁的我,离开了故乡海州,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台湾。临行前,舅舅从菜园里刨了满满的一瓶土给我,至今仍保留在家中,成为我纾解乡愁的最好寄托。

 

此后,李平荫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到台湾教书,一教就是近50年,他辗转台北、澎湖多地,出任了34年校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两岸开放探亲的热潮,李平荫带着父母的心愿,回到连云港。时隔47年,家乡巨大的变化令他感慨万千,“天翻地覆间,好多场景已找不到原来模样,连时常在脑海中浮现的家乡美景也记不来具体位置,方知‘纸面文章’做得再好,终究不如躬身反哺故土,以慰棹移人远之痛。”

 

李平荫所说的“纸面文章”,是指他担任台北海州同乡会理事长期间,深度参与编纂了会刊《海州文献》。“我们想通过这份刊物,既让居住在台北市的家乡人能够随时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也让连云港家乡人民能够及时知晓海州老乡在台湾的生活状况,更为台湾与港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李平荫感慨道。

 

除了编纂《海州文献》外,30多年来,在连云港市委台办的牵线搭桥下,李平荫还通过多渠道为两岸交流合作和家乡发展做了贡献。“无论身处何地,连云港在我心中重过千钧。能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我无比欣慰。”李平荫感慨道。

 

但现在,他已近鲐背之年,健康状况不允许他和以前一样长途跋涉回到家乡。信中的思乡之情随着周正的繁体字迹汩汩而出:这段时间,我对海州古城、花果山、孔望山等旧景观的新变化产生了各种遐想;对跨海大桥、东方大港等新景象有着无限憧憬。我多想变成一只南归燕,好好看看家乡山山水水的新变化,依偎在她的怀抱。

 

信的最后,他以一句“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来总结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表示,“如有家乡新景之图像,望能寄几幅来,以解相思之苦。”(中国台湾网、连云港市台办联合报道)

展开全文

同根同源同心同行 两岸祭祖大典见证中华儿女血脉情深

2023-04-04

中新网北京4月4日电 (记者 王诗尧)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将至,慎终追远、敬宗睦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

 

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祭祖仪式是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与共识的重要纽带,通过共同祭祀的文化传承,两岸同胞凝心聚力、同心同行。

 

“龙的传人”或源自伏羲文化

 

史书记载,伏羲之母为华胥氏,在雷泽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成纪就是现在的天水市秦安县,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1988年天水恢复公祭伏羲典礼,2014年,海峡两岸首次实现共祭伏羲。

 

从后世石刻和绢画中可见,伏羲、女娲为人首蛇身形象,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随着迁徙和部族间交融,伏羲氏将渐次征服和结盟的各部落图腾部分融入蛇图腾之中,从而形成以蛇身为基础,附加牛耳马齿、鹿角虾须、鱼鳞蛇身、狮鼻虎爪的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

 

龙图腾由生物性的蛇复合、混血成为虚拟生物的龙。千百年来,龙图腾崇拜和龙文化习俗世代传承,深入人心,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

 

“中华第一陵”——黄帝陵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不过确认过程却历经数千年积累。先是口头传说,后是古史描述,司马迁等史家均认同黄帝是中华民族始祖,是民族认同的表现。

 

黄帝祭祀历史悠久。约5000年前黄帝去世,其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大约4000年前,舜、禹都曾祭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大军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黄帝祭祀成为国家级礼仪活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得到了代宗的批准,从此黄帝陵祭祀成为官方祭典。

 

近代中国,黄帝意识进一步发展成为团结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孙中山于1912年3月派遣代表团赴黄帝陵拜谒祭祖,亲笔题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开启了两党联合抗日、一致对外的新纪元。如今黄帝陵每年清明、重阳都会举行公祭和民祭活动,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积极参加,缅怀始祖恩德,共叙同胞情谊。

 

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 为民治病

 

相传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与黄帝轩辕氏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两大始祖。株洲炎帝陵是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史料记载,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北宋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为频繁,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

 

改革开放后,随着炎帝陵在两岸和华侨华人中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参加“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中华儿女寻找民族认同、企盼祖国统一的重要举措之一。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炎帝陵祭祖大典跻身“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2013年湖南炎陵县炎帝陵正式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孔子思想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每年,两岸孔庙都会举行祭孔仪式,追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祭孔仪式也成为两岸同胞密切感情、增进共识的重要纽带。

 

据记载,最早的祭孔仪式可追溯到孔子卒后次年,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2006年9月28日,曲阜孔庙和台北孔庙、台南孔庙同步举行“同根一脉,两岸祭孔”祭孔大典,这是海峡两岸首次携手祭祀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

 

曲阜春秋两祭孔子,而台湾地区的祭孔活动则定在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一天也是台湾的教师节,用来纪念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师——孔夫子。

 

孔子思想具有极大的普世性,忠恕之道、悦乐精神、有教无类等思想都体现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因此,孔子不止为两岸所推尊,也被全世界所推尊。

 

“爱国精神”是屈原精神的核心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精神的实质是心忧家国、矢志不渝、情牵百姓、勇于探索、不畏邪恶。《离骚》和《九章》中大量诗句能令人感受到屈原对祖国的深切情感。

 

台湾彰化市宝部里屈家村是全台湾唯一的屈家村落,而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县万古寺村则被称为“中华屈氏第一村”。2010年,秭归县经台湾明道大学牵线搭桥找到了屈家村,从此两岸屈氏后裔往来与交流日益频繁。

 

“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妈祖为先”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妈祖确有其人,是宋朝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因出生到满月都不啼哭,取名默,人称默娘。她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爱戴,28岁时因救助海难殉难,传说为羽化飞天。

 

千百年来,妈祖随着信众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妈祖信众、1万多座妈祖庙,妈祖文化已成为海峡两岸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民心相通、相互交融的精神纽带。

 

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1987年,台中大甲镇澜宫的妈祖信众绕道日本辗转前往湄洲祖庙进香,成为打破两岸相隔38年“坚冰”的举措之一,推动了台湾同胞前来大陆寻根信仰源头的进香浪潮,实现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妈祖为先”。(完)

展开全文

“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同心守护民族记忆

2023-04-04

新华社上海4月2日电(记者潘清)第十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1日在上海举行。聚焦“同心守护民族记忆”的主题,百余位两岸民俗文化学者和台胞、台生代表共同探究清明文化“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台湾妈祖文化研究协会联合举办。

 

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蒋孝严为论坛手书“两岸同祖同文化,齐心协力振中华”。他在书面致辞中说:“过去我们祭拜共同的祖先,追思纪念历代民族英雄、爱国先烈;今后,我们更要携手发扬清明文化,同心守护民族记忆。”

 

新党前主席郁慕明在致辞中表示,在同心守护民族记忆、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先辈的功绩,更不能忘记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以“海峡两岸一家亲,同根同源脉相连”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心共力弘扬中华文化,一定能够把两岸融合发展推进到全新的境界。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先祖和先贤,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也成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动力资源。两岸的问题一定要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也一定能够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围绕“清明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清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子议题,两岸学者展开讨论并纷纷表示,以“慎终追远,敬祖爱乡”为核心内涵的清明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一定要共同守护好、发扬好。未来要进一步挖掘优质传统文化资源,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发扬两岸民间文化创造力,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论坛还邀请多位两岸同胞分享各自的清明故事。感人的细节、动情的讲述,展现出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也彰显了两岸同胞浓浓的家国情怀。

 

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浙江奉化、江西南昌,以及台北、高雄等地举行,走进城市和乡村追寻两岸的清明印记,依托传统清明文化解析两岸同气连枝的血脉亲情。

 

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钟晓敏表示,作为上海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至今举办了十届。这充分说明无论台海局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是分割不了的。未来两岸同胞要进一步凝聚最大共识,维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传承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