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创业者“领潮”科创新赛道

有瞄准全球最高水平的大算力新产品,也有探索虚拟世界入口的人工智能算法;有“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领域的前沿投资,也有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深度布局……近日公示的上海“创新创业十大案例”候选案例,是创新创业青年在上海筑梦圆梦的缩影,也是上海构建人才新高地、发力新赛道、锻造新优势的标杆示范。在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领域,青年创业者与城市正成为“最佳合伙人”。

 

营造生态,围绕产业链开展科技创新

 

8月9日,两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品同时在上海发布,来源都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创新企业。商汤科技的家庭消费级人工智能产品“元萝卜SenseRobot”AI下棋机器人亮相;壁仞科技新产品,对标全球最高算力纪录,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设施。

 

一个在产业前端领域创新应用,一个在基础设施领域搭建生态,“软硬结合”凸显出上海在新赛道上的布局。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壁仞科技总裁徐凌杰,也双双入选了此次公布的创新创业十大候选案例。

 

三年前创立于上海的壁仞科技,如今规模已扩张到近千人。在中科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看来,算力已经跟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一样,成为数字社会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未来全球竞争的焦点。大算力产品,能为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选择在上海创业并非偶然。壁仞科技成立至今,在招揽人才和吸引投资两大方向属于业内“佼佼者”。“人才与产业发展机会,是城市可以赋予企业的力量。”在徐凌杰看来,无论基础研究能力,还是强大的产业上下游协同,上海都具备优越的产业生态条件。

 

发力新赛道,关键在用,生态建设必不可少。通过“揭榜挂帅”、搭建平台等措施,上海正开放众多新赛道的应用场景,让创新企业不仅找到落脚点、也找到发力点,从产业和市场的角度赋能科创策源。《2021“理想之城”——全球青年科学家调查》显示,在20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上海对于全球青年科学家的吸引力排名第四位,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

 

从零陪跑,支持“冷门又小众”的创业初心

 

从零开始陪跑,在不少新上海人眼里,这座城市正在从“兴业之地”变为“第二故乡”。

 

2007年,谢应波在华东理工大学求学期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5位同学共同创立了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各类实验室提供配套服务。

 

彼时,身边同学做实验使用的高端仪器、试剂、耗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服务对接也有诸多不便。2007年,六个人向所有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借来10万元,拿到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提供的20万元公益资助,用租来的一间最便宜的实验室,马上就专心投入了科研。

 

科学服务并非是“风口”行业,需要长期耐心的培育。从20万元公益资助起步,泰坦科技不断成长壮大,已于2020年10月登陆科创板,被称为“科学服务第一股”。“近几年来,公司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了60%。我们深知:只有以技术和产品为驱动的发展模式,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才能行稳致远。”谢应波说。

 

无独有偶。聚焦氢能源燃料电池的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看重的也是这种非风口行业的持续支持。“上海最早在1998年就有企业开始做氢燃料电池的研究,对于这个当时‘冷门而小众’的行业,政府给予了20多年持续不断的支持;上海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一流高校中设置燃料电池专业的地方。”重塑能源董事长林琦说。

 

厚植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海成立了青年五十人创新创业研究院,调研走访70多家创新创业代表企业和人物,实时了解和反映其诉求与期盼;启动“晨星计划”,汇集21家企业4146个实习岗位,积极助力包括应届大学生在内的各界青年人才平稳就业。“我们连续三年举办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旨在集众智、汇群力、促合作,成为助力广大青年投身创新、成功创业的重要平台,扩大创新创业青年人才的交往和视野,向全社会清晰传递上海渴求各类人才的强烈信号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鲜明导向。”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李霞说。

 

优化布局,用新载体放大“集聚效应”

 

全方位的支撑,加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科创板的加持,让不少布局新赛道的企业从一开始就瞄准到国际赛场去竞争。

 

2015年11月底,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2019年9月,哈萨克斯坦100兆瓦光伏项目顺利并网,成为当地单体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如今,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6个累计380兆瓦的新能源电站,全部投入运营后,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万吨,满足当地约60万户居民对低廉、环保、可持续电力的需求。

 

“科创往往需要足够多的耐心和包容心,在支持科创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指引,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调整相关政策,上海在这方面提供了较大的包容度和个性化的管理手段。”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说。

 

今年以来,上海优化载体布局的举措不断推出,以发挥更大的“集聚效应”。今年年中公布的上海第三批13个特色产业园区,重点聚焦新赛道发展载体。比如“国际氢能谷”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装备等领域的率先示范,“张江数链”园区发展数据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面向新赛道的载体布局正日渐完善。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为保障新赛道、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在组织统筹、资金支持、载体布局、人才引育、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争取到2025年,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产业总规模突破1.5万亿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