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传承与变迁:当传统民族文化遭遇现代生活
编辑: 张旭 | 时间: 2020-11-23 09:15:11 | 来源: 人民网 |
近日,内蒙古多地普降大雪。伊力拉图坐在暖和的蒙古包中,包外是茫茫锡林郭勒雪原,一派宁静惬意。
“简单、舒服。”38岁的斯琴呼住在中蒙边境的草原深处,和家人生活在2014年新扎的蒙古包里。“之所以再住回蒙古包,也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传统民族文化。”
蒙古包曾有“草原上会移动的房子”之称,是悠久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的日常居住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和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内蒙古草原牧区普及土木结构房屋,蒙古包的数量一度减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草原牧民在已建房屋旁扎起座座蒙古包。
“大约10年前吧,我发现周围的蒙古包又开始多起来了,但按照传统技法、传统材料制作的却很少。所以我就动起来了。”伊力拉图之前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牧民,常年帮助周围牧民修补、搭建蒙古包。2012年,他跟儿子满其尔一起创办了蒙根淘力蒙古包厂(以下简称蒙古包厂)。如今,伊力拉图已是从业数十年的老匠人,“90后”的满其尔在他的带领下也成了行家。
传统蒙古包制作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在蒙古包厂,一切工序和材料准备都坚持按照锡林郭勒传统蒙古包模样来进行。松木材质的乌尼杆搭起伞状包顶,哈那墙(即蒙古包围墙支架)要用驼皮来固定,羊毛毡围成墙壁、外面要再绕紧马鬃毛搓成的长绳……
“传统的蒙古包不用钉子,而是用驼皮、驼毛、马鬃绳来固定。”满其尔告诉记者,蒙古包需要团队合作,单独个人是做不出来的。“阿巴嘎是中国黑马文化之乡,我们的马鬃毛都是向牧民收的。帮忙搓绳子、缝毡子、刺绣的都是我们当地阿姨,她们有些还因为出色的手工艺在当地比赛中获过奖呢。”
虽是传统工艺,但也在社会变迁中“与时俱进”。
“其实要说传统蒙古包的制作技艺,这些年来并没有多大变化。改变的只是内里的装饰和陈设,还有人们的生活习惯。”伊力拉图如是说。
“面积越来越大了。以前直径4米的蒙古包能住一家人,如今大部分人都会买直径6米的,因为家具变多了。”满其尔告诉记者,最初的蒙古包内摆设很是简单,没有床,地上铺一块毡子就能睡觉。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沙发、床、电器等一应俱全。
“有的人甚至会搭好几个蒙古包,分别当作客厅、卧室和厨房。”伊力拉图提及如今的变化也有些感慨。
“取暖方式也变了。”满其尔继续解释说,以前牧人会在蒙古包里搭炉子做饭取暖,如今太阳能或电能的地暖贴片渐成“标配”。
“确实有很多东西跟以前不一样了。”满其尔坦陈,他们也在扩展业务范围,比如尝试设计制作民族风格的家具,搭配蒙古包一起销售。“我们有专门的设计人员。我想要的花纹样式做成3D效果,之后再用机器雕刻在家具上。”
蒙古包从来就不仅是草原上的居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满其尔告诉记者,他之前刚卖了两顶直径2米的小蒙古包。“都不是用来住的。其中有一顶是客户送给小侄子的生日礼物,我今天下午就要去送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蒙古族小学会定做小型蒙古包来做科普教学,也有文化公司、工艺品店等定制蒙古包来做文化展示,不少旅游景点、酒店等也会将房屋装修成蒙古包的形状来吸引顾客,巴掌大的蒙古包模型和以蒙古包为主题的毡画、皮画、油画等更是经常被当作伴手礼……
满其尔和家人也特别建了一座蒙古包展厅,里面陈列着不同时代的蒙古包和马鬃绳等制作材料,其中最古老的一顶已有百年历史。除此之外,满其尔每年都会带着蒙古包外出参展,在找寻商机的同时传播民族文化。
“蒙古包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当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更好地传承发展。”谈及对蒙古包的情怀,满其尔言语质朴,眼中有光。(奥蓝)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