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探索——以“传+”平台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其根基在于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实践。从历史走来,非遗在历代人们生活中都引领过潮流和时尚。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物质需求极大丰富,特别是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机器化大生产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基础的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保护,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亟需细分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刻不容缓。“传+”平台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品牌为引领、以模式创新为方式、以产业发展为永续动能,是非遗经纪模式的有益探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动能,使其通过文化消费走进生活,永续造福人类,成为后非遗保护时代的题中之义。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坚持“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利用什么?成为目前进行非遗产业开发的重要问题。

 

让文化遗产回归现场——历史的选择

 

文化遗产(特别是非遗),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时代前进,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阻碍了非遗跟随历史一同前进的脚步,非遗渐渐离场——这个现场是审美现场、消费现场、时尚现场、生活现场、话语现场。

 

重回,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以“供给侧改革”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当下的审美语境和生活方式。正如刺绣,百年间经历了从“身上到墙上再回到身上”的过程,而如何重回?就要当代织绣类非遗的传承人及从业者,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意趣、身材特点……以古老技艺重新定义中国时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探索——以“传+”平台为例

 

前门大街东方潮奢非遗快闪店 寺库名物&传PLUS共同出品

 

每一次对美的探索都是重新出发。回归审美现场,是让非遗回归大众审美,以当代审美意趣,进行审美改革;回归消费现场,是让非遗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回归时尚现场,是通过艺术再造、时尚表达,进行“+非遗”将非遗作为生产资料寓于时尚产业中;回归生活现场,是让非遗走进生活,将符合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内容;回归话语现场,是在学术研究层面,以非遗为视域,进行跨界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初步探索

 

“企业家”与“艺术家”分工呼唤非遗经纪模式。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持有者。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建设与打造80%以上依赖于传承人自身,技艺传承、产品生产、企业管理、品牌运营……多位一体,映射到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传承人既是“企业家”又是“艺术家”,不利于企业与品牌的长效发展。

 

在目前的文化产业经营者中,不乏来自艺术家或者文化策划人,乃至文化事业单位的从业者转型开展文化企业经营的人士。对于他们而言,一方面,由于比较重视艺术感觉而经常忽略商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则难以解决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冲突问题。非遗产业行业亦如此。因此,回归基本的企业家精神和开展规范的经营管理,掌握确立商业模式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非遗企业急需详细分工,将传承人“企业家”身份剥离,进而促进技艺传承的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非遗品牌建设需要非遗经纪模式赋能。品牌是企业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追求的表征,是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追求和企业无形资产的荟萃和凝聚。对于文化企业(特别是非遗企业)来说,只有达到产品的美誉度要求,才能真正体现品牌的文化价值;只有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具备追求百年老店的文化自觉,才能塑造出具有消费者忠诚度的品牌。

 

非遗品牌打造急需模式创新——以非遗经纪模式为基础,理清非遗品牌价值、进行非遗品牌定位与品牌内涵塑造、挖掘非遗品牌的文化基础、进行非遗品牌传播与品牌管理、发掘非遗品牌在商业模式中的附加值,实现非遗品牌与非遗保护传承产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明星经纪商业模式借鉴。经纪人、经纪公司的商业模式,在当下市场环境中,较早且较为成功的案例是“明星经纪商业模式”。演艺产业、体育产业以及影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明星经纪。明星经纪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属于产品增值型的模式。其产品及盈利形态是,将某个具有提升潜力的人物进行策划、提升、包装和营销,使明星称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或者代理明星的商业谈判和实现价值延伸。这是典型的服务类商业模式。明星经纪的商业模式只有一种,就是帮助明星提高身价或者盈利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佣金报酬。在许多产品形态中,明星属于附加价值的主要来源,因而明星经纪对于文化产业许多领域的经营管理具有深远影响。

 

虽然表现形式多有不同,但在“运营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并进行价值延伸”的商业模式核心中,明星经纪与非遗经纪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借鉴明星经纪商业模式,可以对非遗经纪模式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传+”打造中国非遗经纪综合平台

 

基于大量的田野考察与非遗理论基础和传播学背景及产业实践,经过10年沉淀,笔者提出“让文化遗产回归现场”的理念,同时成立“传+”(以传二代为主体的平台),建立非遗经纪人体系,为非遗(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打造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联合新品牌,打中国“新非遗”组合拳,让非遗回归现场。

 

非遗并不等于中式生活方式,非遗应该为所有生活方式的人共享。纵观目前针对“匠人”“非遗”市集——吴晓波新匠人计划、依文深山集市,打造了良好的集合品牌,而对于非遗传承人、技艺持有者自身品牌促进动能不足。“传+”平台在打造自身品牌同时,通过非遗经纪人模式,联合“传二代”打造各参与项目的品牌,让传承人收益,让非遗以品牌的方式,继续传承。

 

“传+”,音“传家”,传承家传技艺,有意“传加”,以“+非遗”的方式让一切空间皆是非遗,一切非遗皆可消费。打造我国非遗经纪第一综合平台,提供针对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文化经纪服务、文化内容供给、文化产品开发、文化教育普及、文化空间打造。

 

经纪人+传二代双轨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探索——以“传+”平台为例

 

如图所示,每一个非遗品牌,都由非遗经纪人(或经纪平台)加一个传二代组成。以项目制或公司制运营,成立新非遗品牌。这些品牌即集合又独立——集合模式可以形成展览、市集、概念店等线下品牌,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销售;同时,每个品牌可以互相拆分,成为各个非遗项目的自有品牌,在经纪人的共同努力下培育品牌,重回现场;第三,集合成的品牌矩阵内部可以进行跨品类的跨界合作。

 

目前,传二代经纪人平台已成功孵化非遗首饰高级定制品牌“相伯居”的高级定制首饰系列、生活方式家居品牌“集·石”,与奢侈酒店、艺术商业、国际学校、商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扩大跨界朋友圈。

 

文化经纪+品牌输出创双赢

 

非遗经纪模式。非遗经纪人(经纪平台)+传二代(N+1)=新品牌(N+1)。经纪平台与传二代非遗品牌公司交叉持股,非遗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丰富,传承人、从业者数量众多。为非遗经纪模式的广泛复制提供可能。

 

目前,平台联合金镶玉技艺、曲阳石雕、南通蓝印花布、泰山皮影、满绣的传二代、传三代,通过奢侈品牌跨界、集合展览、市集、培训、活化,培育了“相伯居·金镶玉高定珠宝系列”“集·石”品牌。

 

品牌复制输出。基于经纪模式,形成非遗集合品牌,输出文化产品、服务、展览、市集、概念店等;并向商业地产、商学院、酒店集团等空间,输出集合品牌,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消费空间——一切空间皆是非遗,一切非遗皆可消费。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探索——以“传+”平台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探索——以“传+”平台为例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创新模式探索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学史的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集。中国音乐史上杨荫浏先生对华彦钧(瞎子阿炳)的抢救性录音、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志影像的拍摄工程……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代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社会快速发展,物质需求极大丰富,特别是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机器化大生产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使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传统手工技艺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渐渐离场,如何让文化遗产回归现场?正是需要进行产业创新模式探索。

 

“传+”将非遗新力量集结在一起,以文化经纪、品牌复制输出为创新方式,解决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问题,解决传承特性与信任问题,解决艺术、商业的关系,审美与消费的关系。

 

非遗产业模式创新的主体性思考

 

遗产属于谁?属于技艺持有者,也属于享有技艺制成品的所有人。在非遗品牌建设与产业模式探索中,不能仅仅作为加工、生产者,更要参与到品牌建设的各个方面。非遗品牌建设需要传承人的深度参与,品牌建设不能忘记非遗本质。

 

“传+”正是强调传承人及传承人群的主体性地位,真正为其服务,真正活化非遗技艺本体及其制成品,为非遗永续发展提供力量。

 

非遗的传播形象,从“后继无人”“工序复杂”到今天,应该回归审美本质。让文化遗产重回现场。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概念,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李媛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