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苏东坡处理公共危机的典范之作
编辑: 张旭 | 时间: 2020-08-25 08:59:03 | 来源: 北京日报 |
诗人苏东坡曾经长期担任地方官,为政期间善于处理公共危机且成就斐然,既为贫苦百姓消除了祸患,又为宋朝建立了功业,赢得了良好口碑和传世名声。
苏东坡在密州担任知州时,曾亲自指挥并率领当地大小官员参加捕捉蝗虫的活动,有效控制了给众多农户带来严重危害的蝗灾。在颍州担任知州时,针对夏季水灾不断、秋季旱灾连绵、冬季雪灾接踵的不利局面,苏东坡体察民情、赈济救灾、兴修水利、抓捕盗贼,同时接连上书朝廷,乞请减免灾民赋税,发放救灾钱粮,保一方百姓祥和与平安。在颍州期间,苏东坡详考地形,搜集数据,征询民意,反复论证,起草了《申省论开八丈沟利状二首》《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并上奏宋哲宗,最终阻止了劳民伤财的开八丈沟这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巨大工程上马。在苏东坡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中,徐州抗洪无疑是他处理公共危机的典范之作。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洪水到达徐州境内;八月二十一日,境内上游的曹村决堤,洪水一泻千里。这次洪水灾害是一件百年不遇的公共危机事件。
由元朝宰相脱脱主编的《宋史·苏轼传》记载了苏东坡徐州抗洪的事迹。文中写道:“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在如此重大的公共危机中,徐州城没有被洪水吞噬,这与苏东坡的智慧、才能、人格有着直接关系。
一是凭借苏东坡恪尽职守的担当精神。面对特大洪水这一重大公共危机,苏东坡没有胆怯、没有退却、没有迟疑,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州之长,更没有懈怠知州的职责,而是勇毅果敢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职业操守和担当精神是战胜公共危机的先决条件。
二是依靠苏东坡迅即果断的行事品格。洪水将至未至之时,苏东坡未雨绸缪,立即组织力量派遣下属,分段负责,包干到人,责任到人,严防死守;劝阻城里一些准备出逃的富人和百姓,并下死令任何人不准出城,擅出城者杀无赦;动员国家禁军3000多人参与抗洪筑堤;制定加固城外堤坝修筑和城墙墙体的规划方案,并组织人力物力迅速予以实施。面对汹涌洪水,苏东坡亲临最危险的城墙地段,从容镇定地指挥军民加厚墙基,加高墙体,在短时间内使防御工程加长至九八七丈,加高至十丈,加宽至两丈。苏东坡经过自家门口而不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洪水围城45天,苏东坡就在堤坝上劳累了45天,直到黄河回归故道,向东在海州附近入海。
三是依仗苏东坡真诚坦率的沟通能力。苏东坡发动徐州城内的居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抗洪救灾。动员出逃的富人进城回家并告诉他们:“只要我苏东坡在,绝不会让洪水进入徐州城。”苏东坡动用朝廷禁军参与抗洪时说道,现在洪水即将冲毁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你们是武卫营我无权调动,但是希望你们帮助我共同抗击洪水。武卫营头领立即回答,徐州危在旦夕,虽然没有朝廷的命令,现在也不能顾及太多,苏大人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我们禁军理应出力,共保城池。于是徐州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洪水。洪灾结束之后,苏东坡又争取朝廷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固徐州堤坝和城墙,以防范今后更大洪水。
苏东坡徐州抗洪事迹充分说明其遇事不慌、遇难不惧、遇险不惊、遇危不乱,在紧急关头能够冷静镇定地处理公共危机;有力表明苏东坡秉持以民为本、心系苍生、情牵民胞、与民共甘苦同生死的人本主义情怀。苏东坡处理公共危机的态度、操守和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闻推荐
- 中方决定对7家美国军工企业及高级管理人员采取反制措施2024-12-27
- 当“台湾腔”遇上“东北话”2024-12-27
- 规则对接带来发展新机遇——港澳青年湾区执业融入发展大局2024-12-27
- “时间”刻度里的20242024-12-27
- 坚实的步伐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2024-12-27
- 商务部:对原产于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和美国的进口正丁醇继续征收反倾销税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