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麦吉机器一家的搬迁新生活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20-08-18 15:11:24 | 来源: 央视网 |
央视网消息: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脱贫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从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城眺望,孙水河畔,凉山州已经建成的第二大易地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隔河而立,如今它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名字——彝欣社区。
对于社区居民麦吉机器和孙吞底莫两口子来说,“挪穷窝”只是一个开始,自从入住彝欣社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快进键,拔掉穷根后的好日子,近在眼前。
麦吉机器,喜德县华联综合批发超市的新老板,妻子孙吞底莫,妇联“树新风 助脱贫”彝绣培训班新学员。自从去年底搬到新家,从前的生活节奏就改变了,两人现在都成了大忙人,甚至时间都要协调着来。
回想去年刚听说要搬家,那时的麦吉机器还是有很多顾虑的。
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居民 麦吉机器:觉得搬过去以后,后期的生活方面不知道怎么办,生活来源方面不知道(会怎样),无依无靠。在这边没有什么土地,就是担心这个,(大家)都是担心这个。
麦吉机器一家原来生活在喜德县米市镇米市村,地处高山,交通落后,由于没有像样的支撑产业,整个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了退出贫困、更好地生活,县里将这些贫困群众 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麦吉机器一家搬进了喜德县最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彝欣社区。
这里安置有13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来的老乡,他们组成了一个社区大家庭。而社区的名字“彝欣”,正是寓意欣欣向荣、致富奔小康。
搬进彝欣社区 开启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麦吉机器家里五口人,分到的是一套10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房子,自己只需要出一万块钱。
在搬新家前,麦吉机器又拿出了两万块进行了精装修,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希望给家人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
搬家后不久,一家人还专门到县城的影楼,拍了第一张全家福。一家人的幸福感,满满写在了脸上。
在家门口创业 足不出户实现增收
新房有了,还要有收入。过去这里的人很多都选择出门打工。而今,有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很多人都想在家门口就业。喜德县的就业培训班一个个开班了,彝绣、砖工、焊工、水电工、种养殖技术。学员学成后,社区会组织帮扶单位联合多家企业,来到社区举办招聘会,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增收。
想自己创业的,可以到社区去看看,因为商铺已经开始招租了。贫困户不仅可以优先申报承租,前三个月还能免租。就在3月底,麦吉机器承租的超市顺利开张了。
总台央视记者 杨妮:我们来看麦吉机器家的这个超市,规模还挺大,几个货架上都满满当当的全部都摆满了商品。有食品饮料,还有牛奶,不同品牌的牛奶和酸奶都有,包括这里还有面条、豆奶粉,还有一些做饭要用到的调料和油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生活用品和平时的洗漱用品。
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居民 麦吉机器:一天能卖两三千块钱,(比外出务工)收入稍微少一点,但在家里,能照顾孩子,能看顾老人,这个方面就是好的。
教育和医疗等社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住上好房子,有了好工作,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就是孩子要上好学。
就在彝欣社区一桥之隔,一所能容纳2500人的欣欣小学、和容纳3500人的向荣中学主体已经建成,预计9月秋季开学就可以使用了。学校建有教学楼、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以及包含了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的操场。
一所可以容纳600人的配套幼儿园也接近完工。到那时,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总台央视记者 杨妮:在彝欣社区,还有综合医疗服务中心,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看病和取药,常见病不出社区就能够治疗。还有远程会诊点,可以实现和2000多家医院的专家线上会诊。
文化室、日间照料中心、幼儿游乐中心、电影放映中心、文化广场、电子商务服务点,各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社区配套设施,也将丰富居民们的精神生活。搬到社区的老乡们说,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好日子。
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居民 马海伍呷:以前住的房子是土房子,现在有楼房住,好了。现在这里条件什么都好,买什么东西都方便了,吃药也方便,交通什么都方便了。
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居民 阿的伍果:舒服!条件也方便,住着舒服,房子都好漂亮。
在喜德县,超过25000人搬离了曾经贫穷的山村,搬进了新居。如今在喜德县,一个个彝家新寨星罗棋布,一个个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一条条硬化公路盘山而建,人背马驮的出行彻底成了历史;高山蔬菜、中药材种植基地、高山生态畜牧养殖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壮大,百姓分红收益稳中有增,大山深处的百姓,正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央视短评】
小康在哪里?小康在搬迁群众的新生活里。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帮困难群众搬出闭塞的大山,不仅是汉族,很多搬迁群众是少数民族。在寻找小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在最大限度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为搬迁群众开辟致富路。像彝族的彝绣、赫哲族的鱼皮画等,都在与现代经济的融合中,焕发了新活力。能够在使用中传承,传统的也就成了现代的。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小康生活,每一种美都不能丢。
相关新闻
- 2020-08-17雨鞋下岗了 元古堆脱贫了
- 2020-08-17“歪果仁”眼里的中国小康什么样?跟着这位巴基斯坦小伙来看看
- 2020-08-07科技助力绿色发展 草原经济呈现新景象
- 2020-08-06全部脱贫,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