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浩荡暂徘徊!浅谈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城市交流

1987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长达38 年之久的海峡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进入开放交流新时期。这其中,两岸城市交流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沟通联系的主要机制之一,发挥了重要的领航作用。

 

从1987年至2020年的数十年间,两岸城市交流几经波折。从探索前行,到走亲走近,在政策引导之下,两岸城市不断挖掘民间潜力,释放民众活力,让越来越多的行业和基层民众参与到两岸互动当中,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2008年开始,两岸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不断加强政治互信,共同推动城市交流活动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各城市、各行业、各层级交流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密集涌现。彼时,即便一部分由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如高雄市、澎湖县等,均参与到两岸城市交流热潮之中。

 

不过这一情况,在2016年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即遭遇“寒流”。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单方面破坏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让两岸城市交流活动遇冷收缩。甚至一些如重庆市与桃园市定期举办的“桃渝大都会论坛”、由高雄市举办的“2016全球港湾城市论坛”等既定活动,也因此受阻。

 

这一时期,两岸城市交流活动在整体数量上虽然出现下降,但并非全部停摆。在部分承认“九二共识”的蓝营县市长执政地区,两岸城市交流仍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如2016年9月,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就曾会见“蓝八团”(由8位泛蓝县市首长组成),并提出多项特别措施,强化两岸城市交流合作。

 

通过解读正反两方面案例可以看出,大陆方面对两岸城市交流所秉持的积极开放态度是清晰明确、一以贯之的,但同样明确的还有开展交流活动的前提,即对两岸关系性质和两岸城市交流性质有正确认知。在此基础上,大陆方面欢迎台湾更多县市参加两岸交流合作,共同为两岸同胞福祉打拼,增进两岸民众福祉,共享互利合作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进党当局实行“渐进台独”和“隐形台独”政策,阻挠两岸融合发展,两岸城市交流活动逐步走下“庙堂”,转而在民间热烈起来。一些致力于促进两岸融合的民间团体成为两岸城市交流的主要践行者之一。民间团体通过举办更加“接地气”的软性活动,让两岸普通市民也能参与其中,丰富了两岸城市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即将于7月22日举办的“2020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也是当前两岸城市交流的亮点之一。有媒体将该论坛的继续举办称为“柯文哲模式”,事实上,不必过分强调某一政治人物个人或某一政党,两岸开展城市交流活动的前提是极具包容性的,只要对两岸关系性质和两岸城市交流性质具备正确认知,就可携起手来,共创双赢新局。两岸城市交流没有固定模式,不必拘泥形式、照搬照抄,要注入更多智慧和创意,才能让双方交流更多元、更深入、更有成效。

 

民进党当局是横亘在两岸城市交流大潮中的一段朽木,其背离台湾人民利益福祉、升高两岸对立情绪、破坏两岸融合发展前景的所作所为,或一时“得志”,却终将受到历史惩罚。两岸城市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更能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有利条件。继“春江浩荡暂徘徊”之后,两岸城市交流必将“又踏层峰望眼开”。(大力)

标签:反独促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