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就是外界对中国了解不够,以至于产生一些误解甚至曲解。同样,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政策等充满好奇,却也难于理解。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提出,历史、文化和哲学的考量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换句话说,人们透过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三个维度,或许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发展奇迹和内政外交。

 

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多次指出,“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强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在此理念上形成了一系列务实灵活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1978年,中国的GDP低于0.15万亿美元,去年这一数字约为13.6万亿美元。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固然有多个因素在发挥作用,但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文化传统,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理念、执政理念,毫无疑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如此重视对贫困人口的脱贫帮扶工作并取得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近8亿中国人从此摆脱了贫困。美国公关公司爱德曼最新发布的“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达到86%,居全球首位。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历史传统中“本固邦宁”的正确性。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正确义利观。新型国际关系之“新”,在于“合作共赢”这个核心理念,它倡导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享,摒弃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做法。

 

合作共赢的理念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新中国的外交实践,比如中国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道德要求等。这些理念与基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西方政治哲学有着明显不同。

 

西方国际关系偏重“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等原则。中国提出正确义利观则与此不同,它更强调人们应该重义轻利、义利平衡。23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就主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对中国最近五年大力倡导和推动的“一带一路”,有些人认为这挑战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持这种想法的人很狭隘。“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根源。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今日中国倡导合作共赢,文化在数千年中一脉相承。在全球化时代,贫困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后,获得了发展经验、积累了经济实力、实现了科技进步,并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成果、交流智慧、共同发展。

 

据国际信用保险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19年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国际贸易额将增加1170亿美元,为全球贸易增长贡献0.3%,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0.1%。考虑到今年全球经济放缓这一背景,这一贡献尤为突出。

 

在达沃斯的演讲中,王岐山指出,中国已经走上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时代要求的正确道路,还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让人想起桥水基金创始人、华尔街传奇人物达里奥本月初撰写的《回顾中国40年改革路》一文。在他看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表述可以用来概括中国的制度,它是经过大规模且有效的改革所得出的结果,它使中国社会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而且使中国的经济变得更加自由。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一支庞大船队下西洋时,当时中国在造船技术、航海能力和军事力量方面都被认为是世界领先的,但是中国从来没有殖民过任何国家。王岐山说,“昨天今天明天紧密相连,要了解中国的现实,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预见中国的未来。”(国际锐评评论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