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梁珂岩摄)

 

海峡飞虹消息(记者 乔全兴):在中国航天人看来,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即将过去的2018年,中国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主动开放资源,提供平台,搭载了沙特、瑞典、德国、荷兰等国的科学载荷,共同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并于年底前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应国际组织的请求,风云二号H星进行了轨道调整,为更多国家提供气象服务;中国还与法国开展了海洋卫星方面的合作,中意航天合作成果也体现在“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中。2018年,中国航天对外开放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国际合作也越来越丰富。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中继星“鹊桥”开展通信中继和科学技术试验(模拟图 )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中继星“鹊桥”开展通信中继和科学技术试验(模拟图)

 

在国际航天合作中,中国主动开放资源、提供平台。即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已于12月8日凌晨成功发射,它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旅程。过去60年里,人类已发射百余个月球探测器,但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在月球背面着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说,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尚属国际空白,这一探测有利于增进人类对宇宙未知奥秘的认知,“月球背面人类从来没去过,现在我们中国人争取能够走到这一步,到现场去考察。月球背面有很多我们人类还未知的一些情况或者地形地貌,或者其他一些物质,我们必须到现场去看。这对我们人类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 来源: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 来源:国家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嫦娥四号任务共搭载4台国际载荷:荷兰、沙特研制的相关仪器搭载在能够搭建地月信息联通“天桥”的“鹊桥”中继星任务中;德国、瑞典的科研载荷搭载在嫦娥四号探测器上。中国国家国防科工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的朋友共同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中,我们主动开放资源,提供平台,搭载了沙特阿拉伯、瑞典、德国、荷兰等国提供的科学载荷,共同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必将为国际空间科学探测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法国驻华大使参观中法海洋卫星(图片提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中法双方通力合作(图片提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中法海洋卫星全景(图片提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的卫星也正为全球提供着资料与服务。中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已于11月部署完成,于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北斗三号系统不仅覆盖范围扩展至全球,性能也实现显著提升。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短报文服务基础上,我们(北斗三号卫星)的服务容量提升10倍,用户机发射功率可以降低10倍,这样短报文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用户终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方便。”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正在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6月发射的风云二号H星,应国际组织的请求,在轨测试完成后,进行了轨道调整,定点于东经79度赤道上空,有效覆盖中国全境、“一带一路”国家、印度洋和大多数非洲国家,可以为更多国家提供气象服务。中国国家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说:“原定计划这颗星是定在(东经)86.5度,现在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对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经过我们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做了一个卫星轨道位置调整的部署,往西移动7.5度,覆盖区整个就往西偏移,基本把欧洲的大部分都盖住了,包括非洲、中东这一片全都盖住了。这样首先是对我们国家自己的气象预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使我们有更大范围的气象数据都能获取,同时,带来的更大好处就是为更多国家提供(气象)服务。”

 

作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发起国和东道国,中国目前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提供了22万幅卫星图像,广泛用于各成员的灾害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估、自然资源和农业产量评估等各个方面。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11月19日02时07分,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梁珂岩 摄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2018年2月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一年里,中国还与法国、意大利、巴西等多国开展多领域卫星合作。

 

10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是中法联合研制的首颗卫星,其获得的数据将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共享。这将拓展两国在航天技术、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合作。法方卫星项目经理卡斯提安表示,这是一次共赢的合作,“我想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达成了一致,我们双方在彼此学习的过程中会修正自己的一些习惯和做法。比如说法方可能认为中方在某些方面的习惯和标准更有优势,那么我们会修正我们自己的做法;同样中方的同事也是如此,如果认为法方的想法更有优势,那么中方也会依此做出相应的调整。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一次共赢的合作,经过这次合作,彼此都会变得更加‘富有’。”

 

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月发射的“张衡一号”卫星,是中国全新研制的科学试验卫星,搭载了意大利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测器等相关载荷,可开展全球7级、中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为地震机理研究等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意大利航天局局长罗贝托·巴蒂斯通认为,“张衡一号”的成功发射将中意航天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颗卫星的发射将中意(在该领域的)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特别是使中意两国的相关科研人员进入到了这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使我们两国在这个重要领域最优先获得最新的第一手数据。我想等到第二颗、第三颗卫星升空组成一个卫星网络群,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持续研究时,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的潜力还会更加强大。所以我相信,未来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中外航天合作历史悠久。仅中国和巴西地球资源卫星的合作就历经30年。双方联合研制了6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两国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和防灾减灾等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两国还联合为拉美、非洲、东盟等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50余万景遥感卫星数据。对于中国与巴西的航天合作,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女士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和巴西的航天合作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中国和巴西将会成为仙台减轻灾难风险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们目前现有的合作,我们将会增加更多的项目,比如说我们会把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加入我们的合作,希望能够去实现空间研究、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来支持仙台减轻灾难风险框架目标的实现。”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张衡一号卫星 资料图片

 

中国航天扩大开放共享与国际合作 助力多国实现“航天梦”

 

2018年6月5日21时07分,风云二号H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间,中国航天的不断发展,还帮助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白俄罗斯等国实现了“航天梦”。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执行外国卫星发射任务30多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师晓印说:“中国航天市场进一步拓展到欧洲、亚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业发射承揽方式进一步拓展为整星出口、整星交付、搭载发射等多种方式并存,现已成功帮助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国圆了自己的‘航天梦’。”

 

国际权威卫星市场咨询和分析机构——欧洲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帕科姆-雷维,不仅为中国航天发展的速度、国际合作的广度点赞,更为中国航天国际合作的深远影响而感叹,“我认为中国航天产业发展非常快,科技创新和发射卫星数量、卫星行业生态系统发展迅猛。另外,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很多国家宇航局有很多合作,国际化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中国年青一代对航空航天产业的关注和潜力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