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两岸交流推手的坚持
编辑: 王瑞颖 | 时间: 2018-12-14 11:09:55 | 来源: 中新社 |
7本(张)台胞证、到大陆300多次、促成逾万名两岸少年交流……两岸和平小天使活动创办人、台湾中华企划人协会理事长翁林澄已投身两岸交流近30年。
他还保留着1988年5月31日第一次“登陆”时的登机牌、外汇兑换券、与烧饼摊的合影,“那时北京的自行车特别多,汽车很少。民众的衣服大多是灰、蓝色的,就我穿着红色T恤,大家对台湾同胞都很好奇,也非常友善。”
到北京的第二天刚好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翁林澄在路上碰到了许多小朋友,原为国际青年商会会员的他曾在家里接待过来自韩国、日本等地的儿童。机缘巧合下,翁林澄思考着为分隔40年的两岸民众,特别是“下一代”做些什么。
1991年,时任中华企划人协会秘书长的翁林澄与北京中国儿童活动中心等签署备忘录,为两岸和平小天使活动拉开序幕。次年,146名台湾的少年儿童前往北京,与当地小朋友一起游长城、竞才艺。一个多月后,33名大陆小朋友入住台北等地的“接待家庭”。此后20多年的小天使交流活动中,翁林澄“一直在现场”,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推手之一。
大陆改革开放之初,陆续有一些台胞勇敢冲破重重障碍到大陆,开辟两岸交流新路;随着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至今两岸交流合作已成康庄大道。大陆改革开放与两岸交流合作成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也是在1988年,在台中后里区眷村长大的宋东文首次回祖籍地陕西探亲,次年还参加了全国台联举办的青年夏令营,到访北京、云南等地。频繁的大陆行促使他在1996年成立夏潮基金会,开展两岸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立志“让两岸更贴近一点”。
宋东文认为,“互相认识”与“增进彼此理解”是两岸交流的重点。夏潮基金会一直抱持“两岸双向交流”的理念,作家团、青年交流都一样,有来有往,落地接待。
出生于1983年的台湾青年陈长风,已是两岸交流中的“老人”。从2005年以团员身份第一次“登陆”,到2012年接任台湾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理事长,他从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参与者逐步成长为组织者、推动者。
陈长风感受到,近些年来,两岸交流的思路越来越开放,前沿科技、乡镇文化等都成为了交流内容,这些有利于台湾青年更直观认识大陆。
促成台湾青年到大陆实习的过程中,让陈长风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在台湾发展遇到瓶颈的青年人在大陆企业实习转正后很快进入管理层,离台不到3年、26岁的她年薪涨了四倍。这个例子也激励了不少认识她的人到大陆发展。
陈长风告诉记者,“我本身就曾从两岸交流中受惠,很开心能为台湾青年认识大陆提供力所能及的微小帮助,也很高兴看到两岸小伙伴在交流中缔结友谊,甚至后来喜结连理。”
40年的大陆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令台胞印象深刻;也促进两岸交流合作重塑了基础,样态也发生质变。
12月的北京寒风瑟瑟,翁林澄还在为两岸交流奔走。他说,北京早已不是灰蓝为主、色调单一的城市,年轻人穿着时髦,高楼林立。在两岸间行走30年,除了亲眼看到环境的改变,对大陆人素质、能力的提升更是印象深刻,现在的年轻一代拥有进取向上的品格。
他感叹,很高兴结交了大陆各地的朋友,交流这条路还会继续走下去,希望创造机会让两岸青少年朋友展现才艺,也希望让更多台湾偏乡的小朋友能够接触、接纳不同文化,把心胸、视野打开。
宋东文告诉记者,从最近的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可以看出,民众渴望改善经济,不喜欢用意识形态进行两岸对抗,这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40年、两岸交流30多年的成果。大陆快速发展,很欣慰看到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有兴趣到大陆就学、就业。他也会继续为推进两岸交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做了就有意义。
陈长风也说,做两岸交流工作虽然累却快乐,在如今两岸交流已相对频繁的情况下,如何促成更深、更广、更有感的交流,是下一步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记者 郑巧)
相关新闻
- 2018-12-14中国40年减贫7亿人
- 2018-12-1390后台青对话台商陈嘉雄:如果我家也来云南种茶,要怎么做?
- 2018-12-13“一辈子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大陆台商的改革开放记忆
- 2018-12-13看“跑出来”的中国速度!日行千里不是梦!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