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圆满完成48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aef1454-364e-4905-8e75-f25b97b9c222

 

图为“大洋一号”即将靠港(宁晶 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e3e9d90-b7fe-4e27-b73f-6ab7859470a3

 

图为“大洋一号”科考人员(宁晶 摄)

 

记者日前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9月16日,执行中国大洋48航次任务的“大洋一号”船靠港舟山补给,并进行第一、二航段交接。本航段实际海上作业48天,航行近6000海里。

 

据了解,本航段取得了5项主要进展和成果:

 

完成了“海龙III”ROV的试验性应用。“海龙III”在西北太平洋苏达海山成功实施了5个潜次,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6.53kg,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观测到生物个体1280余项。结果表明,“海龙III”ROV具备在全球深海海底开展常规科学调查的条件和能力。

 

完成了“海龙11000”ROV的6000米级试验。“海龙11000”最大潜深5630米,完成了七功能机械手释放标识物,水下作业时间长达13小时。试验过程潜器状态稳定,功能正常,具备了后续开展6000米以浅试验性应用的条件。

 

分析了苏达海山的地质特征。通过多波束、地质取样等分析了苏达海山的基本地质特征:其属于尖顶海山,山顶以岩石和结壳为主,几乎没有沉积物覆盖;北侧山坡碳酸盐补偿深度约4500米左右;在北侧山坡的表层的钙质软泥中发现了1.8Ma已经灭绝的盘星石(discoaster)。

 

调查了海山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初步发现苏达海山山顶至山麓巨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有明显差异;在海山西北侧山脊上发现了较大面积的海绵场和珊瑚林。

 

完成海面漂浮垃圾、海鸟分布等综合观测。通过观测发现,在中、日、韩三国附近,漂浮垃圾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漂浮垃圾密度呈现出由沿岸向大洋逐渐降低的趋势。

 

此外,本航段22条样线共记录鸟类200余只,定点观测记录海鸟100余只,可明确鉴定的种类为15种,约占本海区远洋性鸟类的25%。(央视记者郑天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