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在港举行 聚焦创新发展与金融服务便利化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301

8月29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

 

中央广电总台海峡飞虹报道(驻香港记者刘志敏)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更好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促进区内金融合作及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高峰论坛”29日在香港举行。论坛以“创新发展与金融服务便利化”为主题,围绕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及应用、跨境金融合作及金融服务便利化等相关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探讨新商机。

 

本次论坛由香港中国企业协会,香港中资银行业协会及中国银行(香港)联合举办。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四清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金融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产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用金融的力量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具体而言,陈四清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的四大方向:“第一,做大产业金融。依托大湾区发达的直接、间接融资市场,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提供针对性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支持其做大做强。第二,做强科技金融。加快建设世界级的科技资本市场,合作构建国际化、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科技融资创新力度,推动创投基金等多元化金融服务。第三,做优民生金融。重点满足粤港澳三地居民在大湾区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第四,做好特色金融。大湾区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在发展金融业方面可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本次论坛中发表了主旨演讲,她表示,大湾区绝对具备条件和潜力,成为落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推手。林郑月娥强调,大湾区的金融实力不容忽视:在银行方面,粤港澳三地银行的银行存款总额达4.1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额的16%;在保险方面,三地保险保费收入约116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额的四分之一;至于证券业,香港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的总市值超过7.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事实上,全国7个在50大全球金融中心榜上有名的城市,有3个都位于大湾区之内。

 

对于如何整合大湾区的金融优势并发挥作用,林郑月娥指出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主要湾区的成功经验,对此,她也具体提出了四个实践方向:“第一,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流动,便利居民穿梭三地。第二,确立香港的金融优势,支持区内实体经济发展。第三,集中引领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四,打造大湾区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在嘉宾演讲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欧阳卫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徐泽、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就大湾区建设以及金融合作发展,各自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金融业优势明显,特别是香港金融业国际化水平高,这是大湾区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王一鸣表示,随着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创新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粤港澳金融合作的创新不断深化,大批港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到广东设立分支机构,粤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不断发展,深港通业务运作整体平稳有序,交易日趋活跃。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应当抓住有利时机,扩大金融市场要素的双向开放和流通,加快建设引领泛珠三角、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金融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