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蓄意对抗大陆的企图无法逞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26036

蔡英文 合成图

 

6月25日,蔡英文接受法新社采访时,妄称两岸关系是大陆与“民主世界”的对抗,公开叫嚣国际社会与台湾联手“防御大陆的扩张主义目标”,保卫各国与地区共有的“自由价值”。同日,蔡英文出席“台湾民主基金”活动时又称,“国际上‘志同道合’的国家与地区应团结合作,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政治或军事压迫,并‘捍卫’我们珍视的价值”。此前,蔡英文在会见多名美国政要时称,将持续和美国以及“理念相近”的国家合作,“协力捍卫共享的价值及共同的利益”,并盼台美双方在“与台湾关系法”及“六项保证”的架构和承诺下持续深化各项合作关系。台“外交部”还谋求与美国磋商“国防”合作及参与“印太战略”,“国防部”也妄图参加环太平洋军事演习。

 

公开叫嚣国际社会特别是迎合美国“印太战略”“围堵中国”,是布基纳法索宣布和台湾“断交”后,蔡英文对大陆展现强硬姿态的延续,表明蔡英文正撕掉所谓“维持现状”的伪装,公开走向与大陆“全面对抗”阶段。

 

蔡英文蓄意升高两岸对立算计重重

 

第一,将赌注放在美国身上。日前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再加上美国国会“挺台”动作频频,美国用台湾问题牵制大陆的战略意图日益明显。蔡英文抓住这一“时机”,幻想美国能够为“台独”而战,为对抗大陆不惜甘做美国的“棋子”。

 

第二,试图把台湾变成国际社会的“战略利益”。近年来,大陆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日益深化。蔡英文将大陆参与全球治理污蔑搞“扩张主义”、危及所谓“自由民主”,是妄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以及将大陆参与全球治理扭曲为挑战国际社会,让国际社会助其对抗大陆。

 

第三,转移执政不力矛盾。蔡当局执政两年多来,在岛内大搞“转型正义”、“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婚姻平权等荒唐施政,方向感和步调大乱,不仅没有解决岛内经济长期低迷状态,反而又造成政党、世代、劳资对立等新的社会问题,施政作为越来越不得民心。蔡当局采取对抗姿态,炒作两岸议题,意在将岛内民众对经济、内政的不满,成功转移甚至转嫁到大陆身上,由此挽救其持续低迷的民调以及赢得年底县市长选举。

 

违背国际大势与两岸潮流的算计注定徒劳

 

第一,“倚美抗中”只会促使大陆提早解决台湾问题。虽然美国国会日前密集通过“挺台”法案,但多停留在纸面上,如“军舰泊台”、“AIT驻军”等均未落实。美国的所谓“挺台”动作,充其量是在开展中美贸易战、推进“印太战略”中提高与大陆对抗的筹码,并无心和无力为“台独”而战。殷鉴不远,陈水扁当年寄望美国支持搞“台独”,不仅没有换来美国的支持,还遭到布什政府的多次警告。《中时电子报》社论指出,美中关系或日中关系只会受彼此的国家利益而牵动,不会因台湾因素而改变,更不会为台湾与大陆为敌;如果蔡英文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望于自我想象的国际有利局势,其错误的战略选择将把台湾一步步带向两岸动荡、经济紧缩的泥沼。中美关系的大局不会因台湾因素而改变,美国更不会为台湾与大陆为敌。在大陆实力今非昔比的新情势下,美国过多介入台湾问题,只会促使大陆提早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煽动国际社会对抗大陆无法获得认同。随着对两岸实力差距的不断拉大,台湾难逃日益边缘化的命运。“邦交国”“断交”、航空公司改标,以及近来包括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在内的西方国家愿意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加强与大陆合作等,都表明一中原则在国际社会更加巩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道路日益认同。《联合报》社论指出,在特朗普大肆搞民粹驱离难民,又在全球煽风点火恣意破坏贸易及环境秩序,粗暴对待盟国的情况下,要把“围堵中国”与“民主同盟”画上等号很不明智;21世纪都已经过了18年,蔡英文还在诉求西方国家联手“围堵”中国,足见她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的思维,缺乏与时俱进的策略。蔡当局妄图煽动国际社会“对抗”大陆违背国际大势。

 

第三,转移执政矛盾无法挽救支持度。如今大陆牢牢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最大利益。“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最新民调显示,台湾成年人中对大陆的好感度增加4.4个百分点,并超过“反感度”。蔡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恶化,中南部农渔产品无法销往大陆,观光相关产业都成重灾区,重击百姓生计。近期岛内多家民调均显示,蔡英文和赖清德的支持度持续低迷,民众对民进党的好感也持续下滑。特别是作为民进党铁票仓的南部地区的选民已经喊出“民进党不倒,台湾不会好”的口号,表明蔡英文的执政日益不得民心,仅靠玩弄政治伎俩而不切实解决台湾民众面临的问题,对于挽救支持度无济于事。

 

总之,蔡英文撕去“维持现状”的伪装,借助迎合美国和煽动国际社会“围堵中国”蓄意升高两岸对立,严重违背了国际社会发展大势和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注定徒劳无功。(作者 徐晓全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