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单制度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护航:如何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8-06-19 10:35:06 | 来源: 人民网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理念,理应深深浸入民族血液,守护民族精神。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诚信建设的重要载体,就在近一段时间,其正在快速成为多方关注的舆论热词。
仅在今年6月份以来,先后就有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以不同形式郑重提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话题。短时间内,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等众多新闻媒体对相关会议及事件进行了广泛传播,掀起了一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舆论高潮。
6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这一提法将颇具贬义色彩的黑名单作为一项制度明确加以强调,必将更加有利于增强黑名单的舆论震慑力,更加有利于提升各方面打击失信的舆论底气,更加有利于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护航。
主动公开黑名单成打击失信利器
近年来,黑名单这个听起来有点刺耳的词汇正日益走进公众视野。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今年前五个月中,全网标题中含有黑名单一词的网络新闻资讯超过6万篇,涉及金融、司法、行政、税务、交通、环保、价格、学术、科技、网络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的地方还将拒不赡养老人等社会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既进一步扩大了失信惩戒领域,同时也有利于引导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铁路总公司、民航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三个信用惩戒文件,扩大了限制乘坐火车、飞机的失信人范围,这是推动完善多部门联合惩戒失信机制的一项重要政策。6月1日,首批限制乘坐火车、飞机严重失信人名单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其中,8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很有典型意义,饱受舆论质疑的贾跃亭如今身居美国,正远离债主的追讨,将其列入黑名单更多显示的是失信警示效应。
黑名单制度的要害在公开公示。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失信人不仅将面临诸多经济惩戒,更重要的是还将以并不光彩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承受无处不在的舆论压力。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10月至今年5月,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059万例,受黑名单公示震慑,246万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
权威渠道曝光失信黑名单传播力有限
黑名单公示渠道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公示的震慑力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贴在墙上、送到家里甚至锁在抽屉里的所谓公示自然难以发挥作用,传统的纸媒公示也往往因为受众范围的局限而削弱了广而告之的舆论影响力,而网络公示无疑是更具公开性和传播力的有效曝光方式。
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信用中国网站是权威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在网站或者手机上,社会公众可以查询有失信记录和受到多部门联合惩戒的失信黑名单信息。据人民日报报道,自2015年6月1日上线以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上线27类公开公示信息,其中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数量超过7200万。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是查询失信被执行人的权威渠道。该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13日,已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064471例,限制乘坐飞机11909715人次,限制乘坐火车4490994人次,网站显示访问量为63310次。
信用中国网站和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官方网站,早已成为公众获知失信黑名单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其信息公示偏于保守,主动性、传播力和精准度尚显不够,特别是对黑名单所涉主体的舆论震慑力还不够直接,甚至有些长期被公示的黑名单信息可能会沉淀在海量数据库中不为人知。
创新黑名单曝光方式精准打击失信人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积极主动推动黑名单信息的精准曝光,促使当事人在舆论压力下主动履行法定义务和法院判决文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受到舆论的认可和支持。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曝光失信黑名单,特别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所拥有的移动定位功能,通过微博、微信、网络新媒体等投放失信黑名单信息,更为精准、有力、高效,对失信人具有更为直接的舆论威慑力。
据媒体报道,2017年11月和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法院先后两次运用微信朋友圈广告曝光48名“老赖”,引发当地网民的大量阅读和转发,舆论反响强烈。多名长期销声匿迹、不见踪影的失信人,迫于微信朋友圈曝光的压力,与法院、申请执行人取得联系,主动履行判决义务或制订还款计划。
今年4月25日,河南省高院宣布,在全省法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失信联合惩戒暨集中曝光“老赖”宣传活动,并在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精准推送失信名单。5月,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在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曝光台后,再次通过微信平台提供的朋友圈广告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并通过地理位置、人口属性等条件,锁定失信被执行人周边人群予以定向推送,实现精准曝光。
此外,定制彩铃、室外大屏、影院银幕、公交站台、出租车LED屏等新型传播媒介,也成为各地失信人曝光渠道的重要候选项。
互联网行业黑名单制度建设亟待推进
近年来,电商、新媒体、社交平台、公益、婚恋、求职等相关网络主体违法失信事件多发频发,并造成恶劣的社会舆论影响,已经成为破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灾区,亟待大力推进相关黑名单制度建设。
今年6月11日,针对近期一些电商平台的“涉黄涉暴”现象,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一件有着巨大公共利益的事务上,各大电商平台应当放弃一些门户之见,在“扫黄打非”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及其共享方面进行充分合作,建立全行业“扫黄打非”黑名单与数据库。
长期以来,一些电商从业者在多个平台从事违法违规操作,在某一平台“风声紧”时就转移到其他平台,平台间的门户之见给打击工作带来困扰。建立行业黑名单,实现黑名单信息共享,无疑是清理害群之马的一项重要举措。
网络“炒信”同样是严重扰乱网络交易秩序的失信行为,也是电商领域的一大毒瘤。据媒体报道,早在2016年10月,为加强对网上“炒信”行为的监管,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滴滴出行等8家企业共同签订了《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炒信”行为将被纳入黑名单严惩。这成为互联网行业黑名单制度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
不仅是电商,新媒体公号运营者跨平台抄袭洗稿,社交媒体用户跨平台发布违法信息,慈善求助者制造虚假资料在不同平台间寻求捐助,征婚者在婚恋网站填报虚假资料,求职者在求职网站发布虚假个人简历等,此类失信人严重扰乱互联网空间秩序,亟待相关方面运用黑名单制度联动打击,共同推进互联网清朗空间建设。
李克强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尤其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公开曝光、坚决整治,让失信者在全社会寸步难行。黑名单该向社会公开的必须公开,该信息共享的必须共享,否则既是对广大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诚实守信者的不负责任”。
互联网行业黑名单制度建设,正是要公开曝光那些投机取巧、违法违规的网络主体,让其因失信行为而无法在互联网立足,这是对广大网民负责,也是对诚实守信者负责。(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胡永明)
相关新闻
- 2018-06-12切实做好中央调剂基金筹集拨付管理等工作 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 2018-06-01习近平回信勉励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
- 2018-05-15国际劳工组织:绿色经济将为全球创造就业机会
- 2018-05-11中日签署社会保障协定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