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陆听障儿童搭一座“彩虹桥”——记台湾“妈妈”李绍华

她曾是一名职场白领,现在选择做一名志愿者,成为近30个大陆听障孩子的“妈妈”,她就是来自台湾的李绍华。在北京通州区,李绍华创立了“彩虹天使咖啡屋”,凝聚社会各界爱心,为听障儿童提供帮助。

 

从小在高雄长大的李绍华,是台湾中山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从事基金工作10年,握有美国财务分析师执照。7年前,她随丈夫来到北京定居,“意外”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带孩子过程中,李绍华成立了一个公益剧场,自己当导演,编排儿童节目,在周边学校等地进行公益演出。这本是带孩子一起玩耍的事情,却因一次演出发生了变化。

 

2016年暑假,李绍华一行来到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天云聋儿康复中心表演。“演出结束后,校长问我能否留下来,教教那些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演出音乐剧?”李绍华回忆说,当时她也希望用音乐剧为听障孩子的康复提供帮助,便答应下来。

 

不久,天云听障学校搬到六环边上的通州校区。“新的地方要有新的希望,学校教室变得又大又新,正好适合举办新的活动来激励孩子。”李绍华说。

 

北京天云聋儿康复中心校长全贵云说,音乐剧圆了听障孩子们的“主角梦”,但比听力康复更艰难的,是让大龄孩子们掌握职业技能,从而能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绍华借鉴了台湾经验。“台湾有‘喜憨儿烘焙坊’,我们也可以有‘听障儿咖啡屋’。”李绍华重新拾起大学知识,写好企划书。她把咖啡屋描绘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高兴得直拍手。

 

然而,梦想变为现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李绍华拿着企划书一家一家找投资,全部吃了闭门羹。“那时内心的焦虑和压力很大,也曾想过放弃,但一回到学校,看到孩子们满是期待的眼神,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终于有一天,来自辽宁的企业家、天云学校长期志愿者王月女士在看完听障孩子们表演的音乐剧后,资助了一笔资金,听障儿咖啡屋得以启动。

 

有了设备、场地,如何培训?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每天早晨,李绍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后,得乘2小时公共交通到达咖啡屋,开始一天的工作。孩子们一个词语听不懂,李绍华就像树懒般拉长音慢慢读;一个动作看不清,她就手把手、一对一教;糕点工艺复杂,她就从相对简单的手工饼干开始教。

 

“教孩子做点心难,没想到卖点心更难。”李绍华说,微店开卖第一个月,她和团队自掏腰包,奔走亲友间寻找订单;开卖第二个月,眼看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平台上出现了第一笔“续命”订单。

 

“上海的郭女士订了1200元的宝贝蛋糕,她留言‘请多给我一些广告单,我想推荐给同事吃’。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要做广告单。”李绍华说着眼中泛起了泪光。

 

李绍华回到咖啡屋告诉孩子们这个“大单”的消息,孩子们听到消息,面面相觑,相互用手比画,突然欢呼鼓掌。孩子们非常在意这个订单,不停有孩子来问李绍华:“我们会不会做不出来?”

 

借助人工耳蜗、助听器等设备,孩子们的听力会得到一定提升,但心理障碍仍需要专门引导。与正常孩子相比,听障孩子融入社会,需要克服的另一个困难是心理障碍。

 

为此,彩虹天使咖啡屋开设了专门的客服电话,由听障孩子们接听。她们还组织了多场现场义卖,让孩子们从劳动中找回自信、融入社会。

 

一年来,彩虹天使咖啡屋组织了12次培训,教近30个听障孩子学会5种糕点的制作方法,订单收入22万元,给孩子们发放奖励金4万元。此外,孩子们还成功接听了近百次客服电话。

 

小学员的妈妈张宝侠说:“糕点培训课程改变了我的孩子,孩子可以理解父母的难处,回家主动做家务;未来希望不只是甜品培训,更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全贵云感慨地说,一些家庭为了帮助孩子康复倾家荡产,而孩子们也希望能自食其力,赡养父母。现在,很多爱心人士会通过平台购买咖啡屋的点心,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奖励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是否可以办一个对外营业的咖啡厅?或者通过一些餐厅把我们的孩子推荐过去?”李绍华说,她将沿着这条爱心之路继续走下去,这个故事永远没有结束。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陈旭季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