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所谓“GDP流向对比表”到底有多荒唐?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8-02-06 10:33:39 | 来源: 人民网 |
近日,一张所谓“联合国发布的中国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在社交媒体流传,引发网友关注。
表格声称由联合国人类发展署报告发布,将中国与美、日、德、英等7国的“GDP流向”进行逐项比较,声称中国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生活等项目在“GDP流向”中的占比分别为2.7%、0.4%、3%、4%和1%,而美日等7国这些项目的占比均显著高于中国。该表还“披露”,中国行政费用在“GDP流向”中的占比高达70%,而其他7国均在10%以下。
然而,表格中的数据真实可靠吗?中国政府真的在“乱花钱”吗?
杜撰概念试图混淆视听
该表格煞有介事地将“联合国人类发展署报告”标注为来源,但对基本概念的混淆和拙劣的数据编造还是令不少网友对其真实性提出了疑问。
首先,并不存在所谓的“联合国人类发展署”。联合国下属机构中有联合国开发计划属和联合国人居署,前者定期发布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和地区报告。
其次,所谓“GDP流向”更是一个杜撰的概念。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这也就是说,GDP是一个产出的概念,不存在“流向”一说。
即使采用经济学理论中的支出法来计算GDP,那么GDP也应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而不是表格中所列的“医疗、教育、行政费用”等项目的总和。
真实数据反映发展成就
报告图表显示,在2010年以后,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开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
事实上,最新一期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对中国在人类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与高度肯定。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中国目前是唯一跻身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
公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连续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倾斜:教育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医疗卫生方面,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2016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4.6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6.2%,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至30%以下,为近二十年来最低水平;文化方面,全国文化事业费每年增速超10%,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770.69亿元;科技方面,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高,2014年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为2.11%,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得出的结论也印证了上述数据所反映的发展成就。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进步在收入与减贫、健康、教育和政治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政策在中国日益得到重视,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政府投入不断加大,社会服务的可及性持续改善,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公平的改革。社会政策正在对促进人类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公”支出兑现只减不增
这张表格之所以引发高度关注,恐怕在于将行政费用与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进行横向比较,试图引导网友得出中国政府行政支出庞大这一结论。
事实上,政府一年的收入与支出都可以通过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查询。政府是否乱花钱,不妨将“三公”经费支出与其他项目支出做横向比较。
去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16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GDP为74.41万亿元,中央本级支出27403.85亿元,其中教育支出1447.7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2686.1亿元;外交支出479.72亿元;国防支出9545.97亿元;公共安全支出1741.91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09.15亿元;债务付息支出3374.45亿元。
与此同时, 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
数据还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逐年下降,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和48.25亿元,反映出“八项规定”出台五年多来落地生根,中央“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承诺得以兑现。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的预算安排对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出了“硬招”,继续按照只减不增的原则, 严格安排“三公”经费预算。而其实施效果也将在今年公布的中央决算报告中得到检验。
【记者手记】
作为长期报道宏观财经的记者,近年来,类似的谣言经常遇到。其往往借用大众熟悉的专业术语炮制似是而非的概念,结合所谓数据、图表营造权威形象,实则意图混淆视听。
例如去年两会前夕,网络盛传“45万亿投资大爆发”“房子又要暴涨”;再如,在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波动较大的2016年,外汇监管部门就跨境资本流动等外汇监管问题辟谣多达18次,市场情绪一再被搅动。现如今回头看,平稳的房价、持续开放的市场已然令当时的谣言无以为继、消失遁形。
一个可喜的观察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盛,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网友们对这些别有用心的谣言的辨识力越来越强,常常自发用事实“打脸”阴谋者,使其越来越失去生存空间。正如有网友在网络问答社区求证“中国GDP流向与发达国家对比表”的真伪时,一位网友幽默地回答道:“(这是)造假也不讲基本法的假图。” (记者章斐然 杨迪)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