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片·寻亲·抽水马桶——一位资深广播工作者的两岸交流记忆
编辑: 白宇坤 | 时间: 2017-11-30 16:15:10 | 来源: 新华社 |
1972年4月7日,这是刻在一块炮弹弹片上的日期。弹片收藏者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高级编辑毕福臣,这些从金门打到厦门小嶝岛的弹片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他珍藏了40多年。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高级编辑毕福臣
1972年,两岸仍处军事对峙状态,厦金地处前线,双方均是“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毕福臣登岛那天正好是单日。“我们下午4点多上岛后,连队指导员就告诉我,赶紧进掩体。没过5分钟,这边就打了两炮。过了不到5分钟,金门也朝这边打了两炮。”事后,指导员送了他两块弹片。
金门
在小嶝岛上,毕福臣看到24个大喇叭叠在一起,每个喇叭都有2米高、1米宽,对着金门方向。金门也有类似的“大喇叭群”对着大陆。“喇叭工作时,面对面说话根本听不见。”毕福臣说。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同时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呼吁尽快实施两岸通邮通航,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参观交流。大陆方面公布的政策让分隔两岸的骨肉至亲看到了团圆的希望,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失散亲人。
由于两岸无法直接通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专门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设立邮政信箱,以便接受台湾听众信件。1980年,《空中之友》节目开播后第15天,就收到台湾来信,其中开列了12人的寻亲名单。台播部派出记者到河南,在当地政府协助下查清了情况,并在节目中予以反馈。
1984至1987年,台播部共为187位台胞找到在大陆的亲人。其中,1987年就有61位。“两岸隔绝40多年,亲人无法见面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毕福臣说,能在那个特殊年代参与为两岸同胞架起心桥的工作,他十分欣慰。
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民意压力宣布开放部分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两岸交流大门终于打开,毕福臣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关于探亲热潮的报道。当时,编辑部派了七八路记者,奔赴粤、闽、鄂、湘、鲁等接待台胞较多的省份采访。
采访中,毕福臣感受到由于长期隔绝,两岸同胞间难免存有隔阂与误解。一次,他接待一位回大陆探亲的台湾海员。两人饭后坐车回电台,沿路很多新修的高层建筑引起了台胞的兴趣。
“这些楼是干什么的?”“这么高的楼有电梯没有?”“我能下去看一下吗?”……一连串的追问,折射出两岸刚恢复交流时台胞渴望了解大陆的心情。梳理了台胞们关心的问题之后,毕福臣归纳出“台湾同胞疑虑250例”,在节目中予以解答。
在接触过的台胞中,毕福臣印象最深的是1979年在浙江省黄岩县采访的王友定。“那时整个黄岩县,没有一栋房子有抽水马桶。他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不习惯现在这个厕所,问能否请政府帮忙建个有卫生间的房子?”
经毕福臣向县领导反映,由县里资助一部分钱,并拨给宅基地,王友定盖起一栋两层小楼,安上了抽水马桶。
现在的黄岩早已高楼遍地,变了模样。毕福臣说,201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对台广播开播60年,特意邀请王友定来京参加活动。“他还记得我帮的这个忙。他说,自己的房子在当地已经落后了。但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他觉得回来定居这一步走得没错。”
黄岩区
作为两岸交流历程的见证者,毕福臣感慨良多。“2000年,我又去了小嶝岛,那里已辟为旅游区了,金门也建了战地观光园。这段历史,两岸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看。听说,小嶝岛还发展成了台湾小商品集散地。”
“两岸一家亲,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祖国大陆一直以耐心和爱心去做台湾同胞的工作。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体现了对台湾同胞的真诚关爱。”毕福臣说,越来越多台胞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中央对台政策的感召力越来越大。
“回顾历史很有意义。我们要不忘过去,正视现实,面对未来,为实现祖国统一尽心尽力。”毕福臣说。(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查文晔)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