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香港共同成长”——面馆主人卢姐27载的坚持与守望
编辑: 母曼晔 | 时间: 2017-11-20 11:13:16 | 来源: 新华社 |
位于香港铜锣湾轩尼诗道及罗素街之间的登龙街为区内著名美食街之一。短短的街巷云集了多家拉面店,多为日本品牌,而在一家专做山西传统刀削面的小店门前,从中午到晚上都有顾客排队光顾,这让它在外国餐厅遍地的登龙街上显得尤为亮眼。
记者近日傍晚走进这家面馆,能容纳数十个座位的店铺已经座无虚席。几乎每位顾客的餐桌上都摆放着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浓郁、由砂锅盛装的汤面,或手擀或刀削或拉面,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咀嚼着,回味着。
“砂锅、中药材、刀削面,是我们店的主打,我把它们称为‘中国三大至宝’。”店老板卢姐正热心招呼着顾客,向人们讲解这其中的门道:砂锅中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同时导热速度慢,可以使肉烂,令汤汁鲜美;广东人喜欢煲汤,在汤中加上各味中药材,用来滋补身体;面条助消化,养胃气,有益健康。
对于面食行业,卢姐一干就是近30年,由原来一个20平方米的小店发展到现在的6家店面,遍及沙田、荃湾、尖东、湾仔等多个区域。
卢姐1965年出生于浙江,1979年随家人到香港生活,此后的10年间都在帮人打工。后来,不甘平庸的她萌生了自己做生意的想法。1989年,她到内地发现山西刀削面在各地很受欢迎,香港却没有这样的传统面馆。她嗅到了商机,于是东拼西凑借了2000元人民币,到内地学做面点,学成后回到香港,开了一家只有3张台的小面馆。
“当时香港没有刀削面和拉面,所以小店一开张,很受欢迎,经常是满满当当。做了几个月后,到食环署领了牌照,这下可以安心做生意了。”卢姐回忆说。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卢姐花费100多万港元到中环租了一家店面,不料防水工程没做好,刚开业没多久就出现漏水情况,并严重影响到附近商户,还差点打起官司来。后来,她用了两年时间才将附近商户店铺修缮如初。
考虑到地租和员工工资问题,卢姐将中环的店面关闭后,紧接着又到湾仔道开了一个新店。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又临近写字楼,导致店铺中午客人多,晚上却很冷清。由于卢姐与房东签了三年死约,只能不赚不赔地干了三年。
“那几年走得很苦,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积蓄全用光了。但也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让我明白,做人不能急功近利,应该放慢脚步。”卢姐说,在休整了几年后,向亲戚借来60万港元,便有了这家位于登龙街的“面馆皇”。
2015年,卢姐对经营模式进行了改变,在沙田开通中央配送服务,由师傅在中央厨房做好配菜,然后配送到不同分店,可以提高效率,将产品和服务标准化。
一路走来,顾客和亲友给了卢姐很多正能量。“整条登龙街都是日本拉面,你这家中国面做得这么出色,好食又悭钱(省钱)。”很多顾客都这样鼓励卢姐,还有不少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建议卢姐到各学校附近开设分店。
“作为一个内地人,能在香港立足,我很感恩。面店生意让我拥有了安稳生活,供房子、赡养老人、照顾店员、送孩子出国读书……我把面店当作一份事业,成果由所有人去分享。”卢大姐拥有最朴实的念头,就是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回馈社会。
在卢姐的团队中,平均每10位员工中就有7个是工作时间超过10年的。2016年,特区政府授予卢姐“家庭友善雇主”称号,表彰她重视家庭友善精神,让雇员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之间取得平衡,巩固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
在香港生活了近40年的卢姐谈起未来展望时表示:“这么多年来我都是与香港共同成长,我的面店一定会和香港的明天一样,更加美好灿烂。我会继续用心做好面,希望5年之内能在香港开25家连锁店。”(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丁梓懿)
新闻推荐
-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2024-11-28
- 东航第9架C919入列 国产大飞机首度实现客舱局域网服务2024-11-28
- 一场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却让民进党当局风声鹤唳,他们究竟在怕什么?2024-11-28
- 2024年“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2024-11-28
-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2024-11-28
- “最炫民族风”两岸交流活动开启清台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