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国工匠”之路的每一分钟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9-06 09:48:09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资料图
通往“大国工匠”之路的每一分钟
8月,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辽宁沈阳举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选手们的差距往往在毫厘之间。
细心和专注:不放过比赛的每一分钟
1分钟,让来自广东省代表队的邓敬松制作的产品中有了20毫米偏差的瑕疵。
数控车床的比赛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窗外下起了大雨,车间内有些闷热,汗水沿着选手的头发一滴滴落下,逐渐浸透工装衣领上的汗渍在诉说时间的流逝。裁判徐国胜在邓敬松身边已经观察了6分钟,“动作很流畅”,在本次“振兴杯”比赛中,细节显得尤为重要。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级工程师宋放之同样作为此次数控车床比赛的裁判,他说比赛的关键在于每一分钟,“每一分钟都可能失误,这5个小时其实很不容易,精力需要高度集中,许多选手都有可能失误在最后一分钟上。”邓敬松在制作一个大件的最后一道工序时,因为没有注意到比赛机床与平常训练机床在某个部件上有7毫米的差距,在那一分钟,7毫米迅速扩大为20毫米。他慌了,在平常训练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状况,他紧急调整了心态和节奏,为后面的部件制作挤出了时间。邓敬松的身旁有一瓶水,直到比赛结束,那瓶水也没有打开。
同一时间,二楼的模具工比赛现场同样激烈,选手们在赛场中都是跑着穿梭于各个产品制造工位。裁判介绍,一场比赛完成全部模具加工的人数仅仅一两个。来自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李慧轩说,最后装调这个项目,“工作量特别大”,全部加起来74个孔,同时要保证产品的装备精度,需要足够的细心与耐心。他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要在“100×100mm的板量上,每隔5mm画一条线,拿着样冲眼定心,要定几百个,定完后再去校准”,如此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准备再准备:尽情发挥每一分钟
广州省代表队此次的队伍偏向年轻化,针对自己的学生有耍“小聪明”的习惯,教练潘焯成想到了个好点子。“数控车工理论考试的样题所有的答案都是第一个,有些孩子就只单纯背答案,这样根本没有效果。”于是潘教练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800道理论题的题目和答案顺序均打乱,并且定期进行考试,反复训练,在21日下午考完理论比赛中,他的学生胸有成竹地答完题目。
谈到对比赛的准备,徐州省代表队的“金牌教练”蒋炜可谓颇有经验,不仅自己参加过多次“振兴杯”比赛,还培养出第九届“振兴杯”钳工赛项冠军。多年的教学经验让他制订了详细的备赛集训方案,按照竞技要点将训练内容细化到选手参赛的每一分钟,并每天陪选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有时会训练到凌晨一两点钟。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每天早上陪着选手跑步、举哑铃等,以确保他们在竞赛期间有良好的体能。他的学生说:“早上5点起床,开始训练体能,再去完成每天的训练目标,蒋老师经常陪我谈心,为我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从7月31日开始一直到比赛,每天都是不断完成比赛考查的内容。”蒋炜一直秉着以赛促训的原则,把每天的训练都当作比赛,同时在比赛的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达到互相交流的效果。
比赛过程中,徐国胜发现了一个细节,并用手机拍摄了下来,“这些都是一名选手为这次比赛准备的工具,两把游标卡尺,一把深动卡尺,75~100毫米、25~50毫米、50~75毫米的千分尺,一个钢板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手比赛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比赛现场的各种问题。”
团队合作:把一分钟的效果最大化
“大国工匠”的实现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李慧轩最想感谢的人,是在他背后一直默默无闻付出的老师。他在2014年参加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时,作为一名当时19岁的年轻选手,初到比赛场地便遇到了问题,“我们到了广州后,水土不服,饮食起居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老师一直陪着我,从清早6点到晚上10点训练完,还帮我总结问题。”李慧轩可以一门心思投入到备赛当中,但是老师需要投入的精力却是选手的两三倍,“他们要全方位考虑,哪一部分做得不好会想办法让我们提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李慧轩说。
本次动画制作是第一次加入到“振兴杯”的比赛项目,三人一组,团队协作。来自南京业恒达系统有限公司的张翔宇和他的队员需要在15个小时内做出一条60秒左右的动画片,“我们要做的是三维动画,每一秒的三维动画需要至少25帧的图像,按这种方式渲染的话,每一秒钟我要去渲染25张图。”一个好的动画,剧本、镜头、渲染都需要3个人通力合作,张翔宇称自己的队员为“一起扛过枪的兄弟”,3个人合作的时间超过了一年半,全力配合才有可能把失误降到最小。
在李慧轩比赛的时候,窗外蒋炜的眉头永远是紧锁的,“比选手还着急”,在等待选手比赛期间,蒋炜也会不时地与另外两个教练讨论发现的问题,“每一个选手背后都是七八个教练,每个教练擅长的模块是不同的,通过查漏补缺训练,才能使选手更加全面地发展。”蒋炜说。
职业素养:实现大国工匠的第一分钟
谈到对新时代技术工人的要求,中煤科工集团工会副主席李晓滨表示,公司更注重的是技能人才。他认为现在工人的概念和定义跟过去大不一样,现在更注重的是每一个技术工人的职业素质,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要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现在我们厂的工人将近三分之一都是研究生直接操控数控车床”,这为中国工业的质量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认为一个技术工人最重要的是职业素质。”拥有多年裁判经验的宋放之更希望选手们把职业素养放在第一位,在比赛中,首先要求选手穿着规范的工装、防砸鞋和戴防护眼镜,“要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对职业始终保持一种敬畏感。”在数控车工的比赛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张对选手的评判标准试卷上都有“选手是否按标准佩戴安全防护用具”这一选项,若没有按要求佩戴护目镜,会被扣分。“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体现出他对这份职业的尊重,需要整个社会素质的整体提高。”宋放之说。
社会地位和待遇:让技术工人幸福每一分钟
同职业素养需要慢慢培养一样,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工人这一群体转变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自重庆机电集团的夏天尧坦言,在2010年他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连女朋友都不好找”,当时他感觉到这个行业“又脏又累又没钱”,就算女孩子同意了,女孩子的父母也会因为这份职业前景不好而不同意他们相恋。他的孩子下个月就要出生了,他由衷地感到“蓝领”阶层在整个社会中逐渐得到重视,这让他的脸上时刻洋溢着笑容。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法让工人们充满幸福感:工人的成长待遇参照科研人员待遇,工资待遇、职位、薪酬包括福利,都会按等级有明确的要求,并且经常举办技能比赛,通过大赛对劳务派遣前3名的优秀选手转为正式职工,让他们真正有归属感。“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是由这些技术工人用双手缔造出来的,我们要让他们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公。”李晓滨说道。(实习生 许骥腾)
新闻推荐
- “手拉手”!中国链博会打造世界“共赢链”2024-11-29
-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启用2024-11-29
- 12月1日起赴港澳旅游“一签多行”“一周一行”陆续实施2024-11-29
- 这场跨越海峡的“青春之约”成为两岸交流的靓丽风景2024-11-29
- 泉州走进台湾 泉州特色文创在台北大稻埕展出备受欢迎2024-11-29
-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厦门海沧区举办海印放火狮民俗文化节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