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蓝绿政客“互掐”能让台湾更好么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6-09 10:06:09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的领导精英只在口头召唤或书面声明上颂扬和平、高倡和解乃至呼吁合作,实际作为却死守基本教义,让彼此间的猜忌越来越深,台当局“蓝绿”之间本来就微弱的互信,几个月来执政党对在野党无法无天地追杀、在野党对执政党无止境地抵制批评,只剩下零和对抗。民众应该忍受政客相互报复造成的政治动荡、社会不安与经济衰退吗?台湾变得更好或更坏?
社论摘编如下:
真道理性、爱台湾、两岸和平共荣、民众日子过得更好,不论从什么政治立场出发,应该都是朝野与两岸共同追求的目标,更应该是简单的共识,但这类中肯之论近年却渐渐从公共论述中消失。台湾真的喜欢活在敌我分明的社会,事事分蓝绿,不论是非?我们真的希望台湾在内斗中衰弱?
台湾政局并不是没有共识的基础,当然也存在着分歧,重点是,在共识与分歧之间,要选择扩大共识?还是放大分歧?如果多数人选择关注“共识”,那么,就把智慧与心力多放在如何搁置争议,如何求同存异,如何凝聚共识。
回顾台湾过去1年,不正就是这样的具实写照?领导精英只在口头召唤或书面声明上颂扬和平、高倡和解乃至呼吁合作,实际作为却死守基本教义,让彼此间的猜忌越来越深,互信愈来愈低,距离愈来愈远,分歧愈来愈严重!君不见,两岸花了好几年才累积出的善意与情感,没几个月就消耗殆尽;台当局“蓝绿”之间本来就微弱的互信,几个月来执政党对在野党无法无天地追杀、在野党对执政党无止境地抵制批评,只剩下零和对抗。绿营认为趁着绝对优势地位消灭蓝营,就可以永久执政;蓝营则全盘复制过去8年绿营对付蓝营的手法回敬。绿营政客认为历史机会难得,国民党政客也认为报复有理,但民众呢?民众应该忍受政客相互报复造成的政治动荡、社会不安与经济衰退吗?
过去1年民怨扩大,蔡英文乃至执政党声望不断下探谷底,在野的蓝营并未得到好处,讲起来全都是输家,但更大的输家是一般民众。换一个政党上台,该淹的水没有少淹,该塞的车也没有少塞,年轻人的薪资还是上不去,退休者的年金却要被大砍。台当局这头抱怨预算吃紧,那头又弄个大而无当的“前瞻计划”准备烧钱,不论是“年金”也好,“前瞻”也罢,执政党与在野党拉开战线,届时难免议场打上一架、街头警民对峙一番,结局可想而知,政客都赢得自己的胜利,但台湾变得更好或更坏?
对政客而言,炒做“分歧”,升高对立才是他们利益所在。所以这些岛内政客不断煽起两岸敌意,拉开“朝野”对立,彷佛两岸、蓝绿间,只存在永恒的分歧与对立,不存有一丝的合作与共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只是在太多政客的恶意操弄与激荡下,人们多数时候只看到分歧与对立。多少年来,许多人的思维框架被绑架,只懂得用“统独”、蓝绿二分法识别议题,看到的全是片面、负向的,行动上的选择只剩下对抗。
不讳言说,今天如真爱台湾,首要急务是从政客建构的对立框架中自我解放,转换成更超越、更有高度的思维框架。不妨回顾:从较长的历史视野检视,台湾曾经执着的一切是否只是一个过程?李登辉要“建设大台湾”、“戒急用忍”,陈水扁坚拒“三通”,两岸经贸“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结果有挡下大历史的进程吗?回顾后再来“前瞻”,在大陆快速进步的情势下,台湾不应该与大陆好好相处,赶上成长顺风车吗?要与大陆善处,能不顾及大陆的基本立场与利益吗?台湾应该自我孤立吗?换一个思维框架就会警觉,分歧其实多是人为操作,执着于分歧,只会图利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政客。
新闻推荐
-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2024-11-28
- 东航第9架C919入列 国产大飞机首度实现客舱局域网服务2024-11-28
- 一场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却让民进党当局风声鹤唳,他们究竟在怕什么?2024-11-28
- 2024年“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2024-11-28
-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2024-11-28
- “最炫民族风”两岸交流活动开启清台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