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业遗产 留住农耕文明的“根”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3-03 10:45:31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
敖汉境内遗址出土的农具 本报记者 李佳霖
2月24日,由农民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等单位主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承办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敖汉小米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在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小米起源于何时、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热议和探讨。
8000年前已种植小米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小米的起源地,学界认为可能有西辽河流域、太行山东麓、黄河中游三大区域。那么,人类食用和种植小米到底源于何时?
位于敖汉旗的兴隆沟聚落遗址的发掘使得这一疑问有了初步的答案。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敖汉旗博物馆对距今近8000年的兴隆沟聚落遗址进行发掘。 2001年,考古人员在该遗址上找到了数量极少的炭化粟,因数量有限,无法获得小米起源的定论。2002年,考古人员再次在该遗址上发现了炭化粟,数量之多足以证明距今近8000年前的敖汉先民已经开始种植食用粟了。而对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骨标本进行检测时发现,敖汉地区先民主食中粟黍占到60%至80%,表明当时粟黍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
随后,考古人员将这些炭化粟和其他地方的同类遗迹进行了比对,发现兴隆沟的小米比陕西鱼化寨的小米要早几百年,而且,与其他遗址相比,兴隆沟小米的形态更接近现代小米。之后,这一结论也经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实验室验证,结果显示,兴隆沟遗址出土的小米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北方最早的小米种子,比欧洲早2700年。“结合当时居住村落的出现及成熟的掘土、谷物加工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证实距今8000年左右,该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主任刘国祥说。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历经8000余年的风风雨雨,粟和黍这些古老的物种及以其为代表的传统耕作系统不但没有灭绝消失,而是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并且,这种人与环境形成的良性互动系统也逐渐得到认可:2012年,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敖汉旗“中国小米之乡”称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的耕作经验以及在此经验下先民创造的良性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消失,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以期从这些遗产地挖掘出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席李文华说。
而在敖汉旗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国强看来,敖汉旗以旱作杂粮种植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对半干旱气候和水资源短缺长期适应的结果,它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历史记忆、民俗文化、农业景观、生产技术和独特产品,构成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并使其在活态性、适应性、多样性等方面表现显著。“在这个系统中,谷子与豆类、高粱、玉米等间作套种或者换茬种植,既保证了粮食的安全性,也形成旱作农业系统的独特景观。”他说。
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然而,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千年的农业系统也面临一些危机,比如某些杂粮种子失传、农耕记忆消逝等。
针对这些问题,敖汉旗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敖汉旗外宣室主任齐天月介绍,近几年,敖汉旗在具有杂粮种植传统的兴隆洼镇、玛尼罕乡等5个乡镇开展了挨村挨户的传统谷子农家品种搜集、整理工作,并已将搜集到的99个当地谷种与从全国各地引进的212个谷种共同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试种,还筹备建立了全国首家旗县级旱作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依靠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同时,为唤醒留存在老百姓头脑中的农耕文化记忆,敖汉旗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农耕记忆口述史’发掘整理活动。”齐天月表示,研究人员在兴隆洼、牛古吐等乡镇,采访了70岁以上的农民30多人,从耕作方式、民谚民俗、传统烹饪等方面,以文字、音像的形式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在长期的农业耕作实践中,敖汉地区逐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旱作农业文化,比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庆祝丰收的庙会、祭星、祈雨、撒灯,以及民间的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呼图格沁(蒙古族傩剧)、跑黄河等非遗项目,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延续和传承。”齐天月说。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