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民生建设将成今年两岸关系中的亮丽风景线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7-01-03 15:15:12 | 来源: 中国台湾网 |
编者按:由中国台湾网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栏目共同主办的“2016两岸关系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于12月21日正式启动,对影响2016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全面回顾。结果也将于2017年1月初正式揭晓。我网特约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钟厚涛博士撰写文章,关注2016年大陆在两岸民生福祉建设上积极举措,高度评价两岸民生建设对接的重要意义,并展望2017年两岸民生交流将发挥的重要作用。
受岛内政局风云变幻、美日等外部势力接连插手等不利因素影响,2016年两岸关系遭遇严峻挑战,但在中国大陆的运筹帷幄和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依然保持了平稳运行,且在部分领域稳中有进。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大陆始终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牢牢把握住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这一主线,全方位地为两岸各项交流特别是民生交流搭建制度化平台。笔者认为,2017年,大陆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民为本,积极推动两岸各项民生交流,加速各项对台亲民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可以预测,在新的一年里,两岸民生交流将会成为两岸各项交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将对推动两岸民众心灵契合、遏制“台独”势力死灰复燃等都将产生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以两岸民生对接来加速双方民众心灵契合
自从两岸全面三通开放以来,两岸就开始合力打造“两岸一日生活圈”,并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丰硕成果。例如,两岸往返的时间成本被大幅压缩,从台北到上海乘坐飞机仅需1个半小时左右,与从台北乘坐高铁到高雄的时间基本相当。很多两岸族人士“早出晚归”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经常在台北吃早饭,在上海吃午饭,下午还能返回台北与家人共进晚餐。
“两岸千里一日还”的生活模式,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更产生了强大的外溢效益。时间距离的压缩,也改变了台湾民众对于两岸空间跨度的认知。他们逐渐认识到,两岸不再是相隔万水千山、罕有交集的平行线,而是休戚与共、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2016年,大陆的淘宝、爱奇艺等知名网站已经进驻或者正在准备进驻台湾,受到了台湾民众特别是台湾青年的热爱。从音讯相隔到跨海网购,两岸民众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这对于两岸民众形成正确的身份认同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也借此开始逐渐拉近。
2016年,大陆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在岛内深得民心。这也使得虽然蔡英文当局极力阻挠两岸各项正常交流,弱化两岸各项连接,甚至不切实际地抹黑大陆,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正面印象却有增无减。连绿营色彩极其浓厚的台湾智库的民调都显示,相较于蔡英文5月份上台时的民调,12月底台湾民众对于大陆的好感度显著上升,比半年多前超过10%以上。
两岸民生福祉攸关两岸民心走向,两岸民心走向又攸关两岸心灵契合。所以改善民生将为两岸关系平稳运行注入强大动力。中国大陆在谋划两岸关系发展前景时,正在创新思维,构建出重视民生的价值共识,充分注重台湾基层民众的各种诉求,造福为民,谋利为民。
二、以两岸民生对接来防范岛内“台独”势力“复活”
由于台湾部分人士对中华文化进行选择性遗忘,对日本殖民历史加以扭曲性承继,并以多元声音的名义放弃“一中”底线,使得岛内少数“台独”分子的非理性声音有机会被无限放大,进而对两岸发展前景构成了严重威胁。
两岸关系要想维持平稳运行,目前最大的阻力就在于“台独”思想的弥漫。如果不能对其有效清除,它将成为两岸关系平稳运行的重要短板和关键软肋。目前“台独”势力正在遭遇一种结构性的“悖论”,沉浮在妄求“台独”但又不敢宣布“台独”的心理交织之间,而蔡英文的“台独”形态则更加隐晦,逐渐由谋求“法理台独”转向形塑“柔性台独”,这种“台独”操作方式更有迷惑性,也更具欺骗性。
“其兴也勃,其衰也忽”。“台独”分裂势力虽然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掣肘因素,但并非无药可解,改善两岸民生就是消解“台独”的一条重要捷径。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两岸民生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化解,私人领域的变革将会引发公共领域的转型。当两岸日常生活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不分你我,就将产生政治外溢效应,国家统一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政治需求,更是普通民众的心理期许。因为只有通过实现国家统一,才能够确保他们的日常生活得到根本性保障,但如果离开了国家统一,他们享有的生活模式则随时有可能被完全打破。
如此以来,“台独”思维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自然就会被瓦解,“台独”势力也将全面收缩,民进党若再继续图谋“台独”,则只能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基本无人响应。所以,通过改善民生来维系两岸关系平稳发展,虽然难以力挽狂澜,“毕其功于一役”,达到人心的整齐划一,但至少可以春风化雨,激荡民意,有效遏制“台独”思潮的死灰复燃,从而为两岸的终极统一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
三、以两岸民生对接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
悠悠两岸,民生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只有两岸民生得到根本改观,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台独”分裂势力的不轨图谋才能无法得逞。
如果两岸都能够以民为本,以普通民众的福祉为根本出发点,那么两岸的民心就将发生根本性改观。如此以来,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民心就将形成一条坚韧的纽带,使得无论岛内政局如何风云变幻,两岸民间的热络程度都不会有太多折扣。通过民心思变来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或许是两岸实现完全统一最为坚固的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岸在解决形式上的统一之前,更应该优先达成心灵上的统一,而经由民生是实现心灵契合的最佳捷径,也是防范和抵御未来两岸统一后各种潜在风险的重要基石。
2016年两岸民生建设获得了重要进展,两岸在民意融合、亲情强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绩效,“海峡两岸名优特商品展销平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交流基地”、“海峡两岸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一大批服务成果均已落地,这也为两岸各项民生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2017年两岸应该会继续坚持民生先行,在“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导引下,把增加民众福祉作为两岸各项交流的优先议程,积极谋划,重点推动。从两岸的长远发展来看,如果未来两岸民生能够做到全方位无缝对接,届时统一就有可能变成两岸民众的一种自发需求,而不再是岛内激烈争辩的虚假议题。这种追求虽然现在看来有些遥远,但只要高远规划、扎实推进,就并非遥不可及。
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样态,历经风风雨雨,分分合合,其中分裂的原因虽然不计其数,但统一的模式却屈指可数,包括武力征服、政治协商、经济磁吸、社会民生整合,等等。从历次统一的过程和后效来看,社会民生整合型的统一模式最受民众支持,统一后持续的时间也最为久远。
孔子曾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要顺应民众的利益需求而为其提供利益。孟子也曾云,“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有这些都说明解决民生问题,有助于争取民心,更有助于两岸完全统一。以史为鉴可以得知,改善民生是维护两岸关系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钟厚涛,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了解评选详情,欢迎点击进入专题:2016两岸关系十大新闻评选,将有机会参加主办方的抽奖活动。在评选结果揭晓的一周内,主办方将抽幸运网友,赠送精美奖品。届时请网友登陆中国台湾网或“今日台湾(twdaily)”微信公众号查询获奖情况。
新闻推荐
-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2024-11-28
- 东航第9架C919入列 国产大飞机首度实现客舱局域网服务2024-11-28
- 一场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却让民进党当局风声鹤唳,他们究竟在怕什么?2024-11-28
- 2024年“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2024-11-28
-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2024-11-28
- “最炫民族风”两岸交流活动开启清台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