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写在习近平主席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之际

(一)

 

核安全,牵系人类命运的大事。

 

自核能发现和运用以来,它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希望之光。随之伴生的核安全风险却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人类利用核能的美好前景蒙上阴影。三哩岛、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都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为何要“万无一失”,什么叫“一失万无”。

 

核设施安全运行必须确保,核材料安全管理同样不能掉以轻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库显示,截至2014年底,该机构共计收到442件关于未经授权获取核材料及相关违法行为的报告,714件关于核材料偷窃与遗失相关行为的报告,1526件关于其他涉核材料非法行为的报告。

 

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一国核材料丢失,全世界都将面临威胁。如果各国不能一道筑牢核安全防火墙,和平利用核能的希望之火就有可能积薪候燎,酿成灾难,人们对实现持久核安全的信心、对核能事业造福人类的信心也将随之受损。

 

在全球核电逐渐复苏、核能运用日渐广泛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整合全球核安全资源和行动?如何对国际核安全进程予以战略性、机制性和长期性规划?如何有效应对潜在的核恐怖主义风险?国际社会面临紧迫课题。

 

3月31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本届峰会以“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为主题,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应邀出席,是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一次重要会议。

 

自2010年首届峰会举行以来,核安全峰会已成为国际核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中国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看到中国同各国共同推进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感受到中国践行新安全观和增进普遍安全的真诚意愿。在本届峰会上,中国将为凝聚核安全国际共识、深化核安全国际合作、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核安全机制建设带来什么样的新方案?国际社会充满期待。

 

(二)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直到今天,对国际社会而言,核安全依然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比如,有人认为核领域全球治理尚属小众话题,不值得兴师动众;有人完全排斥,主张“零核能”;也有人试图剥夺发展中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纷繁复杂的观念、不同利益的博弈,一方面揭示了核安全面临的“共识挑战”,另一方面呼唤着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

 

2014年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向世界阐述了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努力。

 

中国率先系统阐述的核安全观,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学者分析指出,中国核安全观的提出,为国际社会就核能发展和核安全合作提供了价值观参照,体现了注重平衡的中国哲学思想,彰显了大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核安全观之所以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就在于它与习近平主席反复阐述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一脉相承;之所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有助于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有助于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

 

安全无国界。对于核安全来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核心要义。

 

随着恐怖主义在全球的泛滥,恐怖分子利用核装置来发动袭击的威胁正在增加。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核恐怖主义不再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2005年,“基地”组织就曾在网站上公布了一本说明手册,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浓缩铀制造“脏弹”。而美联社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存在着一些专门贩售核材料的黑市,获取核材料的经济代价和技术要求都已不再高昂。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哪怕是仅发生一次核恐怖主义攻击,都将“给世界带来永远无法弥合的改变”,“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阻止这样的灾难发生”。

 

如同国际秩序的演变,核领域全球治理也在经历变化,治理话语权从少数国家垄断向更多国家转移。冷战期间,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立,承担起管理核能和平利用的职能。冷战结束初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强化保障监督能力,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加强对涉核物项出口的管控,国家间展开实质性核安全合作。“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核安全国际共识,全球性制度建设加速。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核领域全球治理的核心机构,获得了更多国际支持,行动力获得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现实挑战依旧严峻:不少国家仍未签署并批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修订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仍未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附加议定书》的范本与该机构签署协议;全球分离钚和高浓铀存量依然惊人,很多国家发展核电将增加核材料存放地点;一些国家有意建立独立的燃料循环能力,将增加全球核材料存量……“凡物置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当前,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的客观需求丝毫没有减弱。打造国际核安全体系,加强核领域全球治理,符合各国共同利益,是实现更好利用核能的基础。

 

“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的讲话意味深长。展望未来,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国际原子能机构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应该吸收更多国家加入国际核安全进程,使各国既从中受益,也为之作出贡献,争取实现核安全进程全球化;各国应加强交流、互鉴共享,有关多边机制和倡议要统筹协调、协同努力,争取做到即使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也不让一个伙伴掉队。

 

(四)

 

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这是中国发展核事业60多年来,在核安全领域给世界交上的一份优异成绩单。成绩单背后,是一个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发展中大国从自身做起、发挥国际作用的责任担当。

 

“核安全首先是国家课题,首要责任应该由各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要知责任、负责任,强化核安全意识,培育核安全文化,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技术水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这样论述国家在核安全领域需担负的首要责任。

 

言必信,行必果。人们看到,中国把核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写入《国家安全法》,明确了核安全的战略定位。《核安保条例》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议;《核材料衡算与控制视察导则》《核材料和核设施实物保护》等一批核安保导则和技术规范,陆续由政府发布,有力推进了国家核安全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人们看到,中国严格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开展了新建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建设,政府安排了数十亿专项资金用于原有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改造,大幅提升核安保技术水平和防范能力。同时,持续加强和改进核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在核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基础能力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演习演练、公众沟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人们看到,中国核安全监管工作步入了机制化、规范化轨道。国家原子能机构设置了核安保管理部门,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开展核安保技术研发工作。中国强化核安保日常监督管理,严格实施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和核安保系统设计方案审查,定期开展各类核安保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核安保工作机制化。

 

人们看到,中国大力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始终把核安全放在和平利用核能事业首要位置,坚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追求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中国的核安全观,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文化发展经验的总结。

 

能力建设是话语权之基。中国在核安全领域的出色表现,使中国在全球核安全治理进程中赢得声誉,也让中国的主张更有感召力。

 

(五)

 

2016年3月18日早晨,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的大门缓缓打开。这一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全、设施最先进的核安全交流与培训中心,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

 

除了拥有各种最先进、最完备的实验测量仪器,这个中心还拥有响应力量训练及演练设施。演练场能够模拟风雨雷电各种极端天气,可以用于训练安保人员全天候作业。该示范中心的落成是中美两国在核安全领域合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中国不断加大自身核安全能力建设,大力推动全球核安全进程的一个缩影。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中国始终致力于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国际核安全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和平利用核能事业成果。

 

自198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来,中国先后加入一系列国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核安全公约》《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并在公约机制内始终致力于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应急体系,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

 

1984年以来,中国先后与巴西、阿根廷、英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法国等30个国家签订双边核能合作协定,开展各项合作与交流。中国在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领域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同时,中国协助加纳改造其高浓铀研究堆的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帮助。

 

全球核安全离不开每一个区域的安全。作为地区重要国家,中国也在充分发挥地区作用,努力为本地区搭建一个可靠的核安全治理环境。中、日、韩三国2008年启动中日韩核安全监管高官会机制,2011年签署“中日韩核安全合作倡议”,确定将建立合作框架,承诺在地区核安全标准、区域应急响应机制和监管能力等领域开展合作行动。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从自身到国际,从合作到分享,在参与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进程中,中国始终与世界同行。加强核安全是一个持续进程。核能事业发展不停步,加强核安全的努力就不能停止。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核领域全球治理,同各国携手合作,构建“核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国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