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激发传统文化新生让年味更浓
编辑: 左妍冰 | 时间: 2016-02-05 10:06:45 | 来源: 新华网 |
一年到头来什么日子最重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思考,从中国人“以家为重”和“家国天下”的思维出发,对于全中国的老百姓而言,回家过年很重要,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过年不是只过一天,我们最为重视的还是在那段时间里的浓浓年味,走亲戚串家门的热闹,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着饭,朋友们一起聚着畅谈人生。好像也就只有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我们才终于能够从平时的忙碌里解脱,能够从一年的疲惫中抽身,能够从只身一人时的孤独下离开。
年味越闻越淡,过年也愈发多了些无趣,这是近些年来全社会都在反思的一个问题。就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过年也是越过越没劲,无疑契合了社会上出现的“传统文化之殇”的小众心理。可是,中国文化毕竟那么灿烂,底蕴毕竟那么深厚,历史毕竟那么悠久。古人说中国是地大物博,今人虽是不这么说了,但要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国这个延绵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却不得说是“胸襟博大”了,因此我反倒有过这样的担忧:先人创造的文化财富是否会断送在我们的手里?
守业更比创业难,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集体财富,自然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呵护的。传承断了,斩断的是民族的根,那是极大的罪过,我们不应该犯下如此之大的错误,我们也是无法承担起薪火断离的后果。有些人可能也像我一样,在提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的传承问题时,诚惶诚恐,不禁会多想:传统文化需要被“细嚼慢咽”的特性是否能够满足当前“速食文化”特点的大众消化呢?心中难免多些忧虑,害怕民族的根脉就在自己眼前断去。不过,看着身边的一些“新变化”,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少些担心,多些憧憬了。
“互联网+”可能会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最大动力。神奇处见细节。到了过年的这段时间,大家在微信中发红包的热情也是格外火热起来,许多人甚至都觉得传统的“压岁钱”远不如微信红包带来的“小惊喜”。有的人说要是走在街上看到地上有个五毛钱都是懒得去捡的,可要是在微信里抢到个五毛钱的红包那就要乐上一会。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习惯,没改变的是生活的本质。传统文化的本质依然存在,但是我们的习惯改变了,尤其是随着中国逐渐向“网络强国”迈进,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更加“互联网化”了。换言之,我们接触的许多东西也只有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运行模式下,才是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笔者自然坚信,“互联网+传统文化”肯定是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新亮点,焕发新生机的。
“互联网+”也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带来创新式的变革。录制视频说年味,通过漫画讲年俗,使用文字抒深情,这些都是较为传统的方式,可是融入了“互联网+”的概念之后,一切都会发生大大的改变。首先改变的就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深度更准,你能说影响力不是往上涨的吗?再者改变的就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传播样式更繁多,内容介绍更丰富,文化更综合,你能说不是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吗?然后改变的是大众参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录个视频拜个年,发个说说庆新年,配个图片说往年,你能说大家的积极性不是热情高涨的吗?
“互联网+”就像个移动的漩涡,有着迷人的魅力,只要使用者用得合适、恰当、精准,“互联网+”将源源不断地从社会调取大众的精神力量,使得大众自发的去传播统文化,去维护传统文化。届时,“互联网+传统文化+大众+互联网”的循环模式将能够得到稳定的延续,传统文化的传承便也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环境,至于“传统文化之殇”的“忧心病”也将被治愈康复。而我目前最大的感触就是消失的年味回来了,还没过年便已经在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新华网转载未来网消息(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周成洋)
新闻推荐
-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2024-11-28
- 东航第9架C919入列 国产大飞机首度实现客舱局域网服务2024-11-28
- 一场两岸青年的“双向奔赴”却让民进党当局风声鹤唳,他们究竟在怕什么?2024-11-28
- 2024年“迁台记忆”台胞祖地行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启动2024-11-28
- 第八届台湾创艺生活节在深圳成功举办2024-11-28
- “最炫民族风”两岸交流活动开启清台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