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每到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是牵动着全球目光。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一年来的经验和成绩,安排部署来年的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连续召开4年。4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引着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梳理4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可以发现,党中央的经济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的定力与坚守,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与突破。“变”与“不变”之间,勾勒出一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画卷。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6年7月7日,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不变之一: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近年来,稳中求进始终是党和政府坚持的工作总基调。2012年,“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2013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4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5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稳”是前提,“进”是目的,没有“稳”的“进”是空中楼阁,没有“进”的“稳”相当于原地踏步,稳中求进方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4年10月21日,工人在重庆长安福特汽车现代化整车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不变之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财政货币政策上,4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4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5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稳定,既是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也有效引导了社会预期,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为推进结构性改革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外景(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不变之三:重视“三农”及民生问题

 

党中央对“三农”和民生问题高度关注,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重点强调了如何做好“三农”工作、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2012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2013年,“加强制度建设,织好保障民生安全网。”2014年,“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2015年,“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三农”和民生问题始终如一的关注,生动展现出党中央鲜明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色。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5年6月4日,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农民在麦田里劳作。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不变之四:警示经济风险

 

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也免不了遭遇风吹雨打、暗礁险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可能面临的经济风险高度关注。2012年,“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3年,“着力防控债务风险。”2014年,“要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2015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党中央始终对经济风险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头脑,警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未雨绸缪,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排雷除障。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5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国库部门每日装订成册的部分国库收支帐簿。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变化之一:首次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九大特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习总书记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明确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即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了新常态的表象特征、内涵特征以及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提出了因应变化的经济政策。

 

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势的科学分析。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由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6年7月11日,工人在沧州中捷高新区一间汽车部件生产项目厂房内调试焊接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变化之二: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发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明确信号,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到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三期叠加”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总体思路、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6年8月31日,这是施工人员在地面牵引包头钢铁集团炼铁厂被拆除的2号高炉下降管。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变化之三: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法论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宏观调控能力的重大考验。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手段作出明确部署。201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2013年,“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2014年,“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2015年,“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

 

几年来,中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法,宏观调控能力更加成熟,护航中国经济巨轮稳舵前进。

 

从“稳”与“进”看十八大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13年5月10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十里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清点人民币。 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变化之四:政策思路从三大支柱到五大支柱

 

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完善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

 

两次提法相比,在政策组合中增加了“产业政策要准”和“改革政策要实”这两个要求。专家认为,这与宏观经济调控思路上适度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密切相关,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指明方向。

 

记者:林晖、郁琼源 新媒体编辑:南辰、郑晓奕、王晓梅、高皓亮(据新华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