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方家论道汉字艺术
编辑: 李邵鹏 | 时间: 2016-09-30 10:33:02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穿越千年,李白的诗句在贵阳孔学堂回响;300年前,贵阳花溪人周钟瑄到台湾任诸罗县(今嘉义县)知县,至今仍然被人乐道。对于9月26日至28日在贵阳参加两岸汉字艺术节的两岸艺术家来说,这些诗词佳话,都以汉字承载,汉字是海峡两岸最大的缘分、共有的“祖产”,传承汉字之美是共同的担当。
资料图
汉字美在哪里
艺术节上,两岸艺术家最大的共识是:世界范围内,唯有一种文字能成为艺术,那就是汉字,汉字书法是中国标志性的艺术。
资料图
台湾书法家杜忠诰在研讨会上说,书法融符号、气韵与游戏为一体,具有文学性、哲学性、艺术性。毛笔触纸的瞬间有“气”,墨晕纸上有“韵”,这个过程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的内涵。道无止境,艺无止境;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依仁、成艺、成德,这是“仁书”的理论基础。“唯有身心康济、理事圆通的仁者,方能写出‘仁书’”。记者理解,这大概就是“字如其人”的神秘所在。
资料图
台湾书法家陈坤一说,汉字的书写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当实用性被复印、电脑、印刷技术替代,视觉艺术感也被声光电冲击,书法甚至书写好像都没用了。实则无用者有大用,对孩子可以培养健全人格,对成人可以养身养心。
艺术家个性鲜明,有共识也有分歧。两岸学者关于汉字艺术的分歧之一还是老话题:繁简的美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用图表表示,现在大陆使用的简化字,始见于先秦的49字、见于秦汉的62字、见于隋唐的31字、见于元代的72字……始见于1949年后的只有1字。他认为,汉字在实际使用中一直简化,他举例在看敦煌的经卷时,总看到两个摞在一起的草字头,不知何字,看多了才明白,这是抄经者将其代替“菩萨”二字了。田青认为两岸两根同源,繁简并非不能对话,识繁用简、识简书繁都可,“你不喜欢可以不写。”现在台湾又吹“去中国化”之风,“汉字都要成外国字了,两岸学者搁置繁简争议,先共享(汉字)其荣,共担(汉字)其责吧。”
参透书法的迷惘
当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概念进入书法,书法从书写方式到内容、材料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创新还是标新?是拓展了书法艺术的现代空间还是背叛了书法艺术?两岸书法家在艺术节上碰撞交锋。台湾书法家黄智阳做的“台湾实验性书法”主题报告将碰撞推至高潮。黄智阳展示的实验性书法作品,有流行语甚至方言,有国画作为背景,有报纸粘贴其上,有倾斜交错的线条但没有字形……当场有书法家提问:“实验性书法是什么书法?”
黄智阳答:“是正在进行时的,没有定论的,探索式的,需要人们开放的态度。”有人点名在场的书法家讲解自己的实验性作品,有人发问:“如果离开了汉字,还是不是书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观点鲜明:“为追求视觉形式效果而解散间架结构、支离笔画偏旁、全然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和表意符号结构,书法艺术不可取代的价值何在?”台湾书法家杜忠诰很坚定:“离开汉字,可以是抽象艺术,但绝不是书法。”
吕品田认为,规范缺失、法度紊乱是当前书坛存在的大问题。但也有书法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规范和法度不能令当代的书法超越前人,每个年代有自己的书法面貌,属于20世纪、21世纪的书法面貌是什么?这个答案不能从法度中找到。”
书画鉴定专家、台湾大学教授傅申这样说传统与创新:传统与实验要并存,传统是功力,实验是时代性,功力不够的实验不耐玩味。今天的新是明天的旧,要时时创新,现在的书法如果和传统一样,不能超越。
篆刻成就生活美学
篆刻是汉字艺术的另一朵花。但是,还有人使用印章吗?现代生活中篆刻还有用吗?
艺术节开办面对全社会的文化讲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在讲座时展示的一些图片却令人惊觉:篆刻不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筑、会标、包装、邮票、电话卡、餐具、茶壶、服装……篆刻的印迹无所不在。骆芃芃说:“篆刻T恤,小伙儿背上盖着一方红印,浩然之气,一股中国人的精气神!在座的姑娘们如果将篆刻纹样作为项链挂在胸前,也是很美的。”因为篆刻不仅是一枚“戳子”,可收件取钱,它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体现着中国人的人文追求,也因此成为“世遗”珍品。
小小一枚印章,浓缩中国之美,汉字、诗词、个性、情怀,尽在其中。在国际的视野里,篆刻与古老的中国文明相连,它引起人们对书斋、画轴、古琴、笔墨的想往;对于文化创意来说,它是设计的不竭源泉;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它是文明的滋养。骆芃芃说:“当下我们衣食无忧,是不是还想生活得更好一点呢?这种好就是讲究,讲究就是精致,就是追求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有什么用?骆芃芃分享了她的感动。她2008年在北京办过一个篆刻展览,以文人书斋的方式展示作品,展场有茶、花、鱼缸,还有一排开放式书柜摆放着书籍与拓片,注明“自由取阅,勿带出展厅”。10天展览下来,观众五行八作,清点书柜,“没少一片纸”,“这就是一个美的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净化心灵,规范行为。”
记者向骆芃芃提问:篆刻是小众艺术,能否大众化?骆芃芃答:篆刻是小众的,因为这是高精尖的艺术。但要让大众会欣赏这门艺术,要改变过往将印屏挂一墙的展览方式,用动态的、结合景观和生活场景的方式展示篆刻之美,让观众直观到美,而且学习融入日常。骆芃芃介绍了多场篆刻展览:文人书斋式、影壁墙式、木格花窗式、恭王府户外式,就算你不懂字体、刀法、印材,也会被篆刻所营造的典雅之美所触动。
(本报贵阳9月29日电)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