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当局“新南向政策”难破地缘格局

近日,台湾当局正式启动“新南向政策”。为了落实蔡英文选前提出的这一政策,还专门成立“新南向办公室”,“国安会”在“对外经贸战略会谈”下成立工作小组,行政系统及岛内众多高校、研究机构也陆续启动与该政策有关的工作,阵势不可谓不大。事实上,台湾当局以前也曾两度推行“南向政策”,但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如何评判这次“新南向政策”?

 

客观来讲,“新南向政策”对台湾社会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且这一效果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将渗透到文化、社会领域,对拉抬台湾与东南亚、南亚及澳洲相关国家的关系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新南向政策”与旧的“南向政策”不同在于现在除了注重投资外,更将上述国家视为台湾内需市场的延伸,希望借此促进台湾产业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当局以此寻求与这些国家实现经贸、科技、文化等各层面的连接,以共享资源、人才与市场,创造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同时建构所谓“经济共同体”的意识。并且,台湾当局利用推动“新南向政策”的机会,在台湾及相关国家培养双语人才,希望以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为契机,在当地培养一批“亲台派”。

 

但是,“新南向政策”的经济效应不能高估。在大陆劳动力成本不断升高的背景下,一些劳力密集型的台企向东南亚及南亚转移,有其一定的市场规律要求。但由于这些企业并未返台投资,所以对推动台湾本岛产业发展、解决台湾本地就业问题帮助不大。另外,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投资黄金期已过,当地的地价、人工成本现在已经攀升不少,这些国家目前更喜欢引入欧美高端企业,这使低端性质的台企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另外,台湾有些企业和个人对当地政治禁忌和社会文化比较陌生,更易招致困扰,不久前台塑集团被罚以巨款以及台湾“立法委员”苏治芬在越南证件被扣事件即是例证。

 

最重要的是,若两岸关系无法改善,“新南向政策”最终难以成功。尽管该政策的“行动准则”表示应实现“两岸善意互动及合作”,相关负责人也声称该政策并不排斥两岸经贸关系,也不意味着要放弃大陆市场,但“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台湾经济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同时希望以此实现蔡英文所谓“从世界走向中国”的目标,并试图将两岸关系区域化,以降解、稀释大陆因素对台湾的影响。然而,这种对抗的思维决定了“新南向政策”难以成功,因为这些国家普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大陆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超其与台湾的经贸联系,不可能为迎合“新南向政策”而冒破坏对华关系的风险。

 

另外,“新南向政策”与大陆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部分重叠,而大陆无论在双方官方关系、资金实力还是配套措施上都远胜台湾,如果两岸在此相互排斥,台方难有胜算。

 

可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自由流动更加方便,台湾企业很难因为当局的决策而改变投资意向。现在,大陆仍然是台商最希望投资的地方,若两岸关系迟迟无法改善,台商的顾虑必将增加,而台湾当局是没有能力硬将台商带往东南亚、南亚及澳洲的。

 

(严峻,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海外网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