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自主创新 为中国制造再塑样本
编辑: 李邵鹏 | 时间: 2016-08-15 09:45:47 | 来源: 人民日报 |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再次重申了创新的重要性,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指明了路径。
中国制造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制造业无异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创新驱动发展也已成为当前基本共识。但是,如何让创新落地,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内在引擎,还需各市场主体的创新自觉。
7月23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新华社瞭望智库、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众多政界、企业界、学术界大咖聚焦自主创新,碰撞思想火花,以期探寻中国制造跨越发展的新动能和新路径。
时代命题
唯有创新能闯关
“高端装备关键的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我们国家的高档数控机床,至今还要依赖进口,占比可能在70%到80%之间。”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直言,中国制造业仍有薄弱一面,令人忧心。
柳百成还指出,中国的高端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更是高达90%需要进口,高端数控机床的精度稳定性、可靠性仍有较大差距。高端机器人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数直接采购国外产品。
必须明白,中国制造需要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味铺摊子,低端产品规模再大也已无法支撑新一轮的制造业转型。
资料图
据数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功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位,多个工业品产能领先世界。但作为制造业大国,瓶颈依然突出,尤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而不强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比如,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等等。
从创新出发,夯实中国制造之基,这正是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举办的初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经不止一次谈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的改革升级大幕正式开启……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一纲领性文件将“创新驱动”作为基本方针的第一项,强调要“突出创新驱动,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企业答题
“智能制造”再发力
方向明则可聚众心。不过,有了方向,未必就能找到合适的实现路径,找到合适路径,能否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需要国家层面的指引和支持,更在于企业主体的不断探索。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的讨论,以及与会人士都对格力自主创新的探索给予了极大肯定,认为格力的经验为中国制造业创新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在论坛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跨入了多元化时代。其模式可以称为“双智”模式,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智能家电和智能制造。
智能家电主要在消费品领域,指的是格力智能环保家居系统。除了众所周知的格力品牌之外,还有“大松”和“晶弘”两大品牌。这一系统的产品包含了格力家用空调、家用中央空调、手机、空气能热水器等以及大松电饭煲、电磁炉、电风扇、电暖器、电热炉、净水机、空气净化器、除湿机、加湿器等,还包括了晶弘冰箱、酒柜等品类。今年,格力还宣布收购银隆新能源汽车公司,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智能制造主要在工业制品领域,格力目前已经布局智能装备、精密模具、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拥有格力(智能装备、模具等)、凌达(压缩机)、新元(电子)、凯邦(电机)等多个品牌,成立了凌达压缩机、格力电工、凯邦电机、新元电子、格力智能装备等5大子公司。目前,格力智能装备已服务全球家电、汽车、卫浴、食品、医疗、电子等行业。
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格力正在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目标,着眼于长远发展,大胆走自主研发道路,推动产品端和制造端的转型升级。
基于这些思考,智能制造成为了格力新的发力点。其实,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早有发展布局和“埋伏”。只是进入2016年,动作更加频繁。2016年3月2日,投资50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在湖北武汉蔡甸区开建;3月6日,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主营新能源汽车的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3月8日,在北京推出大松高端电饭煲万人体验行动……格力的转型脉络也由此更加清晰: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质产能,同时重点加速智能化的发展。
据了解,经过近3年的发展,格力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等10多个领域,超过100种产品,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累计产出智能装备3000台,累计销售额超8亿元。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格力电器将“深耕”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
专注解题
自我超越攀新高
董明珠总结,格力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恰恰是因为自主创新,带来技术的延伸,从而进入多元化。但是,这条道路并不容易。
在大多数企业仍然依靠贴牌等服务挣“快钱”的时候,格力已经开始大幅投入专注核心技术的研发;在某些企业希望利用偷工减料压缩成本的时候,格力已经在思考如何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确保利润;在不少企业希望借助并购扩大规模的时候,格力已经依托核心技术,建构起“中心与外围”的多元化架构。
很显然,技术积累基础上的外溢,比起并购基础上的扩张,更容易在企业体系内部融合。据统计,格力目前拥有8000多名科研人员,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7个研究院、52个研究所、632个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22597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8310项。2015年申请技术专利7368项,平均每天有22项专利问世,比2014年翻了一番。
这组傲人的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自主创新才是制造业强与不强的试金石。包括格力在内的中国制造,仍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无论如何,自主创新都是制造业崛起的决定因素。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没有专注自我创造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强者,更不可能成为领军者。从世界范围看,德美等制造业强国也在谋划新的改革图景,抢占制造业的创新制高点。作为制造业规模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如果不能在此轮世界制造业体系重塑中谋得一席之地,未来的命运必然令人忧虑。
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几十年的市场开放竞争,犹如大浪淘沙,让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知名制造业渐次星陨,而缺乏创新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董明珠判断,未来5年会迎来智能化的黄金时期,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国家才有尊严。一个企业家,心中必须装着国家的尊严,才有可能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