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国族认同 有理性的港人会这么看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4-11 11:03:25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谈到港人的国族认同,笔者总会想起颇具北京与香港“双城寓言”色彩的电影《春娇与志明》。在影片中,首都北京只与创富想象相连。港人对于经济价值的热切关注,想象性地抚平两地关系中的张力,并遮蔽有关政治的讨论。
数年过去了,如今针对大陆人的“反蝗虫”运动不断冒头,“港独”思想也冲破禁忌、彼此应和。受此社会氛围影响,昔日潜隐在某些港人心头对中央政府管治的困惑,在一轮轮煽动下开始放大并走向极端。他们尤其是部分年轻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也转而归咎于制度,归咎于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
困惑可以理解,但他们无疑是打错了板子。香港青年主要接受西式教育,较之长辈更加认同西方意识形态。在泛民派的误导下,便先入为主地产生“内地是不民主的,香港是民主的”二分思维,并将“民主”视作香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相形之下,回归以来,香港教育体系中有关中国历史和国情的内容却明显不足,直接导致香港青年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缺乏了解,也因此难以巩固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以至于部分青年“只知有港、不知有国”,甚至以为“香港人”和“中国人”身份可以“二选一”。同时,泛民派试图虚化“一国”,凸显“两制”,部分香港青年受此影响,将对内地意识形态的不认同扩大化,盲目信服港英时期“自由、民主、法治”的殖民神话,却转而对中央政府依法管治抱以排斥乃至对抗的态度,甚至出现分离主义的极端倾向。两地交往偶有摩擦本属正常,在防备甚至敌视的心态下,所谓两地矛盾也被刻意放大。
反对与破坏是容易的,关键是创造与新生。“捍卫香港民主”的急先锋们,在对“抗争”行为的迷恋中,在“恋殖”情怀的浸淫下,正将香港推向不安与动荡的边缘,而他们所笃信的问题答案,或许正是别人喂下的毒药。
回到文首的香港电影,香港既不应延续殖民时代的定位,继续漂泊在家国之外,只在“揾钱”中实现自身,回避国族认同的焦虑;也不该任由泛政治化的阴云压境,破坏当地所珍视的“港人的生活方式”。在回避与激进之外,摆正心态、检视问题才是出路。
2008年奥运盛典让港人热泪盈眶,“中国人”认同空前高涨。谁说两地之间没有心灵交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认为,两地之间眼下的心结也肯定有办法化解。港人要知道,从没有脱离“一国”的“两制”,背靠内地的发展才能有效解决香港当前经济民生问题。此外,通过加强港人尤其是青年与内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利益上的联系,让曾经“存在感”不足的国家显影在港人面前,双轨并行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现在还“为时未晚”。香港人的首都在北京,这会是有理性港人的答案。(张盼)
新闻推荐
- 两岸林博会在三明启幕 逾500名台胞参展参会2024-11-08
- 台企深掘进博机遇:“回头客”续前缘 “头回客”觅新机2024-11-08
- 第六届“海峡两岸校园(网络)歌手大赛”正式启动2024-11-08
- “亲,来品茶”两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动(茶博会季)即将启动2024-11-08
- 台青追梦贵州行:探寻中医文化 感悟康养魅力2024-11-08
- 了却三代人夙愿 台胞姐妹回湖南道县寻亲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