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长开解决青年问题"药方":引导、交流、顶层设计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6-03-11 10:00:04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傅艺明 陈小愿 冯志军)“青年对社会发展状况有所不满,我想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越发激烈,青年工作和教育可能存在着系统性问题。”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戴希立如是说。
在违法“占中”、港大学生冲击校委会、“旺角暴乱”等一系列事件后,香港青年问题日益凸显。多位有学校校长任职经历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戴希立曾任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他认为中学生关心政治是有必要的,“不过现在还没到他们具体参与政治的时候,年轻人的基础还不好”。
戴希立表示,作为开放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青年面临的竞争压力本来就很大。而目前产业较为单一以及财富分配不均的现状,使得青年向上流动通道趋窄,“学位”与“职位”的问题尤为凸显。
“有一部分青年看不到他们的前途,比如预期薪水和房价完全不成比例,这造成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曾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港区政协委员陈新滋说。
陈新滋举例称,浸会大学全部学生超过两万名,真正会采取过激行为的不超过100名。这些青年之所以对国家认同感淡漠,除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外,亦与他们对内地了解甚少有关,“有些人甚至连回乡证都没有申请”。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认同这一看法。“一方面是学校关于中国文化、历史、风俗等课程安排不多,对国家、民族的了解自然比较少。另一方面,媒体对内地发展的报道也不很全面。这样的话,香港青年人很难对国家和民族有感情。”
增进两地青年的互相认知已被提上日程。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3日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港澳地区政协委员广泛深入地参与港澳青少年工作。
“这方面的工作要引导,靠灌输和压力都没有用。”戴希立说。
他建议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更加贴近青年生活的文化、历史及法治的内容,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及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戴希立笑言,为了让香港青年接受,教材的内容应该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多讲细节小事,少搬法条”。
课外实践则是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黄玉山希望,香港与内地能够多一些交流,“让香港青年学生多到内地看看”。
“我认为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创新。不必安排大规模地游玩,而是组织学生到内地实习、服务,去山区支教,进一步加强青年对国情的认知。”戴希立如此建议。
除此之外,发展香港经济,加强解决结构性矛盾的顶层设计同样重要。“长期的问题就要有长期的办法。”陈新滋说,“比如从住房来看,香港并不是没有土地,只要政府下决心在这方面继续全力推动,让大家安居乐业,青年的‘火气’就不会有这么大。”
陈新滋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香港的政治与前途感兴趣,这并非一个坏现象。但教育所需起到的作用,是让青年明白要靠理性的方式实现目标。
“我还没有看到有学校对严重干扰校政、破坏学校公物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但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一定的制约,不能因为是青年,就可以随意违反制度,否则大家就会觉得制度本身没用。当破坏制度的习惯养成,青年的前途恐怕就会面临更坏的影响。”(完)
新闻推荐
- 两岸产业交流对接系列活动在江苏举办2024-11-22
- 事关中国和东盟 这个论坛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4-11-22
- 中国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2024-11-22
- 【图解】从多个“首次”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苏州举办台商座谈会2024-11-21
- 台北多辆公交车登出大幅广告 要求废除2019版课纲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