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鲁奇获邵逸夫天文学奖 致力探索太阳系外适居行星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09-30 09:55:29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香港9月29日电 (陈逸舟)太阳系外行星的无数可能性一直吸引着人类的无穷探索,获得今年邵逸夫奖的科学家威廉·伯鲁奇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找到12个行星与地球体积相似,且处于星系适宜居住带中,将来有机会发现更多。他因在此领域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度邵逸夫天文学奖。
邵逸夫奖由已故香港影视巨子邵逸夫2002年设立,共设天文学奖等3个奖项,每项奖金100万美元,被称为“东方诺贝尔”。
伯鲁奇被授予该奖项的理由是表彰他构思及领导开普勒计划,该计划以凌星测光法(或称凌日法)检测恒星的亮度,其原理是当行星从恒星与观察者之间穿过时,会挡住部分光线,使该恒星亮度减弱,这种情形会周期性出现,这个周期就是该行星的公转周期。
在开普勒计划开始之前,观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方式主要用多普勒效应。不过,这种方法只能观测到质量较大、距离恒星较近的行星,这种星球一般温度较高,且不在恒星适居带中。
相比之下,开普勒计划是一个“大小通吃”的研究方法,因为其精度更高。截至9月23日,该计划已经在观测范围内找到4696个行星,数量远超此前所有观测方法,并已证实其中12个与地球体积相似,又在恒星适宜居住带中。这仅仅是能够观测到的系外行星的0.5%而已,将来有机会发现更多。开普勒计划为宇宙生命探索迈进了一大步。
在致力于发现新星的同时,伯鲁奇也关注着地球的气候变化。他计划将奖金的一部分,即10万美元捐出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研究过不少行星恶劣气候的伯鲁奇表示,地球与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应该停止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环境污染,保护大气。虽然将来有可能找到一个代替地球的行星,但是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球仍是人类的家园。
他还将捐出另一部分奖金给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人症”)基金会,他的同事、挚友大卫·科克(DavidKoch)在2012年因患ALS去世。
伯鲁奇说,在开普勒计划研究初期,没有人相信计划能够成功,只有科克相信,并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看着这样一位好友渐渐死去是非常令人悲伤的。”回首往昔,他的双眼闪烁着激动的泪光。
伯鲁奇的科研经历很坎坷。他在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有机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不过出于对科研的热爱,他选择了加入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
1984年,伯鲁奇形成了凌星法的雏形。之后,他花了很长时间说服NASA,从1992年到1998年,他提交了4份建议书,均被否决;直到2001年,第5份建议书被采纳,被编为“第十号发现计划”,该计划由2002年正式展开,2009年3月开普勒航天飞行器发射。
伯鲁奇说,NASA采用自己的建议“实在太迟了”,因为寻找适居的行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找到外表符合的行星时,还需要有氧气、有水,也许到我们的子孙那一辈才能有所收获。
伯鲁奇今年7月从NASA退休,不过他表示,自己热爱研究,现在依然在NASA工作,且不取报酬。
他笑着说,退休可以使他逃离行政上的繁文缛节,只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并帮助年轻人们在科研上起步。
也许是因为有写4份计划书给NASA而不获批准的经历,伯鲁奇寄语年轻的学生及研究者,一定要好好练习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和数学、物理一样重要”。(完)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