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堂:两岸谢氏 根亲一家

五常堂:两岸谢氏 根亲一家

谢长廷在宗庙门口举行简短的记者会

 

海峡之声网讯(记者廖一杰、丁卫卫 特约记者肖楠 蔡铭申) 2012年10月4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回到祖籍地东山县铜砵村祭祖。在谢氏宗祠“五常堂”,谢长廷三次拿出手绢擦拭眼泪。时任祭祖仪式主持人的铜砵谢氏“五常堂”理事会秘书长谢玉三至今对此记忆犹新。日前,闽台走亲乡镇行记者一行来到“五常堂”,通过谢玉山秘书长的讲述,了解东山谢氏祠堂“五常堂”和台湾谢氏的渊源关系。

 

五常堂:两岸谢氏 根亲一家

五常堂

 

五常堂:两岸谢氏 根亲一家

五常堂大门

 

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铜砵“五常堂”与铜陵“武功第”,是台北谢氏宗亲的祖祠和祖居地。清嘉庆年间,谢光玉、谢建雍父子开基台北,成为“五常堂”开台一世祖。因为历史的原因,两岸谢氏宗亲分隔两地。2007年10月,福建省谢氏委员会漳州分会召开第一次大会时,提到谢长廷的祖籍是漳州“诏安26都”,可具体地点并不明确。当看到台湾提供的资料里写道“迁台祖师谢光玉、其子谢建雍 ”时,参加会议的谢玉三内心顿时激动不已,因为谢光玉和谢建雍的坟墓就在铜砵村,每年族人都会去扫墓。

 

虽然自己很确定,但因为早期族谱的遗失,文字记录已无从获得。回到东山后,谢玉三等谢氏宗亲四处寻访,查证。最终,在铜陵“武功第”找到了刻有“谢光玉”“谢建雍”字样的“神主牌”(牌位)。“铜陵顶街箭场‘武功第’神龛上,安放着先祖谢光玉与谢建雍的木刻雕花漆金神主牌。一时间,从县里到省里都很重视,2008年9月,谢长廷姑妈谢美珍,专程赴东山确认祖籍。后经过一一比对,最终确认东山铜砵村,就是谢长廷祖籍地。”谢玉山说。

 

谢建雍,讳名绍周,俗名“虎鱼佬”。35岁的时候,谢建雍赴台任职,偕父亲谢光玉、妻子吴氏一同迁台。《清实录·仁宗实录》载:清嘉庆二十二年十月(1817),时任台湾守备的谢建雍因“拿获洋盗出力”“得自嘉奖”,嘉庆帝赏戴花翎。《福建通志》《台湾省通志》、台湾《淡水厅志》等史籍记载也记载,谢建雍因功劳显赫,诰授“武功将军”。同时其父谢光玉(开铜山一世祖)也被诰封为“武功将军”。清道光年间,谢光玉、谢绍周相继在台去世。道光十三年(1833),迁台第三代谢陞源将祖父和父亲的骨灰迁回东山祖地也就是现在的铜砵村安葬。

 

谢玉三秘书长告诉记者,按族谱推算,谢长廷为谢氏第16代后裔。自从找到自己的祖籍地之后,谢长廷就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回祖籍地。“2011年,通过海峡论坛,谢长廷赠送‘宝树同根’墨宝给我们,然后2012年10月,他就亲自回来祭祖了。”回想当时场景,谢玉山还是印象深刻,“他当时很激动,亲切的跟大家握手,用本地话跟乡亲问好,一直说‘ 我终于回到自己家了’。后来,他还当场挥毫写下了‘追远厚德’四个字。”

 

2013年12月,谢玉三随着东山恳亲团赴台湾,从北到南,拜访了众多东山谢氏联谊会、宗亲会。“因为谢长廷的到来,推动了两岸谢氏宗亲更热络的交流,在台湾遇到很多祖籍大陆的同胞感觉很亲切,但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确切的祖籍地。”从台湾回来后,谢玉三秘书长更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一直致力于两岸交流,尽我们所能为台湾同胞寻根搭建平台。”如今,“五常堂”是东山县谢氏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和铜砵谢氏老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年举行春秋二祭,两岸谢氏族亲集中到此祭拜。“正如这‘五常’两字所体现的,就是要遵循‘三纲五常’,从小家庭到大家族都不忘本,不忘祖。”

 

占地265平方米的“五常堂”虽然不大,但却是两岸谢氏宗亲共尊的祖祠,见证着两岸血浓于水、两岸割不断的亲情。如今,东山和台湾两地都成立了“谢氏研究会”,成为联络两地谢氏宗亲的感情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