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Observe

以妈祖文化凝结两岸亲缘

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105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来自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妈祖信众齐聚福建湄洲岛,隆重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林金榜和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共同担任主祭人,带领众多妈祖信众进行庄严祭典仪式,虔诚地跪拜进香、献礼梵帛、向妈祖神像进献花篮并恭送妈祖神像回銮。

 

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在福建湄洲岛。相传因妈祖扶危济困,救助海难,被尊为“海上女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岛妈祖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庙,总计三亿多信众。台湾现有妈祖宫庙3000多座,信众1800万人,而全世界妈祖宫庙的祖庙,正是在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每年都有大批妈祖信众回湄洲岛妈祖祖庙谒祖,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表示,应充分整合妈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到两岸高度认同的妈祖文化,将湄洲岛打造成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表示,“台湾和湄洲岛有着源远流长、割舍不断的妈祖情缘,妈祖文化已成为沟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两岸民众的重要精神纽带。”

 

在复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有“海上女神”美誉的妈祖信仰将成为沟通两岸亲情,护佑台海交流的重要保障。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2015-05-12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5月11日上午,来自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妈祖信众齐聚福建湄洲岛,隆重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今天(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诞辰1055周年纪念日。上午,来自两岸四地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妈祖信众齐聚福建湄洲岛,隆重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今天的湄洲岛,阳光和煦。上午九时许,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纪念大会在湄洲岛天后广场隆重举行。伴随着严鼓三通、礼炮鸣发、礼乐奏响,纪念活动的重头戏——妈祖诞辰1055周年乙未年春季祭典随后拉开序幕。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林金榜和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共同担任主祭人,带领众多妈祖信众进行庄严祭典仪式,虔诚地跪拜进香、献礼梵帛、向妈祖神像进献花篮并恭送妈祖神像回銮。

 

此次随颜清标一同来湄洲岛妈祖祖庙谒祖的,还有台湾澎湖紫微宫等多家宫庙代表等共计160多名信众。颜清标表示,“台湾和湄洲岛有着源远流长、割舍不断的妈祖情缘,妈祖文化,已成为沟通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两岸民众的重要精神纽带。”

 

本次妈祖诞辰1055周年庆典活动由莆田市人民政府、中华文化妈祖交流协会主办,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筵桌、祈福平安灯、祖庙守夜、升幡挂灯仪式、乙未年春祭典礼等活动。据悉,从4月19日“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开始,已有来自世界各地500多家妈祖宫庙,超过10万名信众回到湄洲岛祖庙谒祖进香。

 

庆典同时举行了民俗文化表演,以及青岛“启航蓝色梦扬帆新丝路”活动主办方恭请妈祖仪式。

 

本次活动由莆田市人民政府、中华文化妈祖交流协会主办,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中国侨联顾问、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林兆枢、中央及福建省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在福建湄洲岛。相传因妈祖扶危济困,救助海难,被尊为“海上女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岛妈祖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庙,总计三亿多信众。台湾全岛就有近2300多万名妈祖信众,每年都有大批妈祖信众回湄洲岛妈祖祖庙谒祖,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中国台湾网5月11日湄洲岛讯 记者 普燕)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林金榜 (右)和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左)共同担任主祭人,带领众多妈祖信众进行庄严祭典仪式。(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严鼓三通、礼炮鸣发、礼乐奏响,纪念活动的重头戏——妈祖诞辰1055周年乙未年春季祭典随后拉开序幕。(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台湾澎湖紫微宫等多家宫庙代表等共计165名信众特意包机赶赴湄洲岛参与妈祖诞辰1055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台湾澎湖紫微宫等多家宫庙代表等共计165名信众特意包机赶赴湄洲岛参与妈祖诞辰1055周年纪念活动。图为信众诚心祭拜妈祖娘娘。(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万名信众齐聚“妈祖故里”隆重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典礼仪式上,信众向妈祖进献贡品。(中国台湾网 普燕 摄)

展开全文

【福建】两岸妈祖信众“妈祖故乡”湄洲岛春祭妈祖

2015-05-11

5月11日,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1055周年纪念日。逾十万名海内外妈祖信众齐聚“妈祖故乡”福建莆田湄洲岛,春祭妈祖,共庆妈祖诞辰。

 

当日上午,可容纳2万人的湄洲岛天后宫广场座无虚席,礼台中央妈祖金身端庄肃穆。

 

9时30分,祭典活动开始。旌鼓礼炮声中,上千名信众代表着礼服,持香火,三跪九叩,虔诚进谒。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湄洲祖庙董事长林金榜担任主祭官,在迎神曲中诵读祭祀祈文,向妈祖金身祈福,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信仰的力量让湄洲走向世界。”林金榜表示,妈祖行善、大爱的精神流传四海,“要让妈祖文化融合时代潮流,发扬光大。”

 

台湾是妈祖信徒集中的地区,崇拜妈祖的民众约占总人口的2/3。来自台湾大甲镇澜宫、台北泰安宫、澎湖紫薇宫等台湾7家宫庙近200位信众出任此次春祭的陪祭团。

 

“台湾与大陆人同根,神同源。”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告诉记者,现在台湾妈祖信众有3000万人,台湾信众对湄洲妈祖祖庙十分向往,每年祖庙都吸引大批台湾信众前来朝拜。

 

“人民企盼平安,世界呼唤和平,妈祖已经成为两岸的和平女神。”颜清标如是说。对此,此次参加妈祖诞辰纪念活动的台湾立法委员颜宽恒也表示,“宗教无关政治,但当人们寻求平安的时候,是很好的慰藉,也因此拉近了两岸人民的交流。”

 

据了解,此次妈祖诞辰以“同谒妈祖,共佑海丝”为主题,活动内容包括“天下妈祖回娘家”、莆田民俗庙会、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大会、乙未年春祭妈祖典礼、“妈祖文化与‘海丝’”摄影图片资料展、天后大戏楼演出秀《平安号》首演、“湄洲之夏”海峡两岸沙滩音乐季、“湄洲行、台湾味”台湾美食节等8项活动。

 

因为妈祖诞辰日,加上旅游旺季的到来,湄洲岛上游客人数激增。湄洲祖庙董事会透露,今年4月“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开展以来,已有600多个进香团近20万人次来到祖庙谒祖进香。

 

妈祖是福建、浙江、广东、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地方共同信奉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信仰现已遍布世界。妈祖信俗还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作为妈祖诞生地,莆田湄洲岛被全球2亿多信众视为朝拜圣地,历年举办的诞辰纪念活动都吸引数万海内外信众前来顶礼膜拜。(完)

展开全文

【海南】琼台同胞海口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2015-05-11

【海南】琼台同胞海口纪念妈祖诞辰1055周年

 

资料图

 

5月9日上午,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天后宫前彩旗飘飘、鼓乐齐鸣、人声鼎沸,海南各界人士、在琼台湾同胞纪念“和平女神”妈祖诞辰1055周年祭典仪式在这里举行。琼台千余名妈祖信众盛装参加活动,海南省台办巡视员陈衍顺、省台联会长符之冠,海南台资企业协会会长黄益丰、监事长江裕昌等出席。

 

仪式在浑厚、祥和的《妈祖颂》乐曲中拉开帷幕,陈衍顺、黄益丰等作为主祭人与各界嘉宾一道,向妈祖神像献花、献果、上香。主持人恭读颂文,赞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和合”嘉德懿行。嘉宾们为龙狮点睛。礼成后,琼台信众共同举行盛大妈祖环市巡游,祈愿琼台繁荣昌盛、同胞平安幸福。海南各市县妈祖宫庙的妈祖神像、仪仗队、护卫队,龙狮队、锣鼓队、八音队和故事会彩车队浩浩荡荡,深具台湾特色的电音三太子也加入其中。

 

黄益丰在代表在琼台胞致辞时表示,妈祖文化早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妈祖精神的精髓是大爱,在琼台商会大力弘扬妈祖精神,助力海南繁荣发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据介绍,2015妈祖诞辰纪念活动是由海南省对外经济促进会、海南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海南台资企业协会主办,时间为9日至15日。除祭典仪式外,还有世界妈祖楹联展、图片展,海口天后宫妈祖灯会,琼剧演出等活动举行。海口天后宫始建于元代,已有700多年历史, “海口天后祀奉”于2014年12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海南全省目前有大小妈祖庙200多座。(中国台湾网海南省台办通讯员 郭江晓)

展开全文

【福建】《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出版发行

2015-05-12

近日,《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第一辑)新书首发仪式在莆田学院举行。

 

《妈祖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属于“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国社科院、省社科院及莆田学院有关部门共同主持编纂。本次出版的第一辑由莆田学院教授刘福铸主编,共20卷,16开精装,厚重大方,收录有关妈祖文献达108种,是目前全世界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妈祖文献史料书,部分文献属于首次面世,堪称妈祖文献整理研究的标志性新成果。(陈荣富 朱秀兰)

展开全文

【上海】台盟上海市委:以妈祖文化推动沪台民间交流

2015-01-20

台盟上海市委经长期调研发现,上海松江目前仅存的“天妃宫”是沪上唯一一座恢复文化内涵的妈祖庙。其19日公布的一份提案建议,上海可充分利用松江“天妃宫”的独特资源,服务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天妃宫”始建于宋代,原址松江,后几经辗转于1980年,历经七百多年沧桑巨变重回故地——松江“上海方塔园”。方塔“天妃宫”1993年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方塔“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28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等,是中国沿海居民乃至全球华人所信奉的海洋保护神。妈祖传入上海已有近八百年,她的精神内涵早已成为“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天妃宫”或“天后宫”在上海民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提案显示,上海曾拥有大量官建妈祖庙和会馆妈祖庙,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码头以及商贸中心地带。妈祖信仰传入上海后,呈现出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妈祖庙及妈祖祭祀活动。

 

而在台湾,妈祖已成为人们最普遍信仰的神明,总计2500多万人口中约有1700万妈祖信徒,建立了大小妈祖庙500余座,大城小镇、村落街市,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台湾竞选拜票、上任下台,都经常要到妈祖庙“烧头香”,以求避凶趋吉。

 

近年来,上海“天妃宫”与北港朝天宫、大甲镇澜宫等台湾妈祖宫庙,先后开展多次富有实质性内容的妈祖文化交流。

 

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松江区与台湾两地每年都要开展互访交流,累计30余批、近400人次,成为两地民间交流的重要中介。

 

台盟上海市委因此建议,定期举办相关研讨会,这样既不断提升沪台妈祖文化交流的层次,也不断扩大上海“天妃宫”在两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未来沪台妈祖文化交流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此外,提案称应加强松江“天妃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筑布局,以妈祖文化交流为平台,推动更多贴近两地民众,贴近两地基层的民间文化交流,通过这些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中新社上海1月19日电 记者 许婧)

展开全文

融入惠女文化的妈祖信仰

2015-01-05

小岞前内澳口金沙滩上有一间兴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妈祖庙——霞霖宫。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的生日与正月廿九妈祖的忌日霞霖宫都会举行巡香活动,祈求家家户户出海平安,满载而归。

 

相比其他地方,小岞妈祖巡香庆典最大的特点是,抬着各种妈祖轿巡游全村的是清一色的惠安女。要知道,在闽南抬神轿可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体力活,神轿重且不说,抬着神娇不但要瞻前顾后,注意前后协调,还要不时晃动神轿,格外吃力,而且巡游全村的过程也要走不少的路程。所以在闽南许多村落每逢这种神明庆典都是挑选年轻力壮的男人们来抬神轿的。

 

“世界上大概只有我们这里是女人抬妈祖轿。”霞霖宫妈祖庙董事会副董事长康来水自豪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体现我们惠安女的勤劳能干。”

 

据康来水介绍,小岞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惠安女自然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谓是全能媳妇。“不过,妈祖庆典这种特殊活动也与我们有意与当地惠女文化相结合有关。”

 

因为与当地惠女文化紧密结合,所以小岞的妈祖巡香活动场面也是相当的唯美。巡境队伍中,惠安女几乎全是身着惠女服饰,长长的队伍在惠女服饰的映衬下,连成一串色彩斑斓的项链。跟随队伍前行,可以找到各种年龄段的服饰: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上乌黑或深蓝,头上梳着螺仔髻,插着金色饰品,珠光宝气很气派;年轻点的妇女身上是绿、蓝相间,头上顶着金斗笠,斗笠上插了红色鲜花;年少女子身上是绿色或者红色,她们的头巾看起来也秀美一点……

 

霞霖妈祖宫(古称下林妈祖宫)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如今在霞霖妈祖宫的圣旨门柱上仍镌刻着当年成祖皇帝朱棣恩赐的“天敕慈名保驾护航扬四海,后称尊座兴邦乐业佑斯民”几个字。现在霞霖宫内还保存着明代时期泉州府雕佛厂雕塑的一尊妈祖软身瑞像。其背部还刻有“泉州西藏国第三世雕刻”的字样。另外,霞霖宫妈祖庙中还存有一块长70公分,宽42公分,高18公分的明代独角麒麟石,经考证距今也已经有约450-500年。这些现今保存下来的文物均可佐证这座妈祖宫庙的悠久历史。

 

由于霞霖宫的地域特色明显,风格迥异,别具风情,因此受到了海内外,尤其是台湾地区妈祖信众的青睐。“世界上有33个国家一共8千多间的妈祖宫庙,现如今能够加入中华妈祖交流协会的只有一百三十几家。霞霖宫不仅是其中一家,而且是深具特色的一家。”康来水透露,台湾方面一直与霞霖宫保持密切的交流交往。“今年他们有四个宫庙邀请我们过去。台湾方面一直很看重我们的惠女服饰,很喜欢我们融入惠女文化的宫庙特色。”

 

现在霞霖宫也在大兴土木,准备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扩建和翻修。康来水表示,期待在改进霞霖宫的各方面设施后,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交流。

展开全文

周联清:“妈祖故里”湄洲岛可成两岸合作前沿平台

2015-03-13

台湾现有妈祖宫庙3000多座,信众1800万人,而全世界妈祖宫庙的祖庙,正是在福建莆田的湄洲岛。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10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建议,应充分整合妈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得到两岸高度认同的妈祖文化,将湄洲岛打造成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莆田市委书记周联清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富田 摄

 

虽然履新莆田不过7个月,周联清对台湾妈祖信众的虔诚已留下深刻印象。他告诉记者,台湾信众朝拜妈祖都是在早晨,信众们早晨起来后沐浴,然后着正装,方才前去参拜妈祖,“非常虔诚”。

 

周联清透露说,正是为了便利虔诚的台湾信众,台湾许多宫庙都主动联系莆田,希望能在湄洲岛建设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办事处。

 

若说妈祖文化是莆台交流的“天时”、“人和”;莆台间一水相连的地理位置,近年来日益完善的莆田交通设施,则为“妈祖故里”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地利”。

 

周联清介绍,莆田距台湾台中港不过72海里,且莆田目前有高速公路、动车过境,还在积极发展本有基础的港口设施,莆田的涵江距离福州自贸区江阴港更只有“4公里桥”的距离,“今年我们将开工修建到江阴的桥”,让“整个莆田成为福州自贸区的腹地”。

 

“我们还有条件良好的港口,很多台湾企业都来联系我们,希望将他们的物流通过我们中转到台湾”,周联清说。

 

为打好“妈祖故里”牌,这次参会履职,周联清就打造湄洲岛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提出了三条建议。

 

他的第一条建议是,整合妈祖文化资源,将拥有妈祖祖庙的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贤良港天后祖祠所坐落的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整合为湄洲区。

 

周联清预计,到2020年,每年上湄洲岛朝拜的旅游的人数将达1000万以上,两区合并,可为湄洲岛开发建设和妈祖文化资源整合留下发展空间,进一步密切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交往。

 

“整合”也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弘扬妈祖文化资源的需要。周联清建议,未来可在湄洲岛举办妈祖春秋祭典等活动,以适应妈祖文化在两岸交流合作的重大地位和作用。

 

周联清还建议,推动湄洲岛与台湾实现常态化直航,以方便台湾同胞来岛朝拜妈祖。他说,目前台湾同胞来湄洲岛朝拜要转道平潭,耗时7、8个小时。如果能开辟湄洲岛到台湾台中港的常态化通航航线,可将台湾同胞从台中到莆田的耗时缩短一半还多。

 

“现在一年有3、40万台湾民众来岛湄洲岛”,周联清说,如果直航以后,“很快会达到上百万,甚至更多”。

 

“产业合作”是莆台合作中,周联清强调的又一着力点。除了农业、制造业等方面的服务,周联清从“妈祖文化”出发,颇为强调文化、旅游产业合作。

 

周联清透露,莆台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已彰显实效。妈祖理事会、莆田部分商会和台湾一些宫庙正在共同运作,即将投拍电影《台北来信》。这一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取材莆田本土,反映两岸关系历史变迁。

 

“两岸文化合作有大文章可做”,周联清说,中央给予我们一些政策,例如自贸区政策,这对莆台交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常规地推动闽台交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记者 吴庆才 陈悦)

 

展开全文

翁玉耀:借力妈祖文化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5-03-02

莆田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今日上午9时正式召开。莆田市长翁玉耀所作的政府报告指出,今年莆田市政府将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莆田。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5%左右,预期170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4%左右,预期200亿元。此外,报告还提到,市政府今年将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涵盖教育、医疗、住房、交通、食品安全等。

 

关键词:交通

建成湄渝高速公路莆田段、宁海新桥等项目。

 

开工建设莆永高速湄洲连接线、涵江港至江阴港跨海大桥等项目,加快建设罗屿40万吨铁矿石码头、湄洲湾国投煤炭码头二期工程、联十一线等项目,建成湄洲湾港口铁路罗屿支线、国投煤炭码头支线、湄渝高速公路莆田段、宁海新桥等项目。加快建设木兰大道、壶公路、白塘路等项目,改造瓶颈路段,提升一批主街道。

 

关键词:基础设施工程

加快建设水库、水厂,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统筹防洪安全、水环境治理、景观建设、推进木兰溪防洪工程。加快建设乌溪水库、西音水库、市第三水厂、妈祖城水厂及配套管网等,建成金钟引水配套工程。加快推进LNG5#6#储罐、南日岛和平海湾海上风电、国投湄洲湾第二发电厂等项目。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智慧城市支撑平台和运行管控中心。

 

关键词:消费

实施六大消费工程

 

实施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消费工程。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培育消费新业态。

 

主推“妈祖故乡、工艺莆田”品牌,实施旅游十大提升工程,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森林人家”,打造“滨海朝圣、禅修习武、文化体验、休闲养生”四大旅游经济带。

 

提升工艺美术城、仙游博览城、上塘珠宝城等经营管理水平。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保健品等生产企业,发展护理、养老等健康服务业。持续开展本市企业“手拉手”活动,推广啤酒节、美食节等做法,鼓励大型商场、超市、加油站商店等采购本地产品。

 

关键词:外贸

创建果蔬、水产品、油画等出口基地

 

发挥中国鞋业出口基地作用,创建果蔬、水产品、油画等出口基地。鼓励先进技术装备和资源型产品进口,做大木材进口贸易。

 

关键词:莆台融合

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着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借力妈祖文化,发挥侨的优势,加强双向交流合作,精准招商推介,鼓励侨商卖莆货。

 

建设湄洲岛第二通道及对台客运码头,申报赴台“个人游”试点,推进两岸直航常态化。办好湄洲岛文化旅游节、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妈祖春秋祭典等活动。做强做优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湄洲岛妈祖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湄洲湾莆台产业对接集中区。

 

关键词:工业

发展三个千亿支柱产业、三个500亿新兴产业

 

扶持小微企业,支持优势企业。注重创新驱动,实施引智兴莆和“十大科技创新工程”。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食品加工、工艺美术三个千亿支柱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电子信息三个500亿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体量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龙头项目,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开展协作配套,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按照一个园区一至两个主导产业的要求,实行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金融

新设村镇银行,发展财务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

 

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入驻莆田,争取新设一批村镇银行,发展一批财务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和租赁公司,支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关键词:物流

培育、引进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推进火车站站前物流园、莆头木材集散基地、黄石商贸物流园等项目,新建一批保税仓,完善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促进外挂车辆回归,培育、引进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入驻本地物流中心。

 

关键词:电商

推进60个重点商贸项目,实现投资150亿

 

围绕提升莆田网军、打造电商名城,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垂直细分行业电商平台,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争取设立一般贸易“跨境零售海关监管中心”。

 

推进60个重点商贸项目,实现投资150亿元;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80家,实现商品销售额1400亿元。依托总部商务区,促进莆商回归,培育楼宇经济。

 

关键词:农业

实施福建精致农业产业园

 

引导园艺、畜牧、水产、林竹等向全产业链拓展,以二产加工现代化带动一产规模化。严守基本农田红线,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提升“一区两园”建设,实施福建精致农业产业园等40个设施农业项目。扶持发展林下经济、花卉苗木。

 

保护振兴四大名果,提升甜柿、牛樟等种植效益,每个县(区)培育3个以上县级家庭农场示范点。

 

关键词:渔业

打响南日鲍、莆田花蛤等品牌

 

加快建设闽台渔业合作产业园、后海现代渔业产业园、对虾养殖加工产业基地等,促进涉海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建成15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打响南日鲍、莆田花蛤等品牌。

 

关键词:城乡一体

推行无门槛居住证制度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无门槛居住证制度和差别化落户政策。

 

实施《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完成第二批、第三批试点镇规划编制。推动“一溪两岸”联动发展、城涵同城化发展,做大做美仙游城关,加快发展滨海新区。推进榜头镇省级小城市试点建设,支持埭头、枫亭、度尾等中心镇与周边乡镇连片融合发展。

 

实施幸福家园“十镇百村”工程,培育“一村一品一业”。

 

提升城乡公交和出租车服务水平,新增公交车120辆、出租车100辆,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关键词:生态 宜居

把森林引入城市,把花园建在街区

 

继续推进城区内河、城涵河道综合整治,促进绿道网连线成片、互联互通,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景观带。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六山”公园和土海湿地公园,加强铁路、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河道等两侧绿化和管护把森林引入城市,把花园建在街区。

 

实施龙德井、塘北片区改造项目,强化市政设施配套和建设管理。深入开展道路交通整治。保持打击“两违”高压态势,优化拆后土地利用,完善农村建房审批。

 

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推进环湄洲湾备案尾水排放管道工程、市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扩建等,建成闽中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仙游第二污水处理厂。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

 

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和分级管控制度,健全企业环保失信追责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排污口整治,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快淘汰黄标车、老旧汽车,推进重点产业园区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化改造,治理建筑工地扬尘、噪声、餐饮油烟等污染。

 

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东圳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居民点搬迁,建设环库生态防污带。办好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等1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深化村庄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推进一重山、海岛等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

 

关键词:教育

新增学位8000个

 

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抓好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扩容建设,新增学位8000个,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新扩建项目。

 

关键词:医疗

新增医疗床位800张,提高医保报销水平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市级医疗集团管理,做好社会资本办医试点,新增医疗床位800张。完善县区、乡镇医疗卫生设施,加强村(居)卫生所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实施城乡医保大病统筹,提高医保报销水平。推进国家级工伤预防试点。加强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一体化,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关键词:文化

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名村

 

建成“三馆一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数字化、标准化水平,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做好文遗保护和传承,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名村和传统村落。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筹备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射击、射箭等赛事。

 

关键词:生育

稳定低生育水平

 

强化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

 

关键词:就业

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名师带徒,开展技能竞赛,培养更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关键词:讨薪

坚决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

 

坚决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坚持保住底线、严守中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养老保险

推动务工人员、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缴多得保障机制,推动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征海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关键词:食品安全

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住房

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3500套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13500套,基本建成7000套,继续抓好安置房建设和历史遗留办证工作,造福工程再搬迁2500户。

 

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增加中小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开发玉湖新城、妈祖城等项目。

 

发挥好公积金的调节作用,扩大首套房、首改房需求,激活二手房和住房租赁市场。

 

关键词:法治政府建设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快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亮出行政权力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理出政府责任清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重视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倒查及追究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制,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行行政复议、应诉和执法监督规范化。坚持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作风建设,坚决纠正“四风”问题。加强效能建设,整治“慵懒散拖”,认真解决“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强化廉政建设,使广大公务人员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收不送”,廉洁从政。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