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百年天坛文物亮相 镇馆之宝曾被八国联军掠走
编辑: 关春英 | 时间: 2015-11-16 16:27:34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经过两年大修和精心准备,天坛北神厨、北宰牲亭建筑群终于对游客开放。这是该建筑群30年来首次全面开放,作为天坛内规格最高的展馆,园内200余件尘封百年的文物也在此首次亮相。
百年前,“明代鎏金铜编钟”被掠离家
在所有展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枚明代鎏金铜编钟。根据记载,天坛建成后,设置有一套16枚鎏金铜编钟,然而天坛目前仅存此一枚,且身世充满坎坷。
这枚明代鎏金铜编钟展品,摆放在一个木质的底座上。底座四面刻有中、英、法、梵四种文字。旁边摆放着文物被送还时的木盒,展示着它不一样的遭遇。
编钟为明代造,铜质鎏金,是演奏中和韶乐的主乐器,通高26厘米,总重17.5千克。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历代封建皇帝都是在这些编钟清越悠扬的敲击声中,跪拜在金碧辉煌的祈年殿内,乞求上苍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山社稷平安。
100多年前,这枚用于帝王祭祀的编钟被八国联军掠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指向了北京城,其中英、美侵略军自永定门侵入北京城,将天坛作为联军的总司令部和驻兵站。英、美等侵略军在天坛大肆搜掠存放的珍贵物品,搜掠的东西总共装了200多箱,同时毁坏了大量瓷器、石雕、书画、木器等等。
天坛建筑群内珍贵的神器、贵重的宝物被侵略军洗劫殆尽,《天坛纪略》记载:“英军驻军……撤离后仅存镈钟、特磬、编磬,其余全部遗失”,其中包括那套演奏祭天神乐的珍贵编钟。
1994年,编钟被掠已近百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来华访问,向我国交还了这枚由英军少校道格拉斯于1901年掠走的“明代鎏金铜编钟”。
乔希上将一入伍即在印度一骑兵团当兵,这枚编钟就作为战利品陈放在该兵团军官俱乐部里。当乔希知道这枚编钟的身世后,认为印度不该保留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直想着有朝一日将文物归还。来华访问,乔希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也留下了中印两国友谊的佳话。
国家文物局为此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编钟做了鉴定,确认这枚编钟为明代所制,形态完美,工艺精湛,鎏金匀称,为国内罕见,标定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交由天坛保管。
百年后,外借展览,寓意警示鸣钟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在天坛的“明代鎏金铜编钟”回归13年之际,它又一次走出天坛,作为军事外交成果,参加了展览。
据工作人员回忆,在中央首长和军委领导观看的专场展览中,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一行观看展览,当缓缓走至“明代鎏金铜编钟”的展位前时,也被精美的编钟所吸引。他驻足听取了讲解员的汇报。
当讲解员介绍这件编钟是在天坛掠走的,现在又放回天坛时,胡锦涛问:“是在天坛?”军博郭得河馆长说:“是在天坛,总参外办为了这次展览专门从天坛借来的,放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起到一个警世钟的作用。”胡锦涛连声赞许说:“好!好!”
“明代鎏金编钟”的两次走出,意义天壤之别。它让人领会到国富民安的道理,也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
在这次天坛文物展中,这枚弥足珍贵的“明代鎏金铜编钟”现了“真身”,这也是该枚编钟首次在园内展出,并成为天坛文物中的“镇馆之宝”。
九坛八庙文物曾集于天坛一处
本次天坛文物展共展出藏品200件,除了祭器,还有乐器、服饰、陈设,以及佛造像、金册、书画、碑刻等文物,都是从上万件文物中遴选出的精品。
在明清,专管祭祀的部门设在礼部之下,叫太常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单位。到清末,太常寺改名典礼院,专管祭祀。民国建立后,各坛庙祭祀制度被废除,坛庙的管理移交给民国政府内政部礼俗司。因为管理混乱,普通百姓随意出入坛庙,造成文物的损毁。于是礼俗司成立了古物保存所,最早设于先农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北平设为特别市,古物保存所更名为坛庙管理所,将九坛八庙文物集中管理。
新中国建立后,在坛庙管理所的基础上于1951年成立天坛管理处,除了太庙、中山公园、雍和宫外,都归天坛管理处管理。于是九坛八庙里的文物祭器,很多都集中到天坛统一管理。
天坛的文物大至分为礼器、乐器、木器、棕片和金石五大类,种类繁多,式样各异,规制严格。天坛祭器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祭祀大典的实物遗存,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见证。
在此次展览中,清乾隆苍璧为祭祀用礼器。苍璧为圆形,墨绿色,间深色斑纹。苍璧颜色近于天,因而古代冬至以苍璧祀皇天上帝。敬献苍璧是祭天仪程的重要标志,明清两朝天坛大祀,皇帝皆亲奉苍璧行礼。
因为曾是坛庙管理所,地坛祭祀用的黄琮、日坛祭祀用的赤璋、月坛祭祀用的白琥均保存于天坛。《周礼》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在清朝,天坛祭器的管理极为严格,由主持祭祀典礼的太常寺设专人负责,祭器更新时,原来旧的祭器中即使不能用的也要在太常寺库中好好保存,不能随意抛弃,到一定时候由太常寺会同礼部官员查验后,举行仪式,做销毁处理。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乾隆皇帝督造的天坛祭器大多遭到损毁,仅存的少部分祭器也被掠走,八国联军撤走后清廷重新制作了所有的天坛祭器,天坛现在收藏的清代祭器大部分都是清光绪年间制作的。
天坛现存有明清两代祭器近千件,除了极少部分在祈年殿西配殿和斋宫无梁殿内展出外,绝大部分收储于文物库。100年前,象征皇权的祭器走下了神坛,静藏于文物库中。虽然它们被保存得完好无损,却因场地条件有限,能与世人见面者不足1%。
随着修缮后的北神厨、北宰牲亭首次全面开放,天坛文物展也同时揭开了神秘面纱。沉睡百年的天坛文物终于穿越历史长河与人们相遇。
展品背后见心血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件极其重要的复制品,展现了天坛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和成果。据文物展负责人武裁军介绍,天坛的文物专家们根据仅有的一枚“明鎏金铜编钟”仿制了一套共16枚鎏金铜编钟,不仅外形一致,还可演奏音乐。
专家们在复制挂置明代编钟的木架时遇到了困难。不仅天坛没有保留下来明代编架,向故宫、十三陵以及南京博物馆咨询,均没有相关的文物和资料。
他们只能转向历史文献,用明代的规制做编架。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还于2011年到韩国的宗庙观看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韩国宗庙的编钟是明朝皇帝赠礼,体现了明朝的设计风格。武裁军介绍,与天坛现有的清代编钟、编磬架相比,明代的编钟架两侧龙头的龙发是立起来的,而清朝的龙发则伏于后。架下蹲着的小兽,清代的扭头上望,灵动鲜活,而明朝的却只是规规矩矩地蹲着。
在北宰牲亭,还存放着一块刻有“大总统特派恭代植树员农商总长颜惠庆手植”的石碑。记录了1922年植树节,在天坛植树的历史事件。文物展负责人武裁军介绍,过去的老职工都知道有块石碑,就在天坛的土山上散扔着。武裁军听说后,找人一起用三轮车把石碑拉了回来。
北神厨曾做兵营和弹药库
北神厨和北宰牲亭是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为明清两朝皇家孟春祈谷专用,两者经南面的长廊相连,通往祈年殿。历史上,宰牲亭是准备祭祀用牺牲的地方,祭祀前一天,皇帝往往亲自或派官员到神厨查看祭祀物品,称为视笾豆、视牺牲典仪。祭祀时,祭品通过长廊送到祈年殿献祭。
上世纪初,袁世凯最后一次祭天后,北神厨、北宰牲亭院落失去了原有功能。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守军在天坛曾修建临时机场,北神厨成为兵营和弹药仓库。
解放后,这里最初用作首都图书馆的书库和阅览室。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书库迁出,神厨各殿辟为展馆,举办过北京市出土文物展、农业成就展。“文革”期间这里又成为人防工事仓库。
1972年,北神厨改为崇文区少年之家,对北神厨各殿进行改造,神库殿改为礼堂,建成舞台,安装了吊顶,地面也改成水磨石材料。1990年1月,崇文区少年之家迁出,天坛公园收回北神厨建筑,并对北神厨各殿进行了修缮。此后,天坛北神厨、北宰牲亭院落曾作为展览场所加以利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迫于当时古建损毁严重形势,对北神厨、北宰牲亭院落也陆续进行过维修,但受条件所限,并未按照历史规制修复,建筑的门窗、彩绘、室内地面等都与历史原貌有很大区别。
2012年,北神厨、北宰牲亭院落保护修缮得到北京市文物局高度重视,并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资金项目,2013年8月工程开工。本次修缮依照修旧如故的原则,严格按照清代样式恢复原貌。
古建修复遇难题,殿外地砖吐“秘密”
施工前,北神厨、北宰牲亭院落各殿屋顶已杂草丛生,有些椽子已糟朽。经过修缮,完成各殿座木构架、木基层更换整修制作,屋顶的旧瓦只要完好能用的,就精心保护,依旧重新“上岗”。
上世纪中期北神厨北殿曾做过阅览室,为了室内光线充足,将槛墙从1.5米的高度降到1.2米,原本没有窗户的神库北墙也开了窗,大殿顶部还加了天花板。此次修缮在原槛墙基础上增加3层砖,恢复了槛墙原来高度,并拆掉了天花板,恢复了神库北墙原貌。
在殿内屋顶施工中,拆除天花板后,屋梁上原有的清代彩绘显露出来,虽历经岁月侵蚀,彩绘色彩古韵浓郁,皇家风范依旧。这个意外发现,使得建筑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彩绘被保留了下来,其他少部分内外檐彩绘也都依照清代规制进行了恢复,从而真实再现了清代建筑原有风貌。
修缮前,北神厨、北宰牲亭殿内地面铺的是水磨石。这次修缮肯定要按原有规制,恢复城砖地面。然而原有地砖尺寸已经没有记载,这让工程人员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后来,还是殿外台基上铺的旧砖吐露出了“秘密”。按照殿外原有旧砖铺设情况,最终推定殿内地砖的形制和尺寸,殿内地面已经按原有规制完全恢复。
平铺在建筑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叫望板,铺的薄砖叫做望砖,北方古建上大部分铺的是望板。在修缮施工过程中,发现北神厨屋顶部分由烧制的望砖铺就,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天坛南神厨、南宰牲亭院落修缮中也发现过,这次都照原样加以保留。
从1995年天坛修缮外坛墙开始,天坛完成祈年殿、圜丘、皇穹宇建筑群以及斋宫、神乐署等建筑修缮保护,随着北神厨、北宰牲亭修缮工程完工,天坛内现存主要建筑已经基本修缮一遍。天坛皇家祭天文化的脉络逐渐清晰地呈现给世人。
布展对文物“零损伤”
天坛文物展布展耗时3个半月,前期却进行了大量的筹划、调研工作。在施工中,力求做到文物展陈与文物建筑保护相统一,对文物本体做到“零损伤”。
在作为展厅的大殿里,要做到任何物品不能与古建发生接触。为此,施工的第一步是在大殿内建造一套独立支撑系统,如同在房子中再建一间房子,展柜、缆线等设施与古建本体完全“绝缘”。
为展示大殿上方的清代彩绘,展厅里不再加装天花板,游人进入展厅时,看到展示的文物与建筑浑然一体,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在北宰牲亭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打开水磨石地面后,发现了下面旧时的毛血池、灶坑遗迹,经过清理,灶坑、烟道、水槽形态清晰可辨,于是就地保护起来。本次布展也把该遗迹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进行展示,让游人对宰牲亭的形制功能有感性直观的认识。
展览按照国家展出一级文物标准进行设计,展柜采用微型恒温恒湿设备及电子升降系统确保文物安全,照明系统可根据文物对光照敏感程度的大小,对文物的照度进行调节,绘画、服饰等展品与瓷器、金属器物都会加以区别对待。
文/本报记者 杨洋
新闻推荐
- 两岸携手工程创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11-25
- 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青年企业家篮球邀请赛落幕2024-11-25
- 马龙确定访台,台湾球迷直呼“请假去看龙哥”!2024-11-25
- 朱立伦强调“中华民族是根、中华文化是本” 马英九12字批赖清德“新两国论”2024-11-25
- 青春相约·逐梦燕赵——2024首届冀台冰雪嘉年华暨冰雪产业推介会在张家口市举办2024-11-25
- 台胞“首来族”的专属福利——福建土楼(永定)景区免票之旅盛大开启!2024-11-25